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引发和数习这个地方来说呢,这个因缘这个地方,听闻如来的法界等流正法所栽培的闻熏习特别的有力量,特别的有力量,依此为因缘而生出来加行无分别智,以此为因缘而生出来加行无分别智。就是前那一生你遇见佛了,听闻正法,栽培的善根特别的有力量,所以今生这个加行无分别智就出来了。那个「数习生差别故」那个「生」就是因缘生、引发生、数习而生,就是这样意思。
「引发」,这个「引发」是什么呢?就是前一生,前那一生,你曾努力地修行过这个四寻伺、四如实智,你修行过,那么所以今生这个加行智就出来了,因前一生的引发而生。「数习生」,「数习」是今生,是现在,现在你要努力地用功学习佛法也能得胜解,从胜解里面去修行四寻伺、四如实智,努力地修行又修行,这时候这个加行智才出现的,叫「数习生」。这就看出来这个「因缘」这是特别利根的人,这个「引发」是中等根性的人,「数习」是最钝的,就是现在要多努力,不然这个事情不成。「差别故」,这个加行无分别智有这样的差别,有这样的情形的不同。
「根本无分别智亦有三种,谓喜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
这个「喜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这个无分别有这么三种的不同,第一种叫作「喜足」无分别。这个《摄大乘论》世亲释,世亲菩萨的解释,那是和无性菩萨的解释,看出来就这个「喜足」就是凡夫和外道的境界,「无颠倒」就是阿罗汉的境界,「无戏论」这是大菩萨的境界,约这三种人说。这个凡夫、外道,譬如说得到色界四禅,得到无想定了,得到四空定,非想非非想定了,他们就认为这是最究竟圆满了,更没有更好的地方了,这是最圆满的,到这里知足了,所以不再希求进步了,所以无分别,那么这就叫作「喜足」无分别。「无颠倒」无分别,「无颠倒」就是指佛法里面这个小乘佛教学者,他们学习四念处到了阿罗汉的境界的时候,没有常乐我净的颠倒分别。无常的色受想行识认为是常,这是颠倒,没有这个苦恼的境界而认为是快乐,没有我而认为是有我,是个臭秽的而认为是清净的美妙的,所以常乐我净这样的分别是颠倒错误的。现在这个声闻学者学习佛法,破除去这样的颠倒,就达到无分别的境界,所以叫作「无颠倒」无分别,这也是个无分别智,这是阿罗汉的境界。「无戏论无分别」,「无戏论」就指大菩萨境界,大菩萨修这个唯识观成功了,对于一切法没有一切名言戏论,不但是没有颠倒分别,其余的一切分别也是没有,一切名言的分别都是没有的,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超过了阿罗汉的境界了。
所以这个「喜足」无分别、「无颠倒」无分别、「无戏论无分别」,这是在无分别上有这么多的不同,所以叫作,成为三种无分别,根本无分别智有这么三种。这样说呢,这是约不同的人总计起来成为三种,不但是约菩萨的智慧说的。
「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谓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差别故。」
这是后得。这个后得智有五种的不同,第一种是什么呢?「谓通达」,这五种完全是在菩萨的境界说的,也应该一部份与阿罗汉相通。这个「通达」本来也通于无分别智;无分别智通达真如的时候,也可以名之为通达的,照了无分别智,没有执着的这个最殊胜的这个舍,慈悲喜舍的舍,这个殊胜的舍这是圣人的境界,是无分别智的境界,那就是通达真如了。但是这里是约后得智说,约后得智与根本的无分别智有什么不同呢?后得智是有分别的,根本的无分别智是无分别,就是在定里面与真如相应无分别的时候,那是无分别智境界。现在这个后得智就是从根本智出来,从根本智出来了,他这时候作念,心里头有这样的分别:我已经通达真如了!这就叫作「通达」,这叫作「通达」。
「随念」,这个「随念」呢,这个「念」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是回想过去,忆念过去的事情叫作念。这样说这有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达的时候,有分别的后得智在通达真如的时候,他念这个真如的时候那还在定中,应该是这样。根本无分别智与真如相应的时候一定是在定里面,或者是初禅、或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后得无分别智这个通达也是在定,也是在定里面,等到「随念」就是出定了,出定以后又回想,再忆念以前,前一剎那,前多少剎那,这个观察这个真如的道理,怎么叫作真如,是这样意思,他在忆念,这叫作「随念」。
「安立」,这个「安立」怎么讲呢?就是这个后得智是有分别的,他为了为别人讲解他所证悟的真如理,他要安立种种的名言才能讲解的,没有名言是不能讲的,不能讲话的,所以这个「安立」是为人讲说的意思。
