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能勝過菩薩的佛法的,沒有了,它是最殊勝的了。
「此中有頌:諸大悲爲體,由五相勝智,世出世滿中,說此最高遠。」
前面這一段文裏面還是有頌的。「諸大悲爲體」,菩薩無量功德是以大悲心爲體的。小乘的智慧和菩薩的智慧有這麼多的差別,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差別就是大悲心。「由五相勝智,世出世滿中」,由于菩薩成就了五種殊勝相的智慧,所以在世間的圓滿中的果報,人天的果報,乃至非非想天的果報,是出世間叁乘佛法的圓滿的果報裏面,「說此最高遠」,說此菩薩乘是最高上的,最深遠的,最殊勝的。
第四節、釋疑難
「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屍羅,增上質多,增上般若功德圓滿,于諸財位得大自在,何故現見有諸有情匮乏財位?」
這是第四節「釋疑難」。前面「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這叁科是說菩薩所成就的功德,成就了那麼大的功德,那麼本來是應該生歡喜心,但是有了疑惑,這個疑惑需要解釋,這叫做「釋疑難」。
「若諸菩薩」,假設這麼多的發菩提心的菩薩不怕辛苦、不怕艱難,他的修行成就了,成就了這樣的殊勝的戒,攝善法戒、攝律儀戒、攝衆生戒,成就了這麼多的質多,就是心,增上心,增上心就是無量無邊的叁昧;賢首叁昧、虛空叁昧、定光叁昧,很多很多的叁昧。「增上般若」,殊勝的般若的智慧,無分別的智慧,有分別的智慧。「功德圓滿」,這個戒定慧的功德已經圓滿的成就了。「于諸財位得大自在」,這樣的大菩薩他對于這個財富和爵位,就是身份有崇高的地位這些事情「得大自在」,他是可以隨心所欲的出現。這個財富可以隨意的出現,地位也可以隨意的出現,不但是自己,而也能夠自在地布施給他人。「何故現見有諸有情匮乏財位」,那麼菩薩是, 有大, 悲心的,也有這種大自在的力量,他並不吝啬,那麼衆生歡喜錢,歡喜地位高,有這種需要,菩薩當然就會滿衆生願,就是給他財富,也給他地位。但是事實上又不是,我們「現見」,就是現在,當前就看見這種事情,「有諸有情匮乏財位」,他就是這個財富有匮乏、這個爵位也匮乏,他就是想要作總經理就作不上,想要作董事長就不行,我要作總統也不行,就是作不成,這個菩薩怎麼不幫助他呢?這是提出來這個問題。當然我們一般人可能沒有這種妄想:我想要作總統,我們一般人沒有這種想法,但是有多少身份有條件的人他就有這個想法。有了想法,如果他若信佛的時候呢,他也可能會求菩薩,也可能。有一天我在,那時候在臺灣看見報紙上林洋港到廟上去,也向佛上香,他就說出一句話,「我是相信,信爲不求,但是我不向你有所求」,啊,這個人是有這樣的智慧。這是提出來一個問題,這底下回答。
「見彼有情于諸財位有重業障故;」
這底下無著菩薩用五個理由來解釋這個疑難。現在說第一個:「見彼有情于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菩薩的大悲心的確是願意解決衆生的這個財位的匮乏,願意解決這個問題,滿你所願,令你心情快樂,然後能夠相信佛法。但是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見彼有情」,我看見那個衆生「于諸財位有重業障」,那個衆生對于這個財位,想要發財、想要提高地位這件事有重大的業障,障礙,他不可以有大的財富,不可以升那麼高的地位,不可以的。什麼原因呢?這個,我們常看見有些地方提到這個現報,有現報、有生報、有後報。譬如說我們作一些功德,作了功德,我昨天作了功德,或者我今天,或者後天,我在今生中就得到果報了,這叫現報。或者說是我現在作了功德,今生不能得果報,要來生,這叫生報。來生也不能得果報,要後生,要後,以後,或者很遠很遠以後得果報。其中這個得現報這件事有點分別,譬如說是你想要發財,你供養舍利弗尊者,你請他吃一餐飯,請這個目犍連,請摩诃迦葉尊者,請得滅盡定的這些大阿羅漢,或者是供佛當然是不得了,今生就可以滿願,你今生若想要發財就可以。但是有個問題,有什麼問題呢?別人若想要作布施的功德,你不要障礙!如果你作過這種事情,就不得現報,你想現在就得果報不行。所以若障礙別人作功德,你有過這樣的事情,自己就有困難,就有困難的。
