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七章、三增上学▪P21

  ..续本文上一页诸法空无我相。我们凡去就停留在世俗谛,停留在一般的这种尘劳的境界上,这个烦恼的境界上活动。这个无分别智也从这里通过,从这里就到第一义谛那去了,安住在第一义谛那里。这个第一义谛呢,「非于此、非余」,他也不是一切有为法,可也不离开有为法,所以叫「非于此、非余」。「非于此」,表示第一义谛中诸法空无我相,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第一义谛于一切有为法非一,但是也不是异,所以「非于此、非余」。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我们作如是观的时候,你不能够越过一切有为法,不能越过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你要从这里去观察第一义谛的,观察这一切的依他起是因缘生法,依他起是似义显现,似义显现是唯识无义的,无义所以识也不可得,那么就是到第一义谛那里去了。这是这个无分别智的甚深,用语言文字来形容就是这样意思,「非于此、非余」。

  「非智、而是智」,这个无分别智,这个「智」就是智慧,他能够观察、能够分别、能够思惟,那是智慧。现在说无分别,那么他不是智慧吗?非智而又是智,那么这个意思就是不是一般的凡夫的智慧,叫「非智」。「而是智」呢,他是圣人的无分别智。这个原因也就是在这个「非于此、非余」这个地方,就是他不在一切有为法上去取相分别,所以非是智。「非余」,他能够与第一义谛相应,于一切法无所得就证悟了真如的空无我性,所以还是智。证悟真如的空无我性,所以叫作无分别智,他不取一切有为法的虚妄相起诸分别,所以不是一般的凡夫的智慧,所以「非智、而是智」。所以从这样的无分别智的甚深,也就看出来我们学习佛法的人,这个修行的时候的道路,这条道路应该这样走,应该是这样走,就是向道上会,这句话就是这样意思。

  「非于此其余,非智而是智,与境无有异,智成为分别」,前面「非于此其余,非智而是智」这是解释他的甚深的相貌,下面「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是解释这个智慧的名称,为什么叫无分别智呢?解释这个名称。「与境无有异」,这个无分别智在我们的心情上看,为了容易明白,也是说有所缘境、有能缘的智慧的。这样说呢,这个能缘的智慧和所缘的境界就是有隔异,有离异,彼是彼,此是此,有能所之异;就是与境有异,与境有差别。现在无分别智是与境是没有差别的,他没有能所的分别的,所以叫作「与境无有异」。

  这个无性释,《摄大乘论》无性释,他说一个譬喻。怎么叫作「与境无有异」?他说一个譬喻。譬如太阳的光明和虚空是混合在一起的,因为这个光明在虚空里面,和虚空是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是彼,此是此的,所以叫作「无有异」。说是无分别智他缘这个真如的时候,他没有,喔,这个真如是我所缘的,我是能缘的,没有这个分别,所以叫作「无有异」。譬如说这个加行无分别智,在四寻伺,四如实智,修止观的时候是假借名想,假借名字去思惟唯识无义的道理,名义自性差别都是唯识的分别,都是我一念心的分别,这个义是没有的。名字也不可得,义也不可得,自性差别也是不可得。用这个名字去观察这个不可得的义,这就是有能分别的智、有所分别的义,就是有能所的分别。现在这个无分别智不是的,没有这个分别,他是「无有异」的。

  「智成无分别」,因为无有异的关系,所以他这个智慧就是无分别了,没有这个分别。这个我们分别所分别的境界的时候,所分别的境界有种种的相貌、有种种的差别,我们就可以去分别他,喔,这是白的,这是黑的,这是长的,这是短的,这是深,这是浅,它就有这些差别相就可以分别,没有这些差别相就不能分别,这心就不能动。这个诸法的真如,这个色受想行识的空无我性是离一切分别相的,离一切差别相的,所以这个智慧是没有办法分别,他不能动出来种种的分别的,就是因为无有义。所以这个「与境无有异」这个「异」有两个意思了:一个是境界无差别,叫无异。一个是他与境界没有能所之异,所以叫作「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所以这个智慧就变成了无分别这句话,所以立个名字叫作无分别。这个「无分别」,就是由这样的理由,由这样的原因而成为无分别的。

  

  「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无分别智无。」

  前面说到这个无分别智是甚深而是无分别,这底下说这个无分别的原因。这个无分别的原因本来就是无分别,他并不因为你有无分别智去通达他才是无分别,是这样意思。就好象这无分别是本具的,本来就是无分别的。