「和合」,这个世亲释、无性释上的意思,这个「和合」是说他为了继续向前进步,他还要继续地要修止观,所以他要和合,就是观一切法都是无相的,观一切法都是无相的,就是观一切法都是真如无我性,无我性真如,这样意思。这样呢,如果是属于思惟的、分别的,那就是毗钵舍那。譬如说入了禅定里面作如是观,作如是思惟,那就是毗钵舍那。如果若是离一切分别相与真如相应了,那就是体真止,就是奢摩他了。现在这里不是说根本智,说这个后得智叫作和合。
「如意思择」,「如意思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后得智他能现出来种种神通变化,譬如说这个大地是土,他思择他是黄金,那么他就是黄金,这叫作「如意思择」。这个「思择」是通于前面;「通达」思择、「随念」思择、「安立」思择、「和合」思择、「如意思择」,所以这有这么多的差别,这一共是五种。有这五种差别,这是后得无分别智的五种差别,这样意思。这是讲这个三种智慧的差别。
第三项、引经证2
甲、阿毗达磨大乘无义教
「复有多颂成立如是无分别智: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这底下是「引经证」,第三项「引经证」。这里边这个印顺老法师说这是引阿毗达磨大乘经的无义教。本来这个文在「所知相」里面已经提过,就是在第二卷的第五页,那个总页数就是第51页,第51页那里有提,有讲这件事。这里又再说一遍,那里说引这个文是说明什么道理呢?就是说这个用无义来成立唯识,他那文的大意是这样。这里是用这个无义来成立无分别智。这个无分别智一定要一切法是无义的,唯识无义的,这无分别智才能成立。这底下「引经证」,引经上说的话来证明,这也等于是引一件事实来证明这件事,是这样意思。
「复有多颂」,这一共是六个颂,是「成立无分别智」;就是这六个颂都是说一切法是唯识无义的,就可以证明无分别智是非常的正确,是非常微妙的,是真实不虚的。现在说第一个颂,第一个颂这里就是叫作相违识相智,这是相违识相智。「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这个「鬼」就是饿鬼。「傍生」就像水里边的龙,水里边的鱼这一类都是「傍生」。「人、天」,我们人间的人,人间的众生叫作「人」;天上的众生名之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这个先说这个「等事」,就是相等的一件事,但是由于这四类有情的思想不同,「心异」,他的内心不同,所以那个所缘的境界也不同了,所缘的境界也不同了。「各随其所应」,这四类有情各随其所应,所以所见的就不一样了。譬如说我们人看见的是水,看见的是水,饿鬼就看见是猛火,或者是脓血。譬如说目犍连尊者他得道以后,他看见他母亲在饿鬼道受苦,没有饭吃,没有水饮,于是乎他化了缘,托了钵化来的饭送给他母亲吃,他母亲一吃就变成猛火了。我们人看见是饭,但是他一看见就是火;我们人看见的是水,这个饿鬼就看见是脓血,或者是猛火。「傍生」,就是前面讲过,这个水里边的鱼看见这是道路,这是房舍,他的住处,那么人看见就是清水,天看见是一个七宝庄严的地,或者是琉璃地。这个同是一件事,四类有情的心不同呢,就看见不同的境界了。
由这样的事实,我们应该同意「义非真实」,应「许义非真实」,我们应该同意我们的所缘的境界都不是真实的。譬如说是我们所缘的这个是水,我们看见是水,这个水若是真实不虚的,那饿鬼就不应该看见是火。饿鬼看见是火若是真实的,我们不应该看见是水。同在一处,同一件事情,又是水,又是火,又是琉璃地,又是七宝庄严怎么怎么地,这可见都不真实,就是有而不真实。我们看见是那个事,实在没有那么回事,所以另外不同的业力的众生也在那个地方看见是另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就障碍了,就有障碍。因为我们看见的不真实,根本没有那么回事,所以也可以容许其他业力不同的众生看见另一件事,这就是这样。
这个《法华经》上〈如来寿量品〉也提到,我们住的这个世界起了大火了,这个火劫了,火灾来了,这种苦恼的事情出现了,但是在佛的世界看,佛也在灵鹫山,也在这个世界上,但是没有这件事,没有猛火,什么也没有。那么这就是,从这些事情看呢,我们所感觉到的,认为是真实的,我们看见这里有座高山,看见大海,这是真实的啊!不是我分别心出现的,我不分别那个高山也在那里,我不分别那个大海也在那里,不是唯识无义,是有义的!这是我们的分别心的执着,不是的!是唯识是无义的,所以「许义非真实」,不真实,是不真实的!那么我们看见是水,我们没有看见猛火,我们在那里看见是清冷水,没有看见猛火,也没有看见是侬血,就是那个猛火、那个脓血不真实,只是你内心现出个影像而已!你内心现出的影像,在我来看呢,我没有那个业力,我不现出那个影像,就是那个影像是假的。我的业力现出这个水的影像,但是在你的业力不是这样的业力,这个水的影像是没有,没有这个水。所以每一类众生所见的境界都是你自己内心里面变现的,在外还没有那么回事,唯识…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七章、三增上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