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六章、彼修差别▪P6

  ..续本文上一页的信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得胜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若成就了对于十地的法门,你要深深地信解是这样子,佛这样说,是的,是这样子,你要深深地信而又能通达,能明白。十地,初地、二地乃至第十地是怎么回事情,你要深深地信解真实如是的。那么这就是在文字的佛法上的学习,你要达到胜解的程度,这是第一个条件,这是在凡夫初开始的时候你要准备好这个条件。

  

  「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

  「二、得正行」,你要成就正行,你要开始行动。你前面「得胜解」呢,通达了,你还要正式地去修行去的,不是心里面能通达、能理解了就算数的,这不行。怎么叫做「正行」呢?「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就是你要成就了与十地相应的有十种正法行,这十种正法行你要成就才可以。

  这个十种是什么呢?这个在《辨中边论》上说:「谓书写供养」。第一个就是这个古代没有现在这个印刷的这种事情,就是要用笔写。譬如说十地的法门,像《华严经.十地品》,你要把它书写出来,这是一个条件。第二个还要「供养」,或者香、花,或者是灯的光明来供养这部经,用香、花供养,要诚恳地恭敬来供养,尊重他,要这样子。所以我们对于这个经论,佛法的书不能够用世间上的什么书放在佛经上面,不应该这样子,或者其他的什么手电筒什么东西都放在经书上面,不应该那样子,你要把它恭恭敬敬地供在一个地方,要保持清洁,要书写、供养,这是一个。第三个呢,要「施他」,施他就是你要多写几本,多写几本送给别人,送给别人去学习,施他。书写、供养、施他、「听」,就是别人来读诵,读诵这部经的时候,你要注意听,或者别人在讲解,你要注意听,听一听这个经里面是什么道理,注意听。听还不单是听,还要「披读」,你还要读这个文,自己还要阅读,还要这样子,这个披读。

  「受持正开演」,「受持」怎么讲呢?受持是温习的意思,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读,是温习的意思。你内心里面能接受了而不失掉,那就是要常温习才可以,不常温习就忘掉了。「正开演」,你还可以给别人去讲一讲,你给别人讲解,「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印老法师的那些著作错字是很少的,但这个地方有个错字,「讽诵及思惟」,其实这个「惟」是个「修」,「讽诵及思修」。受持是温习,「讽诵及思修」,「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讽诵就是背下来,把你所学习的这一都经要把它背下来,背下来的时候也可以有韵的,高低的这个韵去背,美妙的声音有高低的韵去背这部经。这个「讽诵及思修」,思是思惟,思惟,在闲静的地方去专精思惟这部经的道理。所以我们不要说就是出家人,就所有的佛教徒大家用功的时候,不要打别人闲岔,不要打别人闲岔,你没有需要的时候不要有声音,打搅别人。他在聚精会神专精思惟的时候,不要有声音打搅他,他这个心才能入理。这样去思惟这个经的道理,专精思惟。这个修就是修止观了,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这一共这是十种正法行。书写、供养、施他,还要听闻、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思惟、修行,一共是十样。「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这样子十种正法行,那么你用这十个方法来学习这部经。这十种,前八种都属于闻慧,第九种是思惟,第十种就是修止观,有闻、思、修,就叫做正行,这样子修行。

  

  「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

  我们通常初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你就会要……哎呀!我怎么样学习佛法,学习佛法有什么个次第呢?其实现在这个经论上就告诉我们,这个闻思修就是次第;听闻、思惟、修止观,这是个次第,就是这样子。这个第三「得通达」呢,这就是入圣位了,闻思修这时候是凡位,也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得通达」就是入圣位了,就是得到般若的智慧了,通达这个真如理是怎么回事了。说以前我在思惟修行的时候修止观都还在文字上的修行,现在得通达的时候是离文字相了,离一切分别相而通达真如了,是证悟真如理了,不是一般的戏论境界的,那叫做「通达」,离文字相了。「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谓于初地」,因为那个四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世第一一剎那就入于圣境了,入于第一义谛了,就叫做初欢喜地,初极喜地。「达法界时」,他离文字相,离一切文字思惟分别而证悟了真如理性了,这个时候「遍能通达一切地故」,那么二地、三地、四地的法界也都能通达了。因为初地所通达的法界和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到佛地的法界是无差别的,是平等平等的。所以达初地的时候,也就能达其余的一切地,乃至到佛地。所以到初地的菩萨他就知道,他已经很快会成佛了,很快会成佛了。

