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无分别的智慧,这个无分别的智慧就出现了。这个无分别的智慧出现了,里边有什么事情呢?就是观察缘起的时候,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的时候,这样观察呢,这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染污境界,染污的境界。
这个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这个叫做还灭门。还灭门是属于转凡成圣,清净的缘起的境界。这个清净的缘起的境界,从无明灭则行灭,有从无明开始这样观察,也有的说是由生灭则老死灭,也可以这样观察,有灭则生灭,取灭则有灭,爱灭则取灭,这样子,一直到无明灭则行灭,也可以这样观察。我们初学习佛法的人,我们也可以这样观察,也可以这样观察。这样观察呢,你就容易悟入一切法空,容易悟入到这里头来。那么这样子,一个是流转的染污法,一个是还灭的清净法;还灭的清净法出现的时候,这个染污法就息灭了。对染污而说清净呢,染污没有了,清净也不可得,所以结果是染污、清净都不可得了,就到达这个无分别的境界。所以能令无分别的根本智显现在前,就成就了,所以叫做现前地,这个现前地的这位菩萨是这样的。
「何故七地说名远行?」
现在解释这个第七地,叫做远行地,什么理由叫做远行地呢?
「至功用行最后边故。」
这个「功用行」是怎么讲呢?这个「功」就是努力的意思,努力的,你努力地用心去修行去,也就是精进勇猛的意思。精进勇猛就是心在努力,心在努力就是心在起心动念去修种种的法门。「至功用行最后边故」,从开始修行就是要努力,可是到这个时候呢,这样用功的情况是最后面,就是过了这个边以后就不是这样了,这叫做远行地。就是修行到这样遥远的境界了,到了遥远的地方了,那么也是超过了阿罗汉的境界,那么这就叫做「功用行最后边故」。
这里边有什么差别呢?就是由初地,初极喜地开始,到第六现前地这些圣人,这些入圣位的菩萨,他们修止观的时候,有的时候是有相观,有的时候是无相观,有时候出定,有时候入定,有这些变化的不同。现在到第七地这个无相观是一直相续不断地,没有出入定的分别了,一直是无相观的,和前面的六地不同了。这个前面的六地有的时候无相观现前,有的时候无相观不现前,现在第七地不是,一直地现前的,因为他的功用行达到极点了,能够无相观长时的现前,所以叫做远行地。「至功用行最后边故」,就是过了这个境界以后,就不是功用行了,所以他也是说是中间的一个界线,所以叫做远行地,这样子。
「何故八地说名不动?」
现在解释这个第八地,什么原因他名之为不动地呢?
「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
这里面说到两件事:一个「一切相不能动故」,一个「有功用行不能动故」,这两件事。这个「相」,就是心里面所缘虑的境界都是相,或者世间相、出世间相,都是有相。有相就有分别,我们初开始用功的人是不为烦恼所动就算是清净了,他的贪瞋痴不动就算清净。但是到第八地的时候,「一切相」也不能动,也不能动其心,他心也不动。「功用行」也不能动,再没有这个起心动念的这种事情了,这时候达到这个境界,所以叫做不动地。那么前面是有功用行,也是无相,第七地也是无相,但是是有功用,到第八地呢,是无相而是无功用,这就和前面不同,这不同的地方在这里。这看出来这个用功修行向前进步的次第,一个是烦恼,一个是相,一个是功用。最初的要求,烦恼不要动,有相、有功用可以。那么到了圣位的时候,这个相有时有,有时没有,有时候入无相三昧了就不是有相了。就是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到六地的时候,虽然有的时候是有相,有的时候是无相,但是无相的时候多,到第七地就是纯无相,但是有功用,第八地就是无相亦无功用。这看出来由凡入圣,由初地到第八地这中间的变化是这样的。现在第八地呢,「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所以叫做不动地。
我们上一次讲的时候曾经提过,提过一件事,就是这个第八地菩萨他是不动地,但是多少有一点耽着寂灭相的这个法性理,安住那儿不动了,耽着这里面怎么回事呢?就是不去度众生了,不去度众生去,所以那也有个不动的意思。可是由诸佛的劝请,这时候他才发心在十方世界现身说法,广度众生的,但是他还是不动,他的心没有动,这个也是不可思议境界。
「何故九地说名善慧?由得最胜无碍智故。」
由于这个第九地这个菩萨他「得」,就是成就了,成就了那个最殊胜、无碍的智慧的关系,在十方世界宣扬佛法广度众生,有这样的妙智慧,所以叫做「善慧」。这里面主要是说他有四无碍辩:有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还有智慧的无碍。这个法无碍就是佛法,无量无边的佛法他都通达无碍。这个法是能诠显道理的名相,叫做法。这个义无碍,就是名相里面所诠显的道理,他能通达无碍;就是无量无边的修多罗他都通达无碍,能诠的法、所诠的义,譬如说《法华经》,也有法也有义,《华严经》也有法也有义,《大般若经》也有法也有义,无量无边的修多罗,无量无边的佛所说的无量无边的修多罗都能够法义无碍,这个也是不可思议,这种大菩萨境界真是不得了!这个词无碍辩,词无碍就是语言文字,这个无量无边的众生有无量无边的语言,而这位菩萨都能无碍,能用无量无边的语言去宣扬佛法,这也是不可思议。我们这个凡夫有语言的问题,有的语言会说,有的语言不会说,圣人也有这个问题,由初地到第八地都还有这个问题,到第九地这件事毕业了,有四无碍辩,有词无碍,无量无边不同的语言他都通达,这也是不可思议,通达一切众生的语言三昧。有这样广大的智慧,所以叫做善慧地,「由得最胜无碍智故」。
「何故十地说名法云?」
这个第十地,什么原因叫做「法云」?
