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無義的。從這樣的事實上來證明這句話,唯識是無義的,無義所以能成就無分別智,這樣意思。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這是第一個頌,這叫作相違識相智。彼此是相違的,你看見的境界和我看見的境界是相違的,但是我們都看見自己所看見的境界。雖然是相違,但是還同時的還出現,他不障礙。從這件事你能通達唯識無義,那就叫作智,相違識相智。
「于過去事等,夢像二影中,雖所緣非實,而境相成就。」
這是第二個叫無所緣識現可得智。無所緣,沒有所緣的境界,但是我們的識還感覺到有一個所緣的事情,你若通達是唯識無義,那就叫作智。看這怎麼講?「于過去事等」,過去的事情,未來的事情,這個「等」等于未來的事情。過去的事情,事情已經過去了,這個事情就是沒有了。未來的事情還沒來,這個事情也沒有,也是沒有。但是你若去想念的時候呢,也就出來了,在你心裏面就現出來了。昨天我吃的是面條,那面條做怎麼怎麼好,你心裏一想這個面條就出來了,在心裏面就現出這個相貌,現出來這個影像了。過去的事已經沒有了嘛,但是你心裏面能現出來,這表示什麼呢?這件事沒有,但是能作所緣境。爲什麼能作所緣境?你自己心裏面變出來的,那事情已經沒有了嘛。所以說是前面說相違識相智表示是唯識無義的,沒有義,那麼我們這個識爲什麼會生起呢?能生起活動呢?沒有義,這個識也應該不動了嘛?說是這裏也沒有高山,也沒有大海,也沒有這個房子,也沒有這麼多人,我們的心爲什麼會有這麼多分別心出來呢?還是有義!這是反對者提出的問題,這底下說這個無所緣識現可得智這是回答這個問題。沒有義,你心裏面也會有一個所緣境的,就是舉出個例子。過去的事情、未來的事情是沒有的,沒有,但是你心裏一想念,明天要怎麼怎麼的,你一想呢這個事就出來了!所以沒有義,識現可得,這個識會自己變出來一個境界作你的所緣的。
「夢像二影中」,不但是過去世、未來的事情這樣子,就是作夢,夢裏邊的影像,或者是禅定裏邊的影像,或者是鏡子裏面的影像。「二影中」,這兩個影像,夢中的影像,或者禅定裏邊的影像也是不真實的;夢裏邊的境界也是不真實,禅定裏面觀察種種境界也是由心想而生的。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他是心的變現,也沒那麼一件事。沒有那麼一件事,但是你心若一想就出來了。
那麼從這些事實上看出來,「雖所緣非實,而境相成就」。你所緣的境界不真實,過去事,過去的事情,未來的事情是沒有,但是你若一緣慮的時候就有了,有了你應該知道這是不真實。夢裏的境界也是不真實,或者禅定裏面你靜坐的時候心靜下來緣的什麼事情也是不真實。雖所緣慮的是不真實的,不是實有的,「而境相成就」,但是在你的分別心上面,就出來一個,就成就了一個所緣境,成就了一個所緣境的相貌作你的所緣。是不真實,不真實但是有一個所緣境出現,那麼你應該通達那個所緣境是不真實的。所以從這個過去的事情,未來的事情,夢中的影像,或者禅定的影像裏面,「所緣非實,而境相成就」,你也就應該知道日常生活我們所見聞覺知的一切境界,你也應該是,比類的可以知道,可以推知都不是真實的,不是真實,都是虛妄的。
這個觀唯識無義的確這是一個難關,這是一個關很不容易過。很不容易過,這個無著菩薩說了一次又說一次,說了一次又說一次,用種種的譬喻,用種種的事實,證明是唯識無義的。如果你要作如是觀呢,你就用他說的這個前後不同的說法,你要把它熟熟的把這個文讀,一遍又一遍的讀,一遍又一遍的思惟,那麼你慢慢就會悟入了,就能悟入唯識是無義的,無義是唯識的,就悟入了。
「若義義性成,無無分別智?此若無佛果,證得不應理。」
這是第叁段自應無倒智,自應無倒智。如果我們凡夫,我們的分別心所緣慮的境界都是正確的,不是唯識無義,是有義的,這都是諸法實相,就是這樣,我們緣的是對的,那麼我們自然應該是,我們就是正確的,那麼應該得大解脫,得到大自在,我們就是佛了,才對了,自應無倒智,應該這樣。「若義義性成」,這個「義」就是境界,這個我們的識,我們這個亂識所緣的境界,一樣一樣的境界,他的體性是真實的,也可以這樣講。若這一切義有他真實的體性,他這個體性是成立的、是成就的,「無無分別智」,那就沒有無分別智的事情了,就不會在修上一個無分別智。若是一切的境界都是真實的話,我們這個分別心很難消除,就不能成就無分別的智慧了。若不能成就無分別的智慧,那有什麼不對呢?
