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诠转」,若离彼能诠的时候,智就不动了,所以没有行相,所以是不可言,不可言。
这底下「非诠不同故」就是解释上面那一句,「非诠不同故」,就是能诠的名和所诠的义不是别异的,所以离了能诠就不能于所诠转。这样说,譬如说我们说是这个真如,说是涅槃,说这个是凡夫、这是圣人,这都是名言;离开了名言的时候,什么是真如,什么是涅槃,什么是凡夫、圣人,都不可分别,这一切都是分别,这一切分别都没有了。所以这个无分别智在无我性真如上证悟了的时候,是没有行相的,离一切相的。「非诠不同故,一切不可言」,说这一切法是不可言的。我们假借名字去说种种话,去作种种思惟,那都不是那个法本身上的事情,本身上是没有的,所以「一切不可言」。我们在说话,用语言文字去思惟的时候,都不是诸法真实性,是你分别出来的,在诸法本身上是离一切名言相的。
这个唯识上,唯识的这个法门,由名字上去观察人的思想有这样的结论,一切法都是不可思议的,有这样的结论。我们若是从我们日常生活这个人我是非来对照一下,去校对一下呢,也的确是这么回事,的确是这么回事。就是由种种名字,心就动起来,作种种分别,于是乎生欢喜心了,于是乎生烦恼了,就是这么回事,的确是这么回事。所以说了这么一句话,「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非诠不同故,一切不可言」,所以是不可言法性,法性是不可言的。我们从这个方面去观察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两个结论:一个呢,我们再不要被名言欺骗,不应该再被名言欺骗了,这是一个结论。第二个呢,说是,但是人还是要说话的,还是要说话的时候,但是我们从这个理论上看,这些语言都没有真实义的,都是没有真实义的,所以「一切不可言」。这段文的意思,我不知道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想,需要再思惟一下,需要再去思惟。
6、任持
「诸菩萨任持,是无分别智,后所得诸行,为进趣增长。」
这是第六段叫「任持」。这个「任持」,印老说就是摄持,就是摄持的意思。可以在这上这句话呢,也有我们通常说这个加持的意思,也有这个加持的意思,有加持的意思。看这个文「诸菩萨任持,是无分别智」,这些大菩萨他们一切的行动都不是随随便便的,都不是散散漫漫的,是有一个任持者在那里主持这件事的,是有一个任持者来主持这件事的,是谁呢?「是无分别智」,由无分别智来主持这件事的。这句话还不太明白,怎么无分别智是个任持者呢?「后所得诸行,为进趣增长」,就是无分别智以后所得的智慧,叫后得智,后得智也就是通达一切缘起的这个智慧。这个智慧是有分别的,它能够观察种种的因缘去作种种事,现在应该修行六波罗蜜多去广饶益众生去,作这一切功德事。作这一切功德事的时候,是由后得智去作的,但是是由无分别智来主持的,它才能够「进趣增长」,你所作的一切的波罗蜜才能向前进,才能去增长,才能到圆满到无上菩提的。如果没有这无分别智的主持,那他不能到无上菩提那里去的,他到不了那里。
这里边的意思呢,就是我们,譬如说修这个布施的功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作这一切功德的事情,如果没有无分别智的主持,那都是有所得的境界,都是有所得的境界。那么譬如说布施,那么就是人天的福报了;若是有无分别智,就是三轮清净的境界了,三轮清净的境界这无相的布施,能达到无上菩提那里去,这个布施就是波罗蜜了,能达到无上菩提那里去。作这一切的功德都是这样意思,由无分别智的加持,那么一切法都是无相的了,所以与无我性真如是相应的,能远离一切颠倒过失,就可以得无上菩提了,能圆满无上菩提。所以这个,有一个譬喻,说有很多的盲人,这盲人没有眼睛,他想要到城市里去,也不知道城市在那里,也不知道道路在那里。要有眼睛的人去领导他,他才能到城市里去。这个说是我们作种种的功德,你没有无分别智的领导,是去不了,你不能到无上菩提那里去;若有无分别智的加持呢,就能远离一切有所得的过失,所以就不是有漏的功德了,这段文就是这个意思。「诸菩萨任持,是无分别智,后所得诸行,为进趣增长」,我们作了很多很多的功德,在无分别智的观察,无有少法可得,也无我,也无我所,也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那么就是到了诸法实相的境界了。如果没有这个无分别智的加持的时候,执着我、执着我所的时候,很多的烦恼都来了。
7、助伴
「诸菩萨助伴,说为二种道,是无分别智,五到彼岸性。」
前面说这个「任持」,说前五波罗蜜要由般若波罗蜜的领导,才能够达到涅槃那里去,达到无上菩提那里去。现在这个第七段「助伴」呢,又调过来说,调过来说什么呢?就是要有前五波罗蜜的帮助,般若波罗蜜才能成就的,这个无分别智才能成就的,有这个意思。