「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圆满故。」
这底下解释得名为法云地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这是第一个理由。这个「云」,天空里面的云,云能含水,他含藏着水,这譬喻「总缘一切法智」他能「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所以叫做「法云」。这个「总缘一切法智」,就是这个第十地菩萨他修行所成就的无分别智,「总缘一切法」都是如,总缘一切法如,一切法彼此间是差别的,但是一切法的性是无差别的,总缘一切法如的智慧就是般若的无分别智。这个无分别智里边含藏「一切陀罗尼门」,含藏一切的「三摩地门」,如云含水似的,所以叫做法云,这是第一个理由。我们通常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到中国话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的智慧,现在这上面说佛的智慧里边有陀罗尼,也有三摩地。
「陀罗尼」翻作总持。我们平常说话说这个人的记忆力好,记忆力不好,这个记忆力,那在佛法里面的话来说就是念力,念佛的念。念佛的「念」不用那个囗,就是「今心」,用心念佛,用口念佛也是可以,但是一定要心,所以不必写那个口。这个念力,就是不可思议的记忆力。现在这个记忆力,又一个名字就叫做总持,总统的总,受持的持。这个第十法云地这位菩萨他的念力能总持一切佛法,总持无量无边的修多罗,他不需要看本子,他那里有无量无边的修多罗,在无分别智里面他随时可以用,随时都可以用。我们看这个天台智者大师他讲经的时候,说法的时候,他随时都能引经论,随时可以引这部经,他说一段道理的时候要引证,随时引这部经引那部经,引来了,那么这看出来智者大师他也是有陀罗尼,有陀罗尼他能够随时可以引来。现在这是说这个法云地菩萨他那无分别智里边有无量无边的陀罗尼,还有无量无边的三摩地,就是禅定,禅的境界,就是那无分别智里边还有这么多的事情,所以叫做法云。
「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这是第二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是什么呢?这个虚空是非常广大的,而这个云也能无量无边地普遍一切虚空里边,这个云有这种境界。现在这个里面是说什么呢?这个云就譬喻那个「总缘一切法智」,叫做云。这个虚空譬喻什么呢?譬喻「广大障」,有烦恼障、有所知障,也是无量无边像虚空似的。现在这里边说这位菩萨他所成就的一切法智犹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这里边这个「覆」就是倾覆,就是破坏的意思,能破坏广大无边的烦恼障、所知障,把这些染污法都完全破除去了。这样子嘛所以叫做法云,这个法云这样讲,这是第二个理由。
第三个理由呢?「及于法身能圆满故」,这个「法身」就是真如理了,这个真如理。这个云就是一切法智,这个一切法智他能够证悟广大的诸法如义,所以叫做法云,就像这个云能普遍一切的虚空;就像这位菩萨的法智,这无分别智它能够普遍地证悟一切法如,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呢,就是他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能庄严圆满的法身,所以叫做法云地。
有这三个理由名之为法云地。第一个是「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这是成就的功德;第二个「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是破除一切烦恼;第三个「及于法身能圆满故」是证悟法性之理,是这样意思。
第三节、辨得差别
「得此诸地云何可见?」
前面这一段是十地的名义,到此解释完了。这以下是第三科「辨得差别」,介绍「得此诸地」成就这个十地的方法,我怎么能知道「得此诸地」的方法、因缘,由什么因缘我能成就这十种地呢?
「由四种相:」
由四种方法可以成就这十地。这十地是圣人的境界,我怎么办法能够成就呢?这底下说出来。
「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
第一个方法,你要成就这个深刻的,你对于这个十地的佛法你要有深刻…
《《摄大乘论》笔录 第六章、彼修差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