  「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这个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成功了,圆满了无分别智,就是佛的境界了。那个无分别是他修成的,是本来的呢?「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当然无分别智是修成的,可是无分别智所照见的法性是本来就是无分别,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一切法,这个遍计执的一切法,遍计执是本来无所有,这个不说。说依他起和这个圆成实,这一切法他从本以来他的体性就是无分别的,也就是无差别的,也可以这么说。依他起可以说是有差别,本来可以说有差别,但是因为没有名言,也是不能分别,也就是没有差别。如果说是因为遍计执是无义的,无义也就无实,依他起也不可得了,那么只有圆成实性了,而圆成实性是离一切相的,离一切名言的,所以一切法本性结果就是归于到第一义谛的圆成实了。「应知一切法」他本来的体性是无分别的,也就是没有分别,也就是没有差别。这个意思,我们现在举心动念才有分别,才是有种种差别的。但是我们举心动念所缘的境界都是没有,没有这么回事情。这个差别是我们分别心分别出来的,而一切法本来是没有这么多的差别的,没有差别的。

  「所分别无故」,这下面说这个原因,说一切法本性无分别,什么理由呢?「所分别无故」,就是我们现在有分别心所缘的一切法,这些差别相是没有的,没有这些事情,这些事情是没有的。这个前面的文里面说过,就在「所知相」那一章里面说到,我们凡夫这个分别心和这个境界一接触的时候,这个无始劫来的熏习,名言的熏习就都出来了。都出来的时候呢,就作种种种种的分别,各式各样的分别,所以就叫作有分别,叫作有分别。若是我们通达了这样的道理之后呢,我们就会觉悟了所分别的境界上本身是没有分别的,本身是没有的。为什么有分别呢?是由我们的分别心里面分别出来的,是这么回事。分别出来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还认为那个境界上是有的,所以不知道是唯心所现,不知道是唯识是无义的,无义是唯识的,不知道这回事。现在佛菩萨告诉我们:「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所分别是没有的。所以这里面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方面说是在第一义谛上是没有差别相的,没有。那么,但是在我们依他起,在我们的分别心上一动的时候,那么就感觉到有分别,有分别是从你心里面来的,也不是真实的,如幻如化的,也都是空无所有的,所以从两方面来说是「所分别无故」。

  「无分别智无」,前面这样说,若是一切法本来就是无分别的话,那么这里面就引出来一个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因为有分别,我们才有烦恼,才有种种的错误,有种种的苦恼的境界。若是本来没有分别,那么我们没有这么多的烦恼,我们本来就是应该解脱了,就是不需要修行,本来就是应该解脱了嘛,为什么没有解脱呢?「无分别智无」,就是我们通达一切法无分别的这个智慧,我们没有成就,所以我们没得解脱。我们不知道,不知道一切法本来无分别的。这个,这些大菩萨和佛呢,他们成就了这无分别智了,所以他们解脱了。虽然一切法本来是无分别,但是我们还要努力修行才行的,不然你还不能解脱。

  这个在《大般若经》上的意思,观一切法本来是毕竟空的,不是因为你观察他才是空,他本来就是空的。那么你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就作一切法自性空、毕竟空的观察,应该很容易,不是很难的事情,就是要加上奢摩他的帮助就好了。现在修这个唯识观,你若通达了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的道理也很容易,也不是很难的事,应该很容易就是,是无所有的,是因为我分别才有这么多的差别。若是因分别而有的差别,这差别也不真实,也都是空无所有的。应该容易我空观、法空观都容易相应的,所以「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无分别智无」。

  

  这里边呢,这个「所分别无故,无分别智无」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所分别的境界是没有的,那么能分别的智慧也没有;就是无分别的这个智慧,这个智慧也是毕竟空寂的。这样说呢,就是《金刚经》上面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的意思了,是这样意思。这是把这个增上慧是用十六门解释完了,这个解释这个无分别智用这十六门,这是第一项。

  

  第二项、辨差别

  「此中加行无分别智有三种,谓因缘、引发、数习生差别故。」

  这以下是第二项是「辨差别」,前面是诸门分别,这里是「辨差别」。辨这三种智慧,智慧有三种,而每一种智慧还是有差别的,还是不是就是一样的。现在先说这个加行智他的差别,他有什么差别呢?「此中加行无分别智」,就是在四寻伺、四如实智,为了要得无生法忍,要努力地修行,这个时候他所学习的这个四寻伺、四如实智就叫作加行智。因为他能得根本无分别智,所以他叫作加行无分别智。他有多少不同呢?有三种不同:「谓因缘、引发、数习」,有这三种不同。

  这个「因缘」印老法师讲得好,就是以闻熏习为因缘,以闻熏习为因缘。这个《瑜伽师地论》就是也还是说众生本来具有的六处殊胜,就是本来具有无漏的种子为因缘,为圣道的因缘。但是《摄大乘论》没有这样讲,他就是法界等流的正法,你能够闻熏习,以此为因缘,那么加上如理作意的引发,就可以得无生法忍,是这样。所以这个因缘就指闻熏习说的,你听闻佛说的正法。但是和下面…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七章、三增上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