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呢,在这个觉悟我空、觉悟法空这些事情上有多少差别,有多少差别的。
第二节、十地名义
「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由此最初得能成辨自他义利胜功能故。」
这是第二节「十地名义」,前面是说明建立十地的原因,这底下说十地得名的原因,为什么十地有这个名称?因为这个十地菩萨每一地所修行、所成就的功德不同;修行的不同,成就的功德不同,所以立的名称也不一样。
「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先说第一地,什么原因初极喜地立名字叫做极喜地呢?什么原因呢?「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能故」,因为此菩萨,这位极喜地的菩萨在一切圣位菩萨里边,他是最初获得这种殊胜功德的。什么功德呢?能成办自他的义利;能办自家的义利,也能成办其他的众生的义利,就是无漏的功德。「得能成办自他义利」,因为他成就了根本的无分别智慧,断了烦恼,他继续地这样修行,他就可以得无上菩提,他有这种能力了。他也得了后得智,有大悲心,所以他能成办众生的义利,能教化众生,有这种能力了。在凡位的时候还不行,凡夫的时候还办不到,办不到这个。他有这样殊胜的功能,所以叫做极喜地,就是特别地有强烈的欢喜心。
说是这个阿罗汉他也是成就了这种无漏的无分别的这种智慧了,但是他能成办自家的义利。譬如在初果,初果和初地可以相比,这个初果的须陀洹的圣人他只成办自家的义利,他还没能成办教化众生的能力,因为没有大悲心,所以他虽然见道了也是欢喜,但是没有成办一切众生义利的欢喜,所以不名为极喜地,不名为极喜地的。这个七菩提分,念择进喜,那个喜有这个意思,就是得了初果的时候心里欢喜,也有这个味道。那么这是那个初极喜地,以前是经过了长时期的用功的修行,也是很辛苦,现在成功了,得无生法忍了,当然是欢喜,这也是很合道理的。
「何故二地说名离垢?」
二地叫做离垢地,是什么原因呢?
「由极远离犯戒垢故。」
因为这个初地的菩萨他也是持戒清净,但是微细的戒还有毁犯的事情,还有这种事情。现在到第二地的时候微细的戒也是清净了,所以「极远离犯戒」的染污,所以就叫做离垢地,就是戒波罗蜜圆满了。
「何故三地说名发光?」
这个《摄大乘论》上对这个十地菩萨的名称是简略地解释解释,《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就说得多,他解释这个十地解释得详细一点。「何故三地说名发光」,叫这个名字呢? 「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
「由无退转」,这个「无退转」就是不失掉,成就了以后就不失掉了,这个事情也不是容易。我们凡夫也有的时候勇猛,也曾成就一点佛法的功德,但是成就有可能会失掉,靠不住的。那么这个第三发光地菩萨他成就了等持、等至,他不失掉的,不失掉,「由无退转等持,等至」。这个「等持」就是三摩地,翻作中国话就是心一境性,这是翻个等持,三摩地翻作等持,等持就是心一境性的意思。「等至」,也是定,他是色界定,或者是无色界定。这个无性菩萨说:色界四禅叫做「等持」,无色界四空定叫做「等至」。《俱舍论》上,或者是说四禅、四空都叫做「等至」,也是可以。「等至」呢,就是正受现前名之为「等至」,正受现前名之为「等至」。就是不昏沉也不散乱,明静而住,就达到定的境界了,这叫正受。「所依止故」,这个等持、等至作「所依止」,作所依止。
「大法光明所依止故」,这个发光地,或者说是这个等持、等至的所依止,这个发光地是「大法光明所依止」,也可以这样说。也可以说「大法光明」是能依止,不退转的等持、等至是所依止;不退转的等持、等至都是定,「大法光明」是慧,依定发慧,所以叫做「依止」,这么样讲也是可以。这个「大法」怎么讲呢?这个「法」就是佛所说的教法,法界等流,那么这是特别殊胜的,所以叫做「大法」。「光明」就是闻思修的智慧,依止佛的教法学习闻思修的智慧,也就是发出来闻思修的智慧。这个闻思修的智慧还是照了一切的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里面包括小乘佛法的,照了一切佛法,所以叫做「光明」。而这个时候的发光地是陀罗尼的,有文字陀罗尼的,所以陀罗尼也是「大法光明所依止」,因为陀罗尼他能够学习无量无边的佛法,受持读诵而不忘失,这是第三地。
