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七章、叁增上學▪P24

  ..續本文上一頁如說: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于所余波羅蜜多修習圓滿。」

  前面是標出來這一段文的大義,這底下引經,引這個《般若經》裏面說的話。就像在《般若波羅蜜多經》裏面所說的,「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說是這位菩薩他能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他這一念心沒有其他的分別妄想,他是住在般若波羅蜜多那裏。這個安住般若波羅蜜多在《大智度論》上,印順老法師是解釋了。在《大智度論》上龍樹菩薩的意思呢,是指實相般若說的;就是你安住在實相上面,就叫作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那麼如果是用凡夫習慣的分別心來說呢,那麼能安住的就是般若無分別智,所安住的就是無分別的諸法實相,他就是如如智、如如理了。當然這個智就是如,如就是智,能所不二,那麼叫作安住般若波羅蜜多,就叫作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但是在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那個菩薩來說呢,他沒有這個分別,他沒有這個安住不安住的這種分別,是這樣。「如說菩薩」,像《般若經》上說:「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到這個境界呢,「能于所余波羅蜜多修習圓滿」。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的時候,有什麼好處呢?「能于所余」的「波羅蜜多」,就是由施波羅蜜多、乃至禅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能使令他逐漸的增長,達到最圓滿的境界。當然般若波羅蜜多也在內,也是最極圓滿了。這個,你安住在實相的法性上面,這樣去布施、去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當然是到彼岸了,達到最極圓滿的境界,所以「能于所余波羅蜜多修習圓滿」。

  

  「雲何名爲非處相應修習圓滿?」

  前面說「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這個「非處相應」怎麼講呢?怎麼叫作「非處相應」就能「修習圓滿」于波羅蜜多呢?提出這個問題。

  

  「謂由遠離五種處故:」

  這是說安住般若波羅蜜多的人,他能夠遠離五種處,能遠離五種境界。這個無性菩薩說:「此中可居,故名爲處。由舍此處,是故說名非處相應」。這個無性釋上這麼解釋這句話,說這個地方可以住,那麼就叫作處;此中可居,故名爲處。你能棄舍這個地方了,那就叫作非處相應,到那個非處那個地方去了,不在這裏了。那麼這個「處」字是這樣解釋。「謂由遠離五種處」,這五個地方你都能棄舍,那麼你就叫作非處相應,這底下解釋。

  

  「一、遠離外道我執處故,」

  安住般若波羅蜜多的這個人,他第一個相貌就是「遠離外道我執處」,因爲外道的人他要學習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他就會有我我所的執著:我能夠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我能夠安住實相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有這個分別。這個外道本來是有我執的,那麼現在學習了佛法,這個我執也帶來了,他沒有棄舍,他就是會這樣執著。現在你若安住,在佛教徒來說,你安住般若波羅蜜多要棄舍外道這個我執處,不能這樣執著,不能執著有我的,「遠離外道我執處故」,不執著有我,觀察這個我是不可得。那麼就是這個非處就是不著的意思,不執著,也就是無住的意思。若有所住,那就是執著了。

  

  「二、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故,」

  這一共有五個處,前一個我處要取消、要遠離,第二個是「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未見真如」,就是沒見聖道的凡夫菩薩,就是勝解行地的菩薩,勝解行地的菩薩他要假借這個意言,假借似法似義意言去修如理作意的止觀;就是假借名言去觀察諸法實相,觀察唯識無義,要這樣觀。這樣觀呢,那當然由凡夫而進入聖道是這樣子,是應該這樣作。但是由聖位菩薩來看呢,就是這位菩薩對于真如有所分別,他還在分別,分別這個名義自性差別是不可得的,是假名安立的,是不可得的,要這樣去觀察思惟;而這個分別呢,他這樣分別思惟觀察,就知道他還沒有證悟真如,沒能安住般若波羅蜜,他還沒有安住。所以要安住般若波羅蜜呢,一定要超越這個未見真如菩薩的分別處。前面這個外道這是約我執說,這個地方約法執說的。

  

  「叁、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

  這第叁個,第叁個是「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這生死是一邊,涅槃又是一邊;生死是有邊,涅槃就是空這一邊,就是無這一邊。這個凡夫是在生死這一邊裏面流浪,流轉,受生死苦。二乘人呢,他就到涅槃那裏去安住,安住在那裏,安住在空的境界上,他不到生死這兒來度衆生了。現在這個菩薩呢,生死就是涅槃,生死就是涅槃,那麼生死涅槃都不可得,就是遠離了這二邊的地方,達到中道,中道實在就是無住的意境,也就是無著的境界。

  

  「四、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故,」

  「唯斷煩惱障」,他不斷所知障,這個煩惱障爲什麼要斷呢?因爲他障礙得涅槃,障礙你入于這個涅槃的境界。如果斷掉了他以後呢,就可以入涅槃了。那個所知障雖然不斷,但是他不障礙你入涅槃,所以這個想要自己解脫生死的人,就想要入涅槃的人,他對于所知障的有無不在意,因爲對他的目的沒有妨礙,所以只要是斷除煩惱障了,他就滿足了,他就成功了,就所作已辦了,所以叫作「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

  

