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能胜过菩萨的佛法的,没有了,它是最殊胜的了。
「此中有颂:诸大悲为体,由五相胜智,世出世满中,说此最高远。」
前面这一段文里面还是有颂的。「诸大悲为体」,菩萨无量功德是以大悲心为体的。小乘的智慧和菩萨的智慧有这么多的差别,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差别就是大悲心。「由五相胜智,世出世满中」,由于菩萨成就了五种殊胜相的智慧,所以在世间的圆满中的果报,人天的果报,乃至非非想天的果报,是出世间三乘佛法的圆满的果报里面,「说此最高远」,说此菩萨乘是最高上的,最深远的,最殊胜的。
第四节、释疑难
「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增上质多,增上般若功德圆满,于诸财位得大自在,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
这是第四节「释疑难」。前面「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这三科是说菩萨所成就的功德,成就了那么大的功德,那么本来是应该生欢喜心,但是有了疑惑,这个疑惑需要解释,这叫做「释疑难」。
「若诸菩萨」,假设这么多的发菩提心的菩萨不怕辛苦、不怕艰难,他的修行成就了,成就了这样的殊胜的戒,摄善法戒、摄律仪戒、摄众生戒,成就了这么多的质多,就是心,增上心,增上心就是无量无边的三昧;贤首三昧、虚空三昧、定光三昧,很多很多的三昧。「增上般若」,殊胜的般若的智慧,无分别的智慧,有分别的智慧。「功德圆满」,这个戒定慧的功德已经圆满的成就了。「于诸财位得大自在」,这样的大菩萨他对于这个财富和爵位,就是身份有崇高的地位这些事情「得大自在」,他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出现。这个财富可以随意的出现,地位也可以随意的出现,不但是自己,而也能够自在地布施给他人。「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那么菩萨是, 有大, 悲心的,也有这种大自在的力量,他并不吝啬,那么众生欢喜钱,欢喜地位高,有这种需要,菩萨当然就会满众生愿,就是给他财富,也给他地位。但是事实上又不是,我们「现见」,就是现在,当前就看见这种事情,「有诸有情匮乏财位」,他就是这个财富有匮乏、这个爵位也匮乏,他就是想要作总经理就作不上,想要作董事长就不行,我要作总统也不行,就是作不成,这个菩萨怎么不帮助他呢?这是提出来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一般人可能没有这种妄想:我想要作总统,我们一般人没有这种想法,但是有多少身份有条件的人他就有这个想法。有了想法,如果他若信佛的时候呢,他也可能会求菩萨,也可能。有一天我在,那时候在台湾看见报纸上林洋港到庙上去,也向佛上香,他就说出一句话,「我是相信,信为不求,但是我不向你有所求」,啊,这个人是有这样的智慧。这是提出来一个问题,这底下回答。
「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
这底下无著菩萨用五个理由来解释这个疑难。现在说第一个:「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菩萨的大悲心的确是愿意解决众生的这个财位的匮乏,愿意解决这个问题,满你所愿,令你心情快乐,然后能够相信佛法。但是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见彼有情」,我看见那个众生「于诸财位有重业障」,那个众生对于这个财位,想要发财、想要提高地位这件事有重大的业障,障碍,他不可以有大的财富,不可以升那么高的地位,不可以的。什么原因呢?这个,我们常看见有些地方提到这个现报,有现报、有生报、有后报。譬如说我们作一些功德,作了功德,我昨天作了功德,或者我今天,或者后天,我在今生中就得到果报了,这叫现报。或者说是我现在作了功德,今生不能得果报,要来生,这叫生报。来生也不能得果报,要后生,要后,以后,或者很远很远以后得果报。其中这个得现报这件事有点分别,譬如说是你想要发财,你供养舍利弗尊者,你请他吃一餐饭,请这个目犍连,请摩诃迦叶尊者,请得灭尽定的这些大阿罗汉,或者是供佛当然是不得了,今生就可以满愿,你今生若想要发财就可以。但是有个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别人若想要作布施的功德,你不要障碍!如果你作过这种事情,就不得现报,你想现在就得果报不行。所以若障碍别人作功德,你有过这样的事情,自己就有困难,就有困难的。
