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六章、彼修差別▪P6

  ..續本文上一頁的信解。「謂得諸地深信解故」「得勝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若成就了對于十地的法門,你要深深地信解是這樣子,佛這樣說,是的,是這樣子,你要深深地信而又能通達,能明白。十地,初地、二地乃至第十地是怎麼回事情,你要深深地信解真實如是的。那麼這就是在文字的佛法上的學習,你要達到勝解的程度,這是第一個條件,這是在凡夫初開始的時候你要准備好這個條件。

  

  「二、得正行,謂得諸地相應十種正法行故。」

  「二、得正行」,你要成就正行,你要開始行動。你前面「得勝解」呢,通達了,你還要正式地去修行去的,不是心裏面能通達、能理解了就算數的,這不行。怎麼叫做「正行」呢?「謂得諸地相應十種正法行故」,就是你要成就了與十地相應的有十種正法行,這十種正法行你要成就才可以。

  這個十種是什麼呢?這個在《辨中邊論》上說:「謂書寫供養」。第一個就是這個古代沒有現在這個印刷的這種事情,就是要用筆寫。譬如說十地的法門,像《華嚴經.十地品》,你要把它書寫出來,這是一個條件。第二個還要「供養」,或者香、花,或者是燈的光明來供養這部經,用香、花供養,要誠懇地恭敬來供養,尊重他,要這樣子。所以我們對于這個經論,佛法的書不能夠用世間上的什麼書放在佛經上面,不應該這樣子,或者其他的什麼手電筒什麼東西都放在經書上面,不應該那樣子,你要把它恭恭敬敬地供在一個地方,要保持清潔,要書寫、供養,這是一個。第叁個呢,要「施他」,施他就是你要多寫幾本,多寫幾本送給別人,送給別人去學習,施他。書寫、供養、施他、「聽」,就是別人來讀誦,讀誦這部經的時候,你要注意聽,或者別人在講解,你要注意聽,聽一聽這個經裏面是什麼道理,注意聽。聽還不單是聽,還要「披讀」,你還要讀這個文,自己還要閱讀,還要這樣子,這個披讀。

  「受持正開演」,「受持」怎麼講呢?受持是溫習的意思,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讀,是溫習的意思。你內心裏面能接受了而不失掉,那就是要常溫習才可以,不常溫習就忘掉了。「正開演」,你還可以給別人去講一講,你給別人講解,「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印老法師的那些著作錯字是很少的,但這個地方有個錯字,「諷誦及思惟」,其實這個「惟」是個「修」,「諷誦及思修」。受持是溫習,「諷誦及思修」,「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諷誦就是背下來,把你所學習的這一都經要把它背下來,背下來的時候也可以有韻的,高低的這個韻去背,美妙的聲音有高低的韻去背這部經。這個「諷誦及思修」,思是思惟,思惟,在閑靜的地方去專精思惟這部經的道理。所以我們不要說就是出家人,就所有的佛教徒大家用功的時候,不要打別人閑岔,不要打別人閑岔,你沒有需要的時候不要有聲音,打攪別人。他在聚精會神專精思惟的時候,不要有聲音打攪他,他這個心才能入理。這樣去思惟這個經的道理,專精思惟。這個修就是修止觀了,修奢摩他、毗缽舍那。

  這一共這是十種正法行。書寫、供養、施他,還要聽聞、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思惟、修行,一共是十樣。「二、得正行,謂得諸地相應十種正法行故」,這樣子十種正法行,那麼你用這十個方法來學習這部經。這十種,前八種都屬于聞慧,第九種是思惟,第十種就是修止觀,有聞、思、修,就叫做正行,這樣子修行。

  

  「叁、得通達,謂于初地達法界時,遍能通達一切地故。」

  我們通常初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你就會要……哎呀!我怎麼樣學習佛法,學習佛法有什麼個次第呢?其實現在這個經論上就告訴我們,這個聞思修就是次第;聽聞、思惟、修止觀,這是個次第,就是這樣子。這個第叁「得通達」呢,這就是入聖位了,聞思修這時候是凡位,也就是資糧位和加行位,「得通達」就是入聖位了,就是得到般若的智慧了,通達這個真如理是怎麼回事了。說以前我在思惟修行的時候修止觀都還在文字上的修行,現在得通達的時候是離文字相了,離一切分別相而通達真如了,是證悟真如理了,不是一般的戲論境界的,那叫做「通達」,離文字相了。「謂于初地達法界時,遍能通達一切地故」,「謂于初地」,因爲那個四加行位,暖、頂、忍、世第一,世第一一剎那就入于聖境了,入于第一義谛了,就叫做初歡喜地,初極喜地。「達法界時」,他離文字相,離一切文字思惟分別而證悟了真如理性了,這個時候「遍能通達一切地故」,那麼二地、叁地、四地的法界也都能通達了。因爲初地所通達的法界和二地、叁地、四地,乃至到佛地的法界是無差別的,是平等平等的。所以達初地的時候,也就能達其余的一切地,乃至到佛地。所以到初地的菩薩他就知道,他已經很快會成佛了,很快會成佛了。

