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无义的。从这样的事实上来证明这句话,唯识是无义的,无义所以能成就无分别智,这样意思。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这是第一个颂,这叫作相违识相智。彼此是相违的,你看见的境界和我看见的境界是相违的,但是我们都看见自己所看见的境界。虽然是相违,但是还同时的还出现,他不障碍。从这件事你能通达唯识无义,那就叫作智,相违识相智。
「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
这是第二个叫无所缘识现可得智。无所缘,没有所缘的境界,但是我们的识还感觉到有一个所缘的事情,你若通达是唯识无义,那就叫作智。看这怎么讲?「于过去事等」,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这个「等」等于未来的事情。过去的事情,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个事情就是没有了。未来的事情还没来,这个事情也没有,也是没有。但是你若去想念的时候呢,也就出来了,在你心里面就现出来了。昨天我吃的是面条,那面条做怎么怎么好,你心里一想这个面条就出来了,在心里面就现出这个相貌,现出来这个影像了。过去的事已经没有了嘛,但是你心里面能现出来,这表示什么呢?这件事没有,但是能作所缘境。为什么能作所缘境?你自己心里面变出来的,那事情已经没有了嘛。所以说是前面说相违识相智表示是唯识无义的,没有义,那么我们这个识为什么会生起呢?能生起活动呢?没有义,这个识也应该不动了嘛?说是这里也没有高山,也没有大海,也没有这个房子,也没有这么多人,我们的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分别心出来呢?还是有义!这是反对者提出的问题,这底下说这个无所缘识现可得智这是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义,你心里面也会有一个所缘境的,就是举出个例子。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是没有的,没有,但是你心里一想念,明天要怎么怎么的,你一想呢这个事就出来了!所以没有义,识现可得,这个识会自己变出来一个境界作你的所缘的。
「梦像二影中」,不但是过去世、未来的事情这样子,就是作梦,梦里边的影像,或者是禅定里边的影像,或者是镜子里面的影像。「二影中」,这两个影像,梦中的影像,或者禅定里边的影像也是不真实的;梦里边的境界也是不真实,禅定里面观察种种境界也是由心想而生的。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他是心的变现,也没那么一件事。没有那么一件事,但是你心若一想就出来了。
那么从这些事实上看出来,「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你所缘的境界不真实,过去事,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是没有,但是你若一缘虑的时候就有了,有了你应该知道这是不真实。梦里的境界也是不真实,或者禅定里面你静坐的时候心静下来缘的什么事情也是不真实。虽所缘虑的是不真实的,不是实有的,「而境相成就」,但是在你的分别心上面,就出来一个,就成就了一个所缘境,成就了一个所缘境的相貌作你的所缘。是不真实,不真实但是有一个所缘境出现,那么你应该通达那个所缘境是不真实的。所以从这个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梦中的影像,或者禅定的影像里面,「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你也就应该知道日常生活我们所见闻觉知的一切境界,你也应该是,比类的可以知道,可以推知都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都是虚妄的。
这个观唯识无义的确这是一个难关,这是一个关很不容易过。很不容易过,这个无著菩萨说了一次又说一次,说了一次又说一次,用种种的譬喻,用种种的事实,证明是唯识无义的。如果你要作如是观呢,你就用他说的这个前后不同的说法,你要把它熟熟的把这个文读,一遍又一遍的读,一遍又一遍的思惟,那么你慢慢就会悟入了,就能悟入唯识是无义的,无义是唯识的,就悟入了。
「若义义性成,无无分别智?此若无佛果,证得不应理。」
这是第三段自应无倒智,自应无倒智。如果我们凡夫,我们的分别心所缘虑的境界都是正确的,不是唯识无义,是有义的,这都是诸法实相,就是这样,我们缘的是对的,那么我们自然应该是,我们就是正确的,那么应该得大解脱,得到大自在,我们就是佛了,才对了,自应无倒智,应该这样。「若义义性成」,这个「义」就是境界,这个我们的识,我们这个乱识所缘的境界,一样一样的境界,他的体性是真实的,也可以这样讲。若这一切义有他真实的体性,他这个体性是成立的、是成就的,「无无分别智」,那就没有无分别智的事情了,就不会在修上一个无分别智。若是一切的境界都是真实的话,我们这个分别心很难消除,就不能成就无分别的智慧了。若不能成就无分别的智慧,那有什么不对呢?