现在是「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就是多生以来悭吝,悭吝;看见别人有困难,自己有力量不肯帮助,不肯帮助别人。或者别的人发心,「你不要,那个人是坏蛋,不要帮助他」,就是破坏一下,这样子一来呢,你就有困难。你想要发财,你求菩萨,菩萨想帮助你也有困难。你以前作的这个悭吝的果报,现在就应该受贫穷的苦,你想要解除这个困难不行,不容易解除。这个另外一件事呢,说是我们通常常说到这个贪瞋痴这个瞋心,瞋心其中有一个嫉妒就是瞋,不耐他荣,别人有荣耀的事情我就不高兴,我总要去想办法破坏来毁辱他。这个嫉妒有什么果报呢?将来的果报就是下贱,就是地位特别的卑下,这个嫉妒。所以佛菩萨在经论上告诉我们,作什么事什么烦恼得什么果报,我们就避免这件事。但是久远以来我们这个贪瞋痴习惯了,就是到那个时候有那个因缘,那个不如理作意一来了,那个嫉妒心就来了,就赶快忏悔,赶快忏悔,常常的忏悔,常常的帮助别人,那么你就没有障碍。所以这个「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佛菩萨想要帮助你都不行,说是佛菩萨不管那个,还是照样帮助你,你受不了,你不能接受。
那一天我们讲这个目犍连尊者化了一钵饭给他母亲吃,他母亲一看就是猛火,不是饭,就是不能吃,就是不能接受。我在香港的时候也是请了工人做工,有一天谈话的时候,谈到一件事,他说:我也能赚钱的,但是一赚钱就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他的太太就有病,一定把他赚的钱都花光了,他太太没有病了!就是这样子,常常要去作工去赚钱,一赚多了就不行。他就是这个事,但是不作工还不行,作工的时候想要多赚钱也行,就白赚了!他跟我说这个事。所以这上面「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你不能接受,你没有那个福报,你不能接受的。所以我们说是有所不足,向菩萨有所求,求了很久也没有,好象也不灵验,怎么回事情菩萨不慈悲我?实在就是自己有业障,就是要多忏悔。所以「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就是不行,这是第一个理由。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
说是有障,但是也不能所有一切众生都有障嘛!也有的人没有障。「见彼有情若施财位」,说这个众生对于财位的障碍没有,没有障碍,菩萨可以布施他的,可以让他发财,提高他的地位,也是可以的,但是还有其他的问题,什么问题呢?「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就他就不能生善法,你给他钱若一多了,骄奓、淫逸、放逸、懈怠,做种种恶事,他就会这样子。这样子,菩萨一看,那我给你钱等于帮助你去作恶事了,所以也就是还是不能作这件事;对他没有利益,无益而有损,所以就是不可以。「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他地位不高,可能还是安份守己,他一有了权利的时候就欺负人了,就欺负人了!就会作种种恶事,「障生善法故」。
我看这蕅益大师的笔记上,藏经里面有这个书,那个蕅益大师的全集上可能是收录了,他说到一件事。说是有一个人什么事都作,什么坏事都作,但是这个人有一种本事,和政府的人勾结起来,和这个有权力的人勾结起来作种种恶事。作种种恶事,因为这个有权力的人保护他,所以谁也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但是后来那个有权力的人,当官的那个人调职了,调到别的地方去了,那么新来了一个有权力的一个官来了,他和这个官还没有建立这个关系,他这时候收敛,不敢作坏事,这个人还有这个聪明。不敢作坏事的时候,因为以前作过坏事,作过坏事,他也是心里面不安,所以怎么办呢?他看别人信佛,受戒,啊,他也是一天拿念珠,自己在那个地方,好象看上去很修行的样子,很用功修行,是个好人,是个修行人的面貌,这样子。这样子的时候呢,当然这社会上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很多神佛不分,对于佛法没有什么认识的人,一看见这个人在那里供着佛,拿着念珠用功,这就对他有信心,就向他有所求。唉呀!我的孩子有病怎么怎么,向他有所求,他也就会搞一点事情,就作了一些方便给那个要求的人。那个要求的人拿他一点方便的事情回去,一作就好了,他的儿子病好了,病好了。或者是要求什么事情,一作就灵,这样子渐渐来的人就多了,那个人自然给他宣传嘛!宣传了,他当然他也就知道了,唉呀!我现在是虚伪的,不是真实修行,还这么多的灵验,如果我若真实修行,不是更灵验了!那个人就是有这个想法,好,真发心修行,就是到庙上去亲近大德,听开示,正式受三皈五戒,作种种的,真实自己也作功德,就是这样子。这样一作了以后,当然那些相信的人继续来求他,但是一天一天减少了,逐渐地没有人来求他了,那么他自己就疑惑了,说是我虚伪的不是真实修行很灵验,我一真发心用功修行的时候不灵验,我说出什么话,有什么方便,拿一点香灰给你回去饮一饮病就好了,病不好,什么也不行,说什么都是不灵的,他就疑惑这怎么回事情呢?这一天作个梦,作个梦,看见好象是个人的样子就来告诉他,说你知道啊,你以前无恶不作,就是骗人,我们这些恶鬼恶神来保护你,所以你说向别人有所求,说我丢东西了,丢了一块黄金,或者丢了什么钞票了,我要去找,你一告诉他,我们来帮你忙,所以你怎么说就怎么办,事情就灵了。现在你真发心作好事,我们都离你远远的,不敢来到你前面,有很多善神来保护你,我们这些恶神不行,不能再帮你作恶了,而善神不作这种骗人的事情,所以你说的话,你胡说八道,这个善神不给你作这个事情,不帮你骗人了,所以就不灵了,不灵。
