..續本文上一頁諸法空無我相。我們凡去就停留在世俗谛,停留在一般的這種塵勞的境界上,這個煩惱的境界上活動。這個無分別智也從這裏通過,從這裏就到第一義谛那去了,安住在第一義谛那裏。這個第一義谛呢,「非于此、非余」,他也不是一切有爲法,可也不離開有爲法,所以叫「非于此、非余」。「非于此」,表示第一義谛中諸法空無我相,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第一義谛于一切有爲法非一,但是也不是異,所以「非于此、非余」。我們學習佛法的人,我們作如是觀的時候,你不能夠越過一切有爲法,不能越過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你要從這裏去觀察第一義谛的,觀察這一切的依他起是因緣生法,依他起是似義顯現,似義顯現是唯識無義的,無義所以識也不可得,那麼就是到第一義谛那裏去了。這是這個無分別智的甚深,用語言文字來形容就是這樣意思,「非于此、非余」。
「非智、而是智」,這個無分別智,這個「智」就是智慧,他能夠觀察、能夠分別、能夠思惟,那是智慧。現在說無分別,那麼他不是智慧嗎?非智而又是智,那麼這個意思就是不是一般的凡夫的智慧,叫「非智」。「而是智」呢,他是聖人的無分別智。這個原因也就是在這個「非于此、非余」這個地方,就是他不在一切有爲法上去取相分別,所以非是智。「非余」,他能夠與第一義谛相應,于一切法無所得就證悟了真如的空無我性,所以還是智。證悟真如的空無我性,所以叫作無分別智,他不取一切有爲法的虛妄相起諸分別,所以不是一般的凡夫的智慧,所以「非智、而是智」。所以從這樣的無分別智的甚深,也就看出來我們學習佛法的人,這個修行的時候的道路,這條道路應該這樣走,應該是這樣走,就是向道上會,這句話就是這樣意思。
「非于此其余,非智而是智,與境無有異,智成爲分別」,前面「非于此其余,非智而是智」這是解釋他的甚深的相貌,下面「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是解釋這個智慧的名稱,爲什麼叫無分別智呢?解釋這個名稱。「與境無有異」,這個無分別智在我們的心情上看,爲了容易明白,也是說有所緣境、有能緣的智慧的。這樣說呢,這個能緣的智慧和所緣的境界就是有隔異,有離異,彼是彼,此是此,有能所之異;就是與境有異,與境有差別。現在無分別智是與境是沒有差別的,他沒有能所的分別的,所以叫作「與境無有異」。
這個無性釋,《攝大乘論》無性釋,他說一個譬喻。怎麼叫作「與境無有異」?他說一個譬喻。譬如太陽的光明和虛空是混合在一起的,因爲這個光明在虛空裏面,和虛空是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是彼,此是此的,所以叫作「無有異」。說是無分別智他緣這個真如的時候,他沒有,喔,這個真如是我所緣的,我是能緣的,沒有這個分別,所以叫作「無有異」。譬如說這個加行無分別智,在四尋伺,四如實智,修止觀的時候是假借名想,假借名字去思惟唯識無義的道理,名義自性差別都是唯識的分別,都是我一念心的分別,這個義是沒有的。名字也不可得,義也不可得,自性差別也是不可得。用這個名字去觀察這個不可得的義,這就是有能分別的智、有所分別的義,就是有能所的分別。現在這個無分別智不是的,沒有這個分別,他是「無有異」的。
「智成無分別」,因爲無有異的關系,所以他這個智慧就是無分別了,沒有這個分別。這個我們分別所分別的境界的時候,所分別的境界有種種的相貌、有種種的差別,我們就可以去分別他,喔,這是白的,這是黑的,這是長的,這是短的,這是深,這是淺,它就有這些差別相就可以分別,沒有這些差別相就不能分別,這心就不能動。這個諸法的真如,這個色受想行識的空無我性是離一切分別相的,離一切差別相的,所以這個智慧是沒有辦法分別,他不能動出來種種的分別的,就是因爲無有義。所以這個「與境無有異」這個「異」有兩個意思了:一個是境界無差別,叫無異。一個是他與境界沒有能所之異,所以叫作「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所以這個智慧就變成了無分別這句話,所以立個名字叫作無分別。這個「無分別」,就是由這樣的理由,由這樣的原因而成爲無分別的。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
前面說到這個無分別智是甚深而是無分別,這底下說這個無分別的原因。這個無分別的原因本來就是無分別,他並不因爲你有無分別智去通達他才是無分別,是這樣意思。就好象這無分別是本具的,本來就是無分別的。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這個經過長時期的修行成功了,圓滿了無分別智,就是佛的境界了。那個無分別是他修成的,是本來的呢?「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當然無分別智是修成的,可是無分別智所照見的法性是本來就是無分別,所以我們應該知道一切法,這個遍計執的一切法,遍計執是本來無所有,這個不說。說依他起和這個圓成實,這一切法他從本以來他的體性就是無分別的,也就是無差別的,也可以這麼說。依他起可以說是有差別,本來可以說有差別,但是因爲沒有名言,也是不能分別,也就是沒有差別。如果說是因爲遍計執是無義的,無義也就無實,依他起也不可得了,那麼只有圓成實性了,而圓成實性是離一切相的,離一切名言的,所以一切法本性結果就是歸于到第一義谛的圓成實了。「應知一切法」他本來的體性是無分別的,也就是沒有分別,也就是沒有差別。這個意思,我們現在舉心動念才有分別,才是有種種差別的。但是我們舉心動念所緣的境界都是沒有,沒有這麼回事情。這個差別是我們分別心分別出來的,而一切法本來是沒有這麼多的差別的,沒有差別的。