「此若无,佛果证得不应理」,此无分别智若没有的话,就不能成佛了。这个成佛就是因为他圆满地成就了无分别智的关系,成就了无分别智才能断惑证真,经过十地到无上菩提就成佛了。若是没有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不能成就,就没有成佛这件事了。即然是有人成佛,那就可以知道无分别智是有的,无分别智成立了。无分别智若成就了,就知道是唯识无义的,一切义都是不真实,这是来证明这件事。若一样一样的义实在有义的自性的成就,「无无分别智」,就应该没有无分别智了,应该没有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不能成就了,这样意思。
「得自在菩萨,由胜解力故,如欲地等成,得定者亦尔。」
这底下是第四个智慧,一共是四个智慧,现在第四个智慧叫做随转妙智,成就三种随转妙智,这一共三种。第一个就是随自在者智转,第二个随观察者智转,第三个随无分别智转。这是三种随转妙智。第一个随自在者智转,这个也叫作境随心变的智慧,境随心变。谓「自在菩萨」,就是得大自在的这个菩萨,得大自在的菩萨。这在十地里面来说,有现成的文句的那应该是说从八地菩萨,从八地菩萨得相自在、得土自在,他实在是得十种自在,不过一直到佛才圆满。得自在的大菩萨,「由胜解力故」,这个「胜解力」,他在禅定里面那个殊胜的大力量的思想,思惟的力量,观想的力量。「如欲地等成」,他如果想要这个大地要成为黄金,那就成为黄金,就随他心里怎么想就能转变,就把这个地转成黄金了。如果是水,他把转成火,这也都可以。所以如欲地水火风等成就各式各样七宝庄严的世界都可以,由他胜解力就可以这样转变,这样说是境随心变的智慧。如果境界是真实的,那是不可以转变的,因为是虚妄所以可以转变。由于能转变,也可以证实唯识是无义的,「如欲地等成」,他就能成。「得定者亦尔」,这是得到禅定的人那也是可以。前面是自在菩萨嘛,那么这个应该是声闻人,声闻人这个大阿罗汉,得了禅定的大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他也是有这种力量,也有这种功夫,「由胜解力故,如欲地等成」,也能现出种种神变的境界,那么这也可以知道是唯识无义的。
「成就简择者,有智得定者,思惟一切法,如义皆显现。」
「成就简择者,有智得定者」,这是随观察者智。这个「简择」就是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圆满了的人。这一段文是境随心生的智慧,「思惟一切法,如义皆显现」就是境随心生。「有智得定者」,这个「有智」还是指菩萨说。「得定者」呢,他成就了毗钵舍那,还得定,定是奢摩他,那应该是止观双运的大菩萨,指这种人。他「思惟一切法,如义皆显现」,他思惟一切法是唯识无义的,那么他心里面就能现出来唯识无义的道理。思惟一切法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空的,都能在心里面能现出来。譬如说他心里面念佛,他念佛呢,那么佛就现出来。这个经上说念佛就是观想佛,这个念有个观想的意思。我们通常说念佛是指念佛名号说,但是《阿弥陀经》上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他说执持,执持当然是不放松的意思,一心不乱的意思。但是在大本的《无量寿经》和这个《十六观经》上看出来,说念佛那个念是观佛,是观想佛的意思。你从各种经本子对照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字的含义和我们现在佛教徒的用语有一点出入的。「思惟一切法,如义皆显现」,你心里面在思惟,或在想佛的三十二相,那么三十二相的佛就出现了,那么境随心生就是这样子。思惟一切法是空无我的,那么心里面就现出个空无我的相貌。「思惟一切法,如义皆显现」,如你所想的那个义,就在心里面会现出来,这也可以证明是唯识是无义的,无义是唯识的。
「无分别智行,诸义皆不现,当知无有义,由此亦无识。」
「无分别智行,诸义皆不现」,这是第三个随无分别智转,一切境界随无分别智转,结果是什么呢?是境随心灭的智慧,境随心灭。这个无分别智若成功了的时候,正现前的时候,叫「行」。「诸义皆不现」,这一切一切的似义显现的境界都不现了,就是离一切相了。因为你心里面不分别,所以「诸义皆不现」。那么现呢,就是心有分别,心有分别这一切就现出来,所以「思惟一切法,如义皆显现」。若无分别,不思惟,不思惟一切义皆不现。「当知无有义,由此亦无识」,从这个圣人内心的世界那个变化的情况上看,也应该知道是唯识是无义的,这个义是不真实的。「由此亦无识」,所缘的境是不真实,能缘的识能真实吗?所以也是不可得的,是即入三性,「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这是引《阿毗达磨大乘经》这六个颂,证明是无义,所以无分别智可以成立。
乙、引般若波罗蜜多非处教
「般若波罗蜜多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
前面是引《阿毗达磨大乘经》的这个无义的六个颂,这底下引般若波罗蜜的非处教,非处的圣教。先标出来这一段文的大义,「般若波罗蜜多与无分别智」,这个《大般若经》里面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和这个无分别智是没有差别的,无分别智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他们这个两个名字就是一回事,这一回事可以有多种名字的。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七章、三增上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