所以这个事情,佛菩萨和那些善神是正直,聪明正直,不作恶事,他不帮助你作恶事。所以我们现在说是不是一般的善神,我们求大菩萨,求佛菩萨有大自在,他不一定就灵,不一定就灵的,说是什么原因呢?「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佛菩萨作事是有智慧的,不是那个恶神随便乱来的,这里有这种事情。
「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
这个佛菩萨他有这个大自在的力量,他看见这个有情向佛菩萨求,我要发财,我要买彩票,怎么怎么地,但是佛菩萨一观察呢,「若乏财位」,若是你没有,你缺少,没有钱对你好。你没有钱的时候,是「厌离现前故」,你没有钱,这个衣食住都不是那么自在,感觉到苦;或者有其他的病痛很苦,你这个厌离心能现前,厌离生死,世间是苦,你能发道心,能用功修行,这样子就是你穷一点好,所以佛菩萨就不满你所愿,不给你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是这样意思。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
那么这个人有了财富,有了地位的时候呢,他就会作种种恶事。前面说是障生善法,「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障碍他作种种善事,他可能,你若布施财位,布施这个财位,他可能会生出来种种善法。现在这说呢,「若施财位」他会作种种恶事,作种种恶事的。这样子也是不好,所以菩萨就不施给他财位。
「见彼有情若为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
这是说若施财位他呢,是即便作其余的无量的众生的损恼因。他的地位高了,有大自在的时候,他就为所欲为的作种种的暴恶的事情来损恼无量,来苦恼一切众生,有这种事情,所以佛菩萨不能帮助他这件事。但是那个众生他原来修福德修得大呢,他自然是有财富,他自然地位也会高,那件事佛菩萨也不能去障碍他的。这后边,这《摄大乘论》后边的文提到这些事情。这一共说出来五个理由,所以佛菩萨对财位有大自在,可是不能满众生愿,这个原因就在这里。
「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
「此中有颂:」
前面这是长行,这里还有个颂。
「见业、障、现前、积集、损恼故,现有诸有情,不感菩萨施。」
这是可以和前面对照一下就好。前面说是「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这就是那个「业」那个字。「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这是这个「障」。「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这是那个「现前」;「业、障、现前」。底下那个「积集、损恼」,这很明显。
「现有诸有情,不感菩萨施」他不能感动佛菩萨来布施他的财位的,不能作这个事情。
我们,我刚才说到这个蕅益大师这个笔记这件事,这个我们发心用功修行,就是安分守己地用功修行,不要要求我去满众生愿,哪个护法居士向我有所求,我怎么怎么怎么地,自己要有分寸,自己要有分寸。头几天我说过一件事,在阿兰耶处的比丘,这个诸天会来同他谈谈话,或者请问什么问题。问题,佛说:你知道的就说知,不知道的就说不知,不要说谎话。我想这就是这样子,我们不要去,这个非分的事情不要作,自己没有那么大的修行不要冒充,不要冒充这件事,这样子你反倒心安。如果你一定为了有所求有贪心的话,这就糟糕,里边有些不诚实的地方、有些欺骗的行为的时候反倒是要糟糕。所以若贪心,贪瞋痴轻,轻,最少是没有贪瞋痴最好,心安。你若有些欺骗人的事情,你心不安,反倒影响你修行,影响这件事情。而对于别人的事情,别人有什么广大的因缘,有什么殊胜的感应什么事情,我们能够赞叹就赞叹,不赞叹也可以,就是默然,因为不知道怎么回事。世间上的事情,我们肉眼如盲,没有这个慧眼、没有法眼,有天眼都有的时候搞不清楚,所以我们就最好少说话,少说话是最好。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七章、三增上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