  但是當然我們想,這後面的文上也有提到,由初地以後到成佛,還要兩個阿僧祇劫那麼久,那麼長遠的時間,但是在初地的菩薩兩個阿僧祇劫時間很短,不算長,這個聖人的境界和凡夫是不同。凡夫我們感覺到佛學院叁年畢業,哎呀!那麼久,那麼久!說是叁年不行,要學二十年的佛法你才能夠達到一個水平,哎呀,那樣我不學了,我不要學了,這個凡夫是這樣子。這個聖人的境界不是,不要說聖人,就是凡夫得了禅定以後,對于時間的長遠他心裏面沒有恐怖心,得了禅定的人。得了禅定的人,他心入定無分別境界,你就是一下子坐二十四個小時,很短的時候就過去了,不感覺很長。若是得了聖道的大菩薩境界那是不可思議,所以聖人的境界真是不是凡夫所能思惟分別的,所以是「于初地達法界時,遍能通達一切地故」。這個在無性菩薩那個《攝大乘論釋》上有個頌:「如竹破初節,余節速能破」,像那個竹,松竹,松竹是一節一節的,你第一節能破了的時候,其余的節也很快的能破。「如竹破初節,余節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諸地疾當成」,你成就了初極喜地的無分別智的時候,其余諸地的那種廣大的智慧功德也很快成就了,不感覺難。所以第叁「得通達,謂于初地達法界時,遍能通達一切地故」,也能成就了。

  

  「四、得成滿,謂修諸地到究竟故。」

  「得成滿」,前面說是「通達」,「通達」這裏說實在主要是說智慧,智慧能通達真如。但是這個由凡入聖,由初地、二地乃至到佛地,不只是一個智慧就行的,還要其他很多功德,所以這個「得成滿」就是得其余的無量無邊的功德也要圓滿。「謂修諸地到究竟故」,到究竟無量功德都究竟圓滿了,這叫「得成滿」。

  說是「得此諸地雲何可見」,我要成就這個十地的聖人的境界,我要用什麼方法才可以呢?「由四種相」:第一個「得勝解」,第二個「得正行」,第叁個「得通達」,第四個「得成滿」,這樣子這個十地就成就了,成就十地。

  

  第四節、辨修習2

  第一項、修止觀

  「修此諸地,雲何可見?」

  前面說「得通達」,這個「得勝解」、「得正行」不用解釋了,現在就是解釋這個「得通達」這個地方。這個「修此諸地」,就是修奢摩他、毗缽舍那,這個十地的這個止觀的修行,我怎麼才能知道呢?提出這個問題。

  

  「謂諸菩薩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由五相修。」

  「謂諸菩薩」,這個「修此諸地」,在諸地這麼多的聖人,他們這麼多的菩薩在每一地裏邊怎麼樣修行呢?還是修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就是修止觀,就是用這個方法來修行的。這個修行是「由五相修」,五個相貌,這個修行裏面有五個相貌,按照五個相貌來修行的。

  

  「何等爲五?」

  是哪五個相貌呢?

  

  「謂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

  這五個相貌,用這五種相貌來修行的。第一個就是「集總修」,這個「集總修」,我們看印老的講記上有提到,也就是觀一切法如就是「集總修」,「一法如此,法法如此」這叫「集總修」。或者說這個「集總」就是集聚佛所說的無量無邊的修多羅,集在一起去修止觀,集會在一起;就是總起來一切修多羅所說的法門去修行,「集總修」,我是這樣說。下面是「無相修」,下面說「無相修」,第叁個是「無功用修」,「無功用修」就表示那個「無相修」還是有功用。那麼「無相修」,前面「集總修」應該說是有相,所以第一個是有相,「集總修」是有相修,第二是「無相修」,這兩種修都是有功用修,所以第叁是「無功用修」。那麼第四是「熾盛修」,第五是「無喜足修」。所以按這個文來對比,第一個「集總修」應該是有相的,「集總修」。這樣說這個「集總」怎麼講呢?應該就是像前面說那個六波羅蜜那個意思,就是修布施波羅蜜的時候有其余的五波羅蜜,乃至修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也有前五波羅蜜,就是修每一個波羅蜜都有其他的波羅蜜的莊嚴,那麼這叫「集總修」,或者應該這麼說。

  「無相修」呢,這就是進一步,就是與第一義谛相應了。修布施的時候,布施不可得,施者、受者不可得;戒波羅蜜的時候,持戒、破戒都不可得,達到無相的境界的時候,叫「無相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都是無相的境界,所以叫做「無相修」。

  「無功用修」,「無功用修」就是心裏面不動念,不動念而能夠修一切功德,能這樣子。這個不動念修,若是我們這種人修行,我們若不動念就不能修,我們要動念才能修。可是到了聖人的菩薩境界是無功用修,不需要舉心動念就能修行,那就是與真如理相應的時候有這種境界,自然地能夠斷惑證真,他有這種力量。

  「織盛修」,「織盛修」實在就是精進勇猛的修行,是這樣意思。所以「無功用修」不要錯會是懈怠了,不是,還是精進勇猛的,精進勇猛的修行。這個「無功用修」是由第八地的時候,由第八地的時候就開始有「無功用修」,但是還沒有圓滿,要到佛的地方才圓滿。可是在這裏…

《《攝大乘論》筆錄 第六章、彼修差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