現在是「見彼有情于諸財位有重業障故」,就是多生以來悭吝,悭吝;看見別人有困難,自己有力量不肯幫助,不肯幫助別人。或者別的人發心,「你不要,那個人是壞蛋,不要幫助他」,就是破壞一下,這樣子一來呢,你就有困難。你想要發財,你求菩薩,菩薩想幫助你也有困難。你以前作的這個悭吝的果報,現在就應該受貧窮的苦,你想要解除這個困難不行,不容易解除。這個另外一件事呢,說是我們通常常說到這個貪瞋癡這個瞋心,瞋心其中有一個嫉妒就是瞋,不耐他榮,別人有榮耀的事情我就不高興,我總要去想辦法破壞來毀辱他。這個嫉妒有什麼果報呢?將來的果報就是下賤,就是地位特別的卑下,這個嫉妒。所以佛菩薩在經論上告訴我們,作什麼事什麼煩惱得什麼果報,我們就避免這件事。但是久遠以來我們這個貪瞋癡習慣了,就是到那個時候有那個因緣,那個不如理作意一來了,那個嫉妒心就來了,就趕快忏悔,趕快忏悔,常常的忏悔,常常的幫助別人,那麼你就沒有障礙。所以這個「于諸財位有重業障故」,佛菩薩想要幫助你都不行,說是佛菩薩不管那個,還是照樣幫助你,你受不了,你不能接受。
那一天我們講這個目犍連尊者化了一缽飯給他母親吃,他母親一看就是猛火,不是飯,就是不能吃,就是不能接受。我在香港的時候也是請了工人做工,有一天談話的時候,談到一件事,他說:我也能賺錢的,但是一賺錢就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他的太太就有病,一定把他賺的錢都花光了,他太太沒有病了!就是這樣子,常常要去作工去賺錢,一賺多了就不行。他就是這個事,但是不作工還不行,作工的時候想要多賺錢也行,就白賺了!他跟我說這個事。所以這上面「于諸財位有重業障故」,你不能接受,你沒有那個福報,你不能接受的。所以我們說是有所不足,向菩薩有所求,求了很久也沒有,好象也不靈驗,怎麼回事情菩薩不慈悲我?實在就是自己有業障,就是要多忏悔。所以「見彼有情于諸財位有重業障故」,就是不行,這是第一個理由。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
說是有障,但是也不能所有一切衆生都有障嘛!也有的人沒有障。「見彼有情若施財位」,說這個衆生對于財位的障礙沒有,沒有障礙,菩薩可以布施他的,可以讓他發財,提高他的地位,也是可以的,但是還有其他的問題,什麼問題呢?「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就他就不能生善法,你給他錢若一多了,驕奓、淫逸、放逸、懈怠,做種種惡事,他就會這樣子。這樣子,菩薩一看,那我給你錢等于幫助你去作惡事了,所以也就是還是不能作這件事;對他沒有利益,無益而有損,所以就是不可以。「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他地位不高,可能還是安份守己,他一有了權利的時候就欺負人了,就欺負人了!就會作種種惡事,「障生善法故」。
我看這蕅益大師的筆記上,藏經裏面有這個書,那個蕅益大師的全集上可能是收錄了,他說到一件事。說是有一個人什麼事都作,什麼壞事都作,但是這個人有一種本事,和政府的人勾結起來,和這個有權力的人勾結起來作種種惡事。作種種惡事,因爲這個有權力的人保護他,所以誰也無可奈何,沒有辦法!沒有辦法,但是後來那個有權力的人,當官的那個人調職了,調到別的地方去了,那麼新來了一個有權力的一個官來了,他和這個官還沒有建立這個關系,他這時候收斂,不敢作壞事,這個人還有這個聰明。不敢作壞事的時候,因爲以前作過壞事,作過壞事,他也是心裏面不安,所以怎麼辦呢?他看別人信佛,受戒,啊,他也是一天拿念珠,自己在那個地方,好象看上去很修行的樣子,很用功修行,是個好人,是個修行人的面貌,這樣子。這樣子的時候呢,當然這社會上什麼樣的人都有,有很多神佛不分,對于佛法沒有什麼認識的人,一看見這個人在那裏供著佛,拿著念珠用功,這就對他有信心,就向他有所求。唉呀!我的孩子有病怎麼怎麼,向他有所求,他也就會搞一點事情,就作了一些方便給那個要求的人。那個要求的人拿他一點方便的事情回去,一作就好了,他的兒子病好了,病好了。或者是要求什麼事情,一作就靈,這樣子漸漸來的人就多了,那個人自然給他宣傳嘛!宣傳了,他當然他也就知道了,唉呀!我現在是虛僞的,不是真實修行,還這麼多的靈驗,如果我若真實修行,不是更靈驗了!那個人就是有這個想法,好,真發心修行,就是到廟上去親近大德,聽開示,正式受叁皈五戒,作種種的,真實自己也作功德,就是這樣子。這樣一作了以後,當然那些相信的人繼續來求他,但是一天一天減少了,逐漸地沒有人來求他了,那麼他自己就疑惑了,說是我虛僞的不是真實修行很靈驗,我一真發心用功修行的時候不靈驗,我說出什麼話,有什麼方便,拿一點香灰給你回去飲一飲病就好了,病不好,什麼也不行,說什麼都是不靈的,他就疑惑這怎麼回事情呢?這一天作個夢,作個夢,看見好象是個人的樣子就來告訴他,說你知道啊,你以前無惡不作,就是騙人,我們這些惡鬼惡神來保護你,所以你說向別人有所求,說我丟東西了,丟了一塊黃金,或者丟了什麼鈔票了,我要去找,你一告訴他,我們來幫你忙,所以你怎麼說就怎麼辦,事情就靈了。現在你真發心作好事,我們都離你遠遠的,不敢來到你前面,有很多善神來保護你,我們這些惡神不行,不能再幫你作惡了,而善神不作這種騙人的事情,所以你說的話,你胡說八道,這個善神不給你作這個事情,不幫你騙人了,所以就不靈了,不靈。
