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七章、叁增上學▪P22

  ..續本文上一頁的引發和數習這個地方來說呢,這個因緣這個地方,聽聞如來的法界等流正法所栽培的聞熏習特別的有力量,特別的有力量,依此爲因緣而生出來加行無分別智,以此爲因緣而生出來加行無分別智。就是前那一生你遇見佛了,聽聞正法,栽培的善根特別的有力量,所以今生這個加行無分別智就出來了。那個「數習生差別故」那個「生」就是因緣生、引發生、數習而生,就是這樣意思。

  「引發」,這個「引發」是什麼呢?就是前一生,前那一生,你曾努力地修行過這個四尋伺、四如實智,你修行過,那麼所以今生這個加行智就出來了,因前一生的引發而生。「數習生」,「數習」是今生,是現在,現在你要努力地用功學習佛法也能得勝解,從勝解裏面去修行四尋伺、四如實智,努力地修行又修行,這時候這個加行智才出現的,叫「數習生」。這就看出來這個「因緣」這是特別利根的人,這個「引發」是中等根性的人,「數習」是最鈍的,就是現在要多努力,不然這個事情不成。「差別故」,這個加行無分別智有這樣的差別,有這樣的情形的不同。

  

  「根本無分別智亦有叁種,謂喜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

  這個「喜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這個無分別有這麼叁種的不同,第一種叫作「喜足」無分別。這個《攝大乘論》世親釋,世親菩薩的解釋,那是和無性菩薩的解釋,看出來就這個「喜足」就是凡夫和外道的境界,「無顛倒」就是阿羅漢的境界,「無戲論」這是大菩薩的境界,約這叁種人說。這個凡夫、外道,譬如說得到色界四禅,得到無想定了,得到四空定,非想非非想定了,他們就認爲這是最究竟圓滿了,更沒有更好的地方了,這是最圓滿的,到這裏知足了,所以不再希求進步了,所以無分別,那麼這就叫作「喜足」無分別。「無顛倒」無分別,「無顛倒」就是指佛法裏面這個小乘佛教學者,他們學習四念處到了阿羅漢的境界的時候,沒有常樂我淨的顛倒分別。無常的色受想行識認爲是常,這是顛倒,沒有這個苦惱的境界而認爲是快樂,沒有我而認爲是有我,是個臭穢的而認爲是清淨的美妙的,所以常樂我淨這樣的分別是顛倒錯誤的。現在這個聲聞學者學習佛法,破除去這樣的顛倒,就達到無分別的境界,所以叫作「無顛倒」無分別,這也是個無分別智,這是阿羅漢的境界。「無戲論無分別」,「無戲論」就指大菩薩境界,大菩薩修這個唯識觀成功了,對于一切法沒有一切名言戲論,不但是沒有顛倒分別,其余的一切分別也是沒有,一切名言的分別都是沒有的,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超過了阿羅漢的境界了。

  所以這個「喜足」無分別、「無顛倒」無分別、「無戲論無分別」,這是在無分別上有這麼多的不同,所以叫作,成爲叁種無分別,根本無分別智有這麼叁種。這樣說呢,這是約不同的人總計起來成爲叁種,不但是約菩薩的智慧說的。

  

  「後得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擇差別故。」

  這是後得。這個後得智有五種的不同,第一種是什麼呢?「謂通達」,這五種完全是在菩薩的境界說的,也應該一部份與阿羅漢相通。這個「通達」本來也通于無分別智;無分別智通達真如的時候,也可以名之爲通達的,照了無分別智,沒有執著的這個最殊勝的這個舍,慈悲喜舍的舍,這個殊勝的舍這是聖人的境界,是無分別智的境界,那就是通達真如了。但是這裏是約後得智說,約後得智與根本的無分別智有什麼不同呢?後得智是有分別的,根本的無分別智是無分別,就是在定裏面與真如相應無分別的時候,那是無分別智境界。現在這個後得智就是從根本智出來,從根本智出來了,他這時候作念,心裏頭有這樣的分別:我已經通達真如了!這就叫作「通達」,這叫作「通達」。

  「隨念」,這個「隨念」呢,這個「念」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是回想過去,憶念過去的事情叫作念。這樣說這有什麼意思呢?就是通達的時候,有分別的後得智在通達真如的時候,他念這個真如的時候那還在定中,應該是這樣。根本無分別智與真如相應的時候一定是在定裏面,或者是初禅、或者二禅、叁禅、四禅。這個後得無分別智這個通達也是在定,也是在定裏面,等到「隨念」就是出定了,出定以後又回想,再憶念以前,前一剎那,前多少剎那,這個觀察這個真如的道理,怎麼叫作真如,是這樣意思,他在憶念,這叫作「隨念」。

  「安立」,這個「安立」怎麼講呢?就是這個後得智是有分別的,他爲了爲別人講解他所證悟的真如理,他要安立種種的名言才能講解的,沒有名言是不能講的,不能講話的,所以這個「安立」是爲人講說的意思。