「此若無,佛果證得不應理」,此無分別智若沒有的話,就不能成佛了。這個成佛就是因爲他圓滿地成就了無分別智的關系,成就了無分別智才能斷惑證真,經過十地到無上菩提就成佛了。若是沒有無分別智,無分別智不能成就,就沒有成佛這件事了。即然是有人成佛,那就可以知道無分別智是有的,無分別智成立了。無分別智若成就了,就知道是唯識無義的,一切義都是不真實,這是來證明這件事。若一樣一樣的義實在有義的自性的成就,「無無分別智」,就應該沒有無分別智了,應該沒有無分別智,無分別智不能成就了,這樣意思。
「得自在菩薩,由勝解力故,如欲地等成,得定者亦爾。」
這底下是第四個智慧,一共是四個智慧,現在第四個智慧叫做隨轉妙智,成就叁種隨轉妙智,這一共叁種。第一個就是隨自在者智轉,第二個隨觀察者智轉,第叁個隨無分別智轉。這是叁種隨轉妙智。第一個隨自在者智轉,這個也叫作境隨心變的智慧,境隨心變。謂「自在菩薩」,就是得大自在的這個菩薩,得大自在的菩薩。這在十地裏面來說,有現成的文句的那應該是說從八地菩薩,從八地菩薩得相自在、得土自在,他實在是得十種自在,不過一直到佛才圓滿。得自在的大菩薩,「由勝解力故」,這個「勝解力」,他在禅定裏面那個殊勝的大力量的思想,思惟的力量,觀想的力量。「如欲地等成」,他如果想要這個大地要成爲黃金,那就成爲黃金,就隨他心裏怎麼想就能轉變,就把這個地轉成黃金了。如果是水,他把轉成火,這也都可以。所以如欲地水火風等成就各式各樣七寶莊嚴的世界都可以,由他勝解力就可以這樣轉變,這樣說是境隨心變的智慧。如果境界是真實的,那是不可以轉變的,因爲是虛妄所以可以轉變。由于能轉變,也可以證實唯識是無義的,「如欲地等成」,他就能成。「得定者亦爾」,這是得到禅定的人那也是可以。前面是自在菩薩嘛,那麼這個應該是聲聞人,聲聞人這個大阿羅漢,得了禅定的大阿羅漢,俱解脫阿羅漢,他也是有這種力量,也有這種功夫,「由勝解力故,如欲地等成」,也能現出種種神變的境界,那麼這也可以知道是唯識無義的。
「成就簡擇者,有智得定者,思惟一切法,如義皆顯現。」
「成就簡擇者,有智得定者」,這是隨觀察者智。這個「簡擇」就是毗缽舍那,毗缽舍那圓滿了的人。這一段文是境隨心生的智慧,「思惟一切法,如義皆顯現」就是境隨心生。「有智得定者」,這個「有智」還是指菩薩說。「得定者」呢,他成就了毗缽舍那,還得定,定是奢摩他,那應該是止觀雙運的大菩薩,指這種人。他「思惟一切法,如義皆顯現」,他思惟一切法是唯識無義的,那麼他心裏面就能現出來唯識無義的道理。思惟一切法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空的,都能在心裏面能現出來。譬如說他心裏面念佛,他念佛呢,那麼佛就現出來。這個經上說念佛就是觀想佛,這個念有個觀想的意思。我們通常說念佛是指念佛名號說,但是《阿彌陀經》上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他說執持,執持當然是不放松的意思,一心不亂的意思。但是在大本的《無量壽經》和這個《十六觀經》上看出來,說念佛那個念是觀佛,是觀想佛的意思。你從各種經本子對照的時候,你會發現那個字的含義和我們現在佛教徒的用語有一點出入的。「思惟一切法,如義皆顯現」,你心裏面在思惟,或在想佛的叁十二相,那麼叁十二相的佛就出現了,那麼境隨心生就是這樣子。思惟一切法是空無我的,那麼心裏面就現出個空無我的相貌。「思惟一切法,如義皆顯現」,如你所想的那個義,就在心裏面會現出來,這也可以證明是唯識是無義的,無義是唯識的。
「無分別智行,諸義皆不現,當知無有義,由此亦無識。」
「無分別智行,諸義皆不現」,這是第叁個隨無分別智轉,一切境界隨無分別智轉,結果是什麼呢?是境隨心滅的智慧,境隨心滅。這個無分別智若成功了的時候,正現前的時候,叫「行」。「諸義皆不現」,這一切一切的似義顯現的境界都不現了,就是離一切相了。因爲你心裏面不分別,所以「諸義皆不現」。那麼現呢,就是心有分別,心有分別這一切就現出來,所以「思惟一切法,如義皆顯現」。若無分別,不思惟,不思惟一切義皆不現。「當知無有義,由此亦無識」,從這個聖人內心的世界那個變化的情況上看,也應該知道是唯識是無義的,這個義是不真實的。「由此亦無識」,所緣的境是不真實,能緣的識能真實嗎?所以也是不可得的,是即入叁性,「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這是引《阿毗達磨大乘經》這六個頌,證明是無義,所以無分別智可以成立。
乙、引般若波羅蜜多非處教
「般若波羅蜜多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
前面是引《阿毗達磨大乘經》的這個無義的六個頌,這底下引般若波羅蜜的非處教,非處的聖教。先標出來這一段文的大義,「般若波羅蜜多與無分別智」,這個《大般若經》裏面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和這個無分別智是沒有差別的,無分別智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他們這個兩個名字就是一回事,這一回事可以有多種名字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七章、叁增上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