所以這個事情,佛菩薩和那些善神是正直,聰明正直,不作惡事,他不幫助你作惡事。所以我們現在說是不是一般的善神,我們求大菩薩,求佛菩薩有大自在,他不一定就靈,不一定就靈的,說是什麼原因呢?「于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佛菩薩作事是有智慧的,不是那個惡神隨便亂來的,這裏有這種事情。
「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
這個佛菩薩他有這個大自在的力量,他看見這個有情向佛菩薩求,我要發財,我要買彩票,怎麼怎麼地,但是佛菩薩一觀察呢,「若乏財位」,若是你沒有,你缺少,沒有錢對你好。你沒有錢的時候,是「厭離現前故」,你沒有錢,這個衣食住都不是那麼自在,感覺到苦;或者有其他的病痛很苦,你這個厭離心能現前,厭離生死,世間是苦,你能發道心,能用功修行,這樣子就是你窮一點好,所以佛菩薩就不滿你所願,不給你錢,是這麼一回事。所以「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是這樣意思。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爲積集不善法因故;」
那麼這個人有了財富,有了地位的時候呢,他就會作種種惡事。前面說是障生善法,「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障礙他作種種善事,他可能,你若布施財位,布施這個財位,他可能會生出來種種善法。現在這說呢,「若施財位」他會作種種惡事,作種種惡事的。這樣子也是不好,所以菩薩就不施給他財位。
「見彼有情若爲財位即便作余無量有情損惱因故:」
這是說若施財位他呢,是即便作其余的無量的衆生的損惱因。他的地位高了,有大自在的時候,他就爲所欲爲的作種種的暴惡的事情來損惱無量,來苦惱一切衆生,有這種事情,所以佛菩薩不能幫助他這件事。但是那個衆生他原來修福德修得大呢,他自然是有財富,他自然地位也會高,那件事佛菩薩也不能去障礙他的。這後邊,這《攝大乘論》後邊的文提到這些事情。這一共說出來五個理由,所以佛菩薩對財位有大自在,可是不能滿衆生願,這個原因就在這裏。
「是故現見有諸有情匮乏財位。」
這是結束這一段文。
「此中有頌:」
前面這是長行,這裏還有個頌。
「見業、障、現前、積集、損惱故,現有諸有情,不感菩薩施。」
這是可以和前面對照一下就好。前面說是「見彼有情于諸財位有重業障故」,這就是那個「業」那個字。「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這是這個「障」。「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這是那個「現前」;「業、障、現前」。底下那個「積集、損惱」,這很明顯。
「現有諸有情,不感菩薩施」他不能感動佛菩薩來布施他的財位的,不能作這個事情。
我們,我剛才說到這個蕅益大師這個筆記這件事,這個我們發心用功修行,就是安分守己地用功修行,不要要求我去滿衆生願,哪個護法居士向我有所求,我怎麼怎麼怎麼地,自己要有分寸,自己要有分寸。頭幾天我說過一件事,在阿蘭耶處的比丘,這個諸天會來同他談談話,或者請問什麼問題。問題,佛說:你知道的就說知,不知道的就說不知,不要說謊話。我想這就是這樣子,我們不要去,這個非分的事情不要作,自己沒有那麼大的修行不要冒充,不要冒充這件事,這樣子你反倒心安。如果你一定爲了有所求有貪心的話,這就糟糕,裏邊有些不誠實的地方、有些欺騙的行爲的時候反倒是要糟糕。所以若貪心,貪瞋癡輕,輕,最少是沒有貪瞋癡最好,心安。你若有些欺騙人的事情,你心不安,反倒影響你修行,影響這件事情。而對于別人的事情,別人有什麼廣大的因緣,有什麼殊勝的感應什麼事情,我們能夠贊歎就贊歎,不贊歎也可以,就是默然,因爲不知道怎麼回事。世間上的事情,我們肉眼如盲,沒有這個慧眼、沒有法眼,有天眼都有的時候搞不清楚,所以我們就最好少說話,少說話是最好。
《《攝大乘論》筆錄 第七章、叁增上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