  但是当然我们想,这后面的文上也有提到,由初地以后到成佛,还要两个阿僧祇劫那么久,那么长远的时间,但是在初地的菩萨两个阿僧祇劫时间很短,不算长,这个圣人的境界和凡夫是不同。凡夫我们感觉到佛学院三年毕业,哎呀!那么久,那么久!说是三年不行,要学二十年的佛法你才能够达到一个水平,哎呀,那样我不学了,我不要学了,这个凡夫是这样子。这个圣人的境界不是,不要说圣人,就是凡夫得了禅定以后,对于时间的长远他心里面没有恐怖心,得了禅定的人。得了禅定的人,他心入定无分别境界,你就是一下子坐二十四个小时,很短的时候就过去了,不感觉很长。若是得了圣道的大菩萨境界那是不可思议,所以圣人的境界真是不是凡夫所能思惟分别的,所以是「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这个在无性菩萨那个《摄大乘论释》上有个颂:「如竹破初节,余节速能破」,像那个竹,松竹,松竹是一节一节的,你第一节能破了的时候,其余的节也很快的能破。「如竹破初节,余节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诸地疾当成」,你成就了初极喜地的无分别智的时候,其余诸地的那种广大的智慧功德也很快成就了,不感觉难。所以第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也能成就了。

  

  「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得成满」,前面说是「通达」,「通达」这里说实在主要是说智慧,智慧能通达真如。但是这个由凡入圣,由初地、二地乃至到佛地,不只是一个智慧就行的,还要其他很多功德,所以这个「得成满」就是得其余的无量无边的功德也要圆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到究竟无量功德都究竟圆满了,这叫「得成满」。

  说是「得此诸地云何可见」,我要成就这个十地的圣人的境界,我要用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由四种相」:第一个「得胜解」,第二个「得正行」,第三个「得通达」,第四个「得成满」,这样子这个十地就成就了,成就十地。

  

  第四节、辨修习2

  第一项、修止观

  「修此诸地,云何可见?」

  前面说「得通达」,这个「得胜解」、「得正行」不用解释了,现在就是解释这个「得通达」这个地方。这个「修此诸地」,就是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这个十地的这个止观的修行,我怎么才能知道呢?提出这个问题。

  

  「谓诸菩萨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五相修。」

  「谓诸菩萨」,这个「修此诸地」,在诸地这么多的圣人,他们这么多的菩萨在每一地里边怎么样修行呢?还是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就是修止观,就是用这个方法来修行的。这个修行是「由五相修」,五个相貌,这个修行里面有五个相貌,按照五个相貌来修行的。

  

  「何等为五?」

  是哪五个相貌呢?

  

  「谓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

  这五个相貌,用这五种相貌来修行的。第一个就是「集总修」,这个「集总修」,我们看印老的讲记上有提到,也就是观一切法如就是「集总修」,「一法如此,法法如此」这叫「集总修」。或者说这个「集总」就是集聚佛所说的无量无边的修多罗,集在一起去修止观,集会在一起;就是总起来一切修多罗所说的法门去修行,「集总修」,我是这样说。下面是「无相修」,下面说「无相修」,第三个是「无功用修」,「无功用修」就表示那个「无相修」还是有功用。那么「无相修」,前面「集总修」应该说是有相,所以第一个是有相,「集总修」是有相修,第二是「无相修」,这两种修都是有功用修,所以第三是「无功用修」。那么第四是「炽盛修」,第五是「无喜足修」。所以按这个文来对比,第一个「集总修」应该是有相的,「集总修」。这样说这个「集总」怎么讲呢?应该就是像前面说那个六波罗蜜那个意思,就是修布施波罗蜜的时候有其余的五波罗蜜,乃至修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也有前五波罗蜜,就是修每一个波罗蜜都有其他的波罗蜜的庄严,那么这叫「集总修」,或者应该这么说。

  「无相修」呢,这就是进一步,就是与第一义谛相应了。修布施的时候,布施不可得,施者、受者不可得;戒波罗蜜的时候,持戒、破戒都不可得,达到无相的境界的时候,叫「无相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无相的境界,所以叫做「无相修」。

  「无功用修」,「无功用修」就是心里面不动念,不动念而能够修一切功德,能这样子。这个不动念修,若是我们这种人修行,我们若不动念就不能修,我们要动念才能修。可是到了圣人的菩萨境界是无功用修,不需要举心动念就能修行,那就是与真如理相应的时候有这种境界,自然地能够断惑证真,他有这种力量。

  「织盛修」,「织盛修」实在就是精进勇猛的修行,是这样意思。所以「无功用修」不要错会是懈怠了,不是,还是精进勇猛的,精进勇猛的修行。这个「无功用修」是由第八地的时候,由第八地的时候就开始有「无功用修」,但是还没有圆满,要到佛的地方才圆满。可是在这里…

《《摄大乘论》笔录 第六章、彼修差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