  「五、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余依涅槃界處故。」

  這個二乘人他斷掉了煩惱障,他就能入無余涅槃,對他入涅槃沒有妨礙,所以他就喜足了。但是這個菩薩所成就的般若波羅蜜多是要斷除去所知障以後才圓滿的,所以他斷除煩惱障他還不喜足,因爲他的目的還沒成功,所以菩薩要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第五個「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余依涅槃界處」,第五個。「遠離不顧有情」,菩薩他有大悲心,所以他能夠遠離了不顧念有情的利益安樂。有情的利益安樂他不關心了,菩薩要遠離這種事情,不顧有情利益安樂這種境界他要棄舍,要遠離。「住無余依涅槃界處故」,對于衆生的利益安樂他不管了,不關心了,所以這個阿羅漢就住無余依的涅槃界裏邊了,再不去度衆生了,不弘揚佛法了。菩薩是要遠離的,因爲菩薩有大悲心,他心裏不安,若入無余涅槃他心不安,還有事情要做,還沒做嘛!所以這就是有大悲心,他才能夠這個無分別智的般若波羅蜜才能圓滿,這是「遠離不顧有情」。「不顧有情」,就是不念,不念一切有情的利益安樂,他住在無余依的涅槃界裏邊。「無余依」,就是色受想行識的身體。煩惱斷除了,煩惱的果報還在,還剩下來的,叫余依;現在這余依也沒有了,用火化了,用火燒成灰了,于是乎他就入無余涅槃了,這個菩薩是不能這樣做的。這是遠離這五處,你就能夠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能圓滿無上菩提的,就是無分別智也圓滿了,是這樣意思。

  

  第四項、顯殊勝

  「聲聞等智與菩薩智有何差別?」

  這是第四項顯示大乘的增上慧無分別智,是和聲聞人的智慧是不同的。

  

  「由五種相應知差別:」

  也是五種相,知道他們的不同。哪五種相呢?

  

  「一、由無分別差別,謂于五蘊等法無分別故。」

  這個無分別和小乘人的還是不一樣。小乘人的智慧呢,就是沒有常樂我淨的分別就是無分別了。這個大乘的菩薩呢,「于五蘊等法無分別故」,五蘊、六處、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佛的境界他都無分別,乃至菩提涅槃的境界他都是無分別的。那麼小乘人除了沒有常樂我淨的顛倒分別,對于色受想行識的一切法還有點取著的,這可見他的煩惱還沒斷盡。

  

  「二、由非少分差別,謂于通達真如,入一切種所知境界,普爲度脫一切有情,非少分故。」

  第二個由非少分的差別,不是一點點的差別,這裏面有叁種。「于通達真如,非少分故」,菩薩能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真如,通達一切法無我的真如,這是不是一部份。聲聞人只通達補特伽羅無我,那就是真如的一少分了。「入一切種所知境界」。這上面,這個天臺宗要說阿羅漢所通達的真如和大菩薩所通達的真如還不一樣,還不一樣。在這裏看出來,似乎只是多少的問題,至于真如本身,阿羅漢所證悟的真如和菩薩是一樣的,只是一個我空,還沒有通達法空,有這樣的分別。「入一切種所知境界」,菩薩能夠悟入一切種,廣大,甚深廣大的境界,一切所知的境界都能悟入。這個阿羅漢只能悟入苦集滅道這四谛的境界,但是在苦集滅道裏面廣博的開演,那麼阿羅漢還是不具足,不能完全明了;就是阿羅漢沒得一切種智,還有很多事情不知道。這個大菩薩通達一切法無障無礙,所以叫「入一切種所知境界」。「普爲度脫一切有情,非少分故」,大菩薩的大悲心,他普爲度脫一切的衆生齊成佛道的,而不是一少部分的衆生。譬如說阿羅漢他若是得聖道以後,得阿羅漢以後,還有很長時間才能入涅槃,在這一個時間內,他也能夠發一點慈悲心教化衆生的,但是只能教化一少分,那大多分他都不管了,他入無余涅槃了,所以這也是和菩薩不同的地方。

  

  「叁、由無住差別,謂無住涅槃爲所住故。」

  這個無住涅槃,菩薩所證悟的涅槃名之爲無住,就是不執著。「謂無住涅槃爲所住故」,也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因爲有般若波羅蜜多故,不住于生死的境界;有大悲心故,也不住于涅槃的境界。所以他有大悲心,他還是來到人世間現身說法廣度衆生的,「爲所住故」。

  

  「四、由畢竟差別,謂無余依涅槃界中無斷盡故。」

  這是究竟的不同。謂這個阿羅漢的無余依的涅槃界裏邊,「無斷盡故」,菩薩有大悲心,還是無斷、還是無盡的,他還是現身說法廣度衆生的。他若成佛了,那個法身盡未來際的去度化衆生,所以所造成的功德是無斷無窮無盡的,無量無邊的,這是小乘佛教學者所不能及的地方。

  

  「五、由無上差別,謂于此上無有余乘勝過此故。」

  這個阿羅漢是聲聞乘,以上還有辟支佛乘,所以是有上。菩薩是無上的,菩薩就是一佛乘,他是「謂于此上無有余乘」,在此菩薩乘之上,在此一佛乘之上,無有其他的佛…

《《攝大乘論》筆錄 第七章、叁增上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