「所分別無故」,這下面說這個原因,說一切法本性無分別,什麼理由呢?「所分別無故」,就是我們現在有分別心所緣的一切法,這些差別相是沒有的,沒有這些事情,這些事情是沒有的。這個前面的文裏面說過,就在「所知相」那一章裏面說到,我們凡夫這個分別心和這個境界一接觸的時候,這個無始劫來的熏習,名言的熏習就都出來了。都出來的時候呢,就作種種種種的分別,各式各樣的分別,所以就叫作有分別,叫作有分別。若是我們通達了這樣的道理之後呢,我們就會覺悟了所分別的境界上本身是沒有分別的,本身是沒有的。爲什麼有分別呢?是由我們的分別心裏面分別出來的,是這麼回事。分別出來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還認爲那個境界上是有的,所以不知道是唯心所現,不知道是唯識是無義的,無義是唯識的,不知道這回事。現在佛菩薩告訴我們:「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所分別是沒有的。所以這裏面可以從兩方面說:一方面說是在第一義谛上是沒有差別相的,沒有。那麼,但是在我們依他起,在我們的分別心上一動的時候,那麼就感覺到有分別,有分別是從你心裏面來的,也不是真實的,如幻如化的,也都是空無所有的,所以從兩方面來說是「所分別無故」。
「無分別智無」,前面這樣說,若是一切法本來就是無分別的話,那麼這裏面就引出來一個問題。有什麼問題呢?因爲有分別,我們才有煩惱,才有種種的錯誤,有種種的苦惱的境界。若是本來沒有分別,那麼我們沒有這麼多的煩惱,我們本來就是應該解脫了,就是不需要修行,本來就是應該解脫了嘛,爲什麼沒有解脫呢?「無分別智無」,就是我們通達一切法無分別的這個智慧,我們沒有成就,所以我們沒得解脫。我們不知道,不知道一切法本來無分別的。這個,這些大菩薩和佛呢,他們成就了這無分別智了,所以他們解脫了。雖然一切法本來是無分別,但是我們還要努力修行才行的,不然你還不能解脫。
這個在《大般若經》上的意思,觀一切法本來是畢竟空的,不是因爲你觀察他才是空,他本來就是空的。那麼你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就作一切法自性空、畢竟空的觀察,應該很容易,不是很難的事情,就是要加上奢摩他的幫助就好了。現在修這個唯識觀,你若通達了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的道理也很容易,也不是很難的事,應該很容易就是,是無所有的,是因爲我分別才有這麼多的差別。若是因分別而有的差別,這差別也不真實,也都是空無所有的。應該容易我空觀、法空觀都容易相應的,所以「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
這裏邊呢,這個「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所分別的境界是沒有的,那麼能分別的智慧也沒有;就是無分別的這個智慧,這個智慧也是畢竟空寂的。這樣說呢,就是《金剛經》上面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的意思了,是這樣意思。這是把這個增上慧是用十六門解釋完了,這個解釋這個無分別智用這十六門,這是第一項。
第二項、辨差別
「此中加行無分別智有叁種,謂因緣、引發、數習生差別故。」
這以下是第二項是「辨差別」,前面是諸門分別,這裏是「辨差別」。辨這叁種智慧,智慧有叁種,而每一種智慧還是有差別的,還是不是就是一樣的。現在先說這個加行智他的差別,他有什麼差別呢?「此中加行無分別智」,就是在四尋伺、四如實智,爲了要得無生法忍,要努力地修行,這個時候他所學習的這個四尋伺、四如實智就叫作加行智。因爲他能得根本無分別智,所以他叫作加行無分別智。他有多少不同呢?有叁種不同:「謂因緣、引發、數習」,有這叁種不同。
這個「因緣」印老法師講得好,就是以聞熏習爲因緣,以聞熏習爲因緣。這個《瑜伽師地論》就是也還是說衆生本來具有的六處殊勝,就是本來具有無漏的種子爲因緣,爲聖道的因緣。但是《攝大乘論》沒有這樣講,他就是法界等流的正法,你能夠聞熏習,以此爲因緣,那麼加上如理作意的引發,就可以得無生法忍,是這樣。所以這個因緣就指聞熏習說的,你聽聞佛說的正法。但是和下面…
《《攝大乘論》筆錄 第七章、叁增上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