  「和合」,這個世親釋、無性釋上的意思,這個「和合」是說他爲了繼續向前進步,他還要繼續地要修止觀,所以他要和合,就是觀一切法都是無相的,觀一切法都是無相的,就是觀一切法都是真如無我性,無我性真如,這樣意思。這樣呢,如果是屬于思惟的、分別的,那就是毗缽舍那。譬如說入了禅定裏面作如是觀,作如是思惟,那就是毗缽舍那。如果若是離一切分別相與真如相應了,那就是體真止,就是奢摩他了。現在這裏不是說根本智,說這個後得智叫作和合。

  「如意思擇」,「如意思擇」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後得智他能現出來種種神通變化,譬如說這個大地是土,他思擇他是黃金,那麼他就是黃金,這叫作「如意思擇」。這個「思擇」是通于前面;「通達」思擇、「隨念」思擇、「安立」思擇、「和合」思擇、「如意思擇」,所以這有這麼多的差別,這一共是五種。有這五種差別,這是後得無分別智的五種差別,這樣意思。這是講這個叁種智慧的差別。

  

  第叁項、引經證2

  甲、阿毗達磨大乘無義教

  「複有多頌成立如是無分別智: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這底下是「引經證」,第叁項「引經證」。這裏邊這個印順老法師說這是引阿毗達磨大乘經的無義教。本來這個文在「所知相」裏面已經提過,就是在第二卷的第五頁,那個總頁數就是第51頁,第51頁那裏有提,有講這件事。這裏又再說一遍,那裏說引這個文是說明什麼道理呢?就是說這個用無義來成立唯識,他那文的大意是這樣。這裏是用這個無義來成立無分別智。這個無分別智一定要一切法是無義的,唯識無義的,這無分別智才能成立。這底下「引經證」,引經上說的話來證明,這也等于是引一件事實來證明這件事,是這樣意思。

  「複有多頌」,這一共是六個頌,是「成立無分別智」;就是這六個頌都是說一切法是唯識無義的,就可以證明無分別智是非常的正確,是非常微妙的,是真實不虛的。現在說第一個頌,第一個頌這裏就是叫作相違識相智,這是相違識相智。「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這個「鬼」就是餓鬼。「傍生」就像水裏邊的龍,水裏邊的魚這一類都是「傍生」。「人、天」,我們人間的人,人間的衆生叫作「人」;天上的衆生名之爲「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這個先說這個「等事」,就是相等的一件事,但是由于這四類有情的思想不同,「心異」,他的內心不同,所以那個所緣的境界也不同了,所緣的境界也不同了。「各隨其所應」,這四類有情各隨其所應,所以所見的就不一樣了。譬如說我們人看見的是水,看見的是水,餓鬼就看見是猛火,或者是膿血。譬如說目犍連尊者他得道以後,他看見他母親在餓鬼道受苦,沒有飯吃,沒有水飲,于是乎他化了緣,托了缽化來的飯送給他母親吃,他母親一吃就變成猛火了。我們人看見是飯,但是他一看見就是火;我們人看見的是水,這個餓鬼就看見是膿血,或者是猛火。「傍生」,就是前面講過,這個水裏邊的魚看見這是道路,這是房舍,他的住處,那麼人看見就是清水,天看見是一個七寶莊嚴的地,或者是琉璃地。這個同是一件事,四類有情的心不同呢,就看見不同的境界了。

  由這樣的事實,我們應該同意「義非真實」,應「許義非真實」,我們應該同意我們的所緣的境界都不是真實的。譬如說是我們所緣的這個是水,我們看見是水,這個水若是真實不虛的,那餓鬼就不應該看見是火。餓鬼看見是火若是真實的,我們不應該看見是水。同在一處,同一件事情,又是水,又是火,又是琉璃地,又是七寶莊嚴怎麼怎麼地,這可見都不真實,就是有而不真實。我們看見是那個事,實在沒有那麼回事,所以另外不同的業力的衆生也在那個地方看見是另一件事。如果是真實的就障礙了,就有障礙。因爲我們看見的不真實,根本沒有那麼回事,所以也可以容許其他業力不同的衆生看見另一件事,這就是這樣。

  這個《法華經》上〈如來壽量品〉也提到,我們住的這個世界起了大火了,這個火劫了,火災來了,這種苦惱的事情出現了,但是在佛的世界看,佛也在靈鹫山,也在這個世界上,但是沒有這件事,沒有猛火,什麼也沒有。那麼這就是,從這些事情看呢,我們所感覺到的,認爲是真實的,我們看見這裏有座高山,看見大海,這是真實的啊!不是我分別心出現的,我不分別那個高山也在那裏,我不分別那個大海也在那裏,不是唯識無義,是有義的!這是我們的分別心的執著,不是的!是唯識是無義的,所以「許義非真實」,不真實,是不真實的!那麼我們看見是水,我們沒有看見猛火,我們在那裏看見是清冷水,沒有看見猛火,也沒有看見是侬血,就是那個猛火、那個膿血不真實,只是你內心現出個影像而已!你內心現出的影像,在我來看呢,我沒有那個業力,我不現出那個影像,就是那個影像是假的。我的業力現出這個水的影像,但是在你的業力不是這樣的業力,這個水的影像是沒有,沒有這個水。所以每一類衆生所見的境界都是你自己內心裏面變現的,在外還沒有那麼回事,唯識…

《《攝大乘論》筆錄 第七章、叁增上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