「诸菩萨助伴」,这个诸菩萨的无分别智他也是有助伴的,他不是独自地能成就事业的,就是要有前五波罗蜜的帮助,他才能成就的。「说为二种道」,这个无分别智谁为他的助伴呢?「说为二种道」,一个是资粮道、一个是依止道。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四法是资粮道;这个禅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的依止,依止禅波罗蜜,这个般若波罗蜜才能成就。那么前面这个资粮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如果你没有持戒的话呢,这个人就是要到三恶道去了;你没有布施波罗蜜,没有福德;你没有忍辱,你还是会有种种的过失的;你不精进的话,所有的功德也是作不来的。用精进波罗蜜来修学一切的戒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的。这样子远离了三恶道,有大福德,有这样的资粮,然后再有禅定的依止,这故般若波罗蜜才能增长,才能成就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无分别智能够证悟真理的,是这样意思。
「说为二种道」,这二种道呢,就是「是无分别智」的助伴,这二种道是什么呢?就是「五到彼岸性」,一个禅波罗蜜,加前四波罗蜜,他为助伴,这无分别智才能成就的。所以这就是前五波罗蜜要依止般若波罗蜜才能到达无上菩提,可是呢,这个要依靠前五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才能增长,才能成就,就是互相任持、互相帮助的意思。
8、异熟
「诸菩萨异熟,于佛二会中,是无分别智,由加行证得。」
这底下说第八科,叫作「异熟」。这个「异熟」怎么讲呢?我们曾经在「所知依」那一章里面讲过,「异时而熟,异性而熟,变异而熟」。这个世间上的有漏业,有漏的业,或者是善业,或者是恶业,帮助我们得果报,得的果报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无记的。在因地的时候或者是善,或者为恶,得的果报是无记,所以叫变。这个异熟,这个异就是不同的,是个异熟,变异而熟,异时而熟。那么这是有漏业,有漏业得的果报叫异熟,由因而感果叫异熟。现在这无分别智是对治有漏果报的,能消灭有漏的果报,得到那个无相的大般涅槃的境界,怎么也叫作异熟呢?这里有这个问题。这是说这个菩萨他修学六波罗蜜,积集了大福德、大智慧的资粮。你在没得无生法忍之前呢,心都是有多少执着的,虽然是修止观,但是没得无生法忍,你心里还是有执着。由执着心所作的无量无边的功德都还是有漏的善法,说是有漏的善法而已,是很多,栽培了很多的功德。栽培了很多的功德,等你一旦得到无生法忍了的时候,你得到无分别智了的时候,这个无漏的无分别智是般若,再加上大悲心,来加持你以前所作的这个有漏的功德,就能得到殊胜的果报,能得到殊胜的果报。那个果报也就姑且名之为异熟,是这样意思,是这样的意思的。
这个异熟,「诸菩萨异熟,于佛二会中」,就是你在没有成佛的时候,你发心精进勇猛的修行了,一直到成佛之前,这个在这个中间的时候,这个菩萨在什么地方得果报呢?这个话是这样意思。「于佛二会中」,在佛的两个大法会里边得果报,得这果报的,那么这就是无分别智的异熟。这个两个大法会是哪两个呢?就是一个是变化身的法会,一个是受用身的法会。变化身的法会呢,就是佛为度化这个生死流转的人到人间来成佛,八相成道,人间来成佛,这个人间的佛就是变化身,这是佛的神通变化。像我们凡夫受身,这是业力,随业流转而得的果报;佛是没有这种有漏业,佛的神通变化成就的,所以叫作变化身。那么在人间的这个佛的法会里边得果报,这是一个地方。第二个地方呢,就是受用身的大法会,受用身的大法会就是解脱了分段生死的圣人,解脱了分段生死的圣人他们弃舍了这个有漏的生死,得到法性身了,也说为异生身。得到了法性身呢,他所见的那位佛就是受用身佛,无量功德庄严的这个佛,而那位佛也是佛所变化的,也是佛变化的。就是一个受用身的大法会,一个是变化身的大法会。受用身的法会不是在人间,那是佛的国土里边,在这两个法会里边得到殊胜的果报,「是无分别智」的异熟果。
「由加行证得」,他这个果报,这个异熟果怎么成就的呢?由加行的无分别智,就是暖顶忍世第一的这样的菩萨,他修唯识无义的这个止观的时候,努力的修行,这个时候他就在变化身的大法会里边得果报,那就也不是一般的凡夫境界了,凡夫的果报不能和他比。证得无分别智的时候,那么那就是指法身菩萨,这个法身菩萨就在受用身的法会里边得果报,得到那个法性身的果报,是这样的。这其中有一点要研究的地方呢,这个得到无分别智这句话,得到无分别智这句话呢,譬如说是这个由初地得无分别智,一直到第十地,这个无分别智逐渐增长。增长,但是这个《大智度论》上说,到第七地的时候,舍虫身;我们这个身体是很多很多的虫大集会的地方,这个身体,所以我们有老病死,这个虫子老在咬你,你说健康了,过一会儿又不健康了,这是虫身,大虫聚。弃舍了这个身体呢,就是得了法性身了,法性身是没有…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七章、三增上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