这上面说「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这个到第三地的时候有了这样的禅定,那么这件事呢,譬如说是有的人他还不信佛,还不是佛教徒,他已经得了四禅、四空定了,得了四禅、四空定以后又学习佛法,他若发无上菩提心,那么一下子得初地,一下子就得二地、三地,初地的时候就是有个等持、等至了。所以这个圣人的功德各式各样的情形,但是佛这样安立呢,就是那种情形是特别的,多数的菩萨还是到第三地才成就,成就等持、等至,无退转的等持、等至的,要第三地才成就的。这样说初欢喜地得无生法忍,那就是应该指未到地定里面得无生法忍的了,由未到地定得无生法忍你继续修行,经过到第二地,到第三地这个时候才能够得四禅八定。譬如说在未到地定里面得初果,那么他没得四禅八定,可是得初果以后他可以修,他可以修四禅八定的,圣人修禅定还是容易成就的,所以各式各样的情形的。
但是我们若是从这个经论上,从《华严经》上看,从《大般若经》上看,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是大福德人,大智慧人,不是平常人,那是大人的境界。可是若是从十地菩萨上看,第三地才得不退转的等持、等至,那么初地的时候还没得四禅八定,才得个未到地定,这样说。这个定这样说,若慧也应该有不同,福也应该有不同,所以大菩萨不一定都是大福德、大智慧。就是我们一般人也可以发菩提心,我们也可以得无生法忍,但是我们功德不具足我们慢慢栽培,慢慢栽培就行了。如果是我们能够,你不要贪心太大,就是几部重要的经论你努力地认真地把他学习好了,其他的就先不学,先不学呢,你就认真地去奢摩他、毗钵舍那修行,就可能得无生法忍,有可能三年得无生法忍,有可能一年就得无生法忍。因为我们感觉得无生法忍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得无生法忍以后你再广学,广学一切佛法,也是可以,所以就是时间上的安排你可以随意的调动一下,也是可以的。
「何故四地说名焰慧?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
四地叫做焰慧地。这个「焰」就是火,就是光明,就是火焰,这是什么意思呢?「由诸菩提分法」,就是由于这位菩萨他修行三十七道品,修行三十七道品这种智慧就像火似的,所以叫做「焰」。这个火「焚灭一切障故」,能烧毁了一切的烦恼障,就像火烧木头那样子,能烧,所以叫做焰慧地。所以这个圣人还有这么多的无明,要修行去消灭他的。这里面看出来圣人他感觉到自己有无明,他要修行三十七道品去烧,把这个障碍消灭他。我们凡夫出了家,做了出家人,感觉到好象很自在,我们没有烦恼,也不大积极地要修行来烧这个烦恼,不大积极,对这个事不大积极,我好象有这种感觉。
「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
这是第六章「彼修差别」,这一章里面一共是有五科,第一科「建立十地」已经讲过了,第二科是「十地名义」,十地的名义,前四个地: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已经讲过了,现在是第五地极难胜地。
这个「极难胜」,什么原因第五地名之为「极难胜」呢?「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原因就是这样。这个「真谛智」,这个第五地这位菩萨他观察苦集灭道这四谛的法门,是用这个「真谛智」去观察的,用这个「真谛智」去观察是观一切法空,离一切名相的,是无分别的境界。「与世间智」,同时这位菩萨他有大悲心,他还是广度众生的,引导众生悟入圣道的,这样的智慧叫做「世间智」,他是要假借种种的名、种种的相来开示众生的。这样呢,这个「世间智」就是有分别的,是缘名相,有分别的;而「真谛智」是离名相、无分别的。这两种智慧是「更互相违」,彼此是互相违反的,是不一致的。「合此难合令相应故」,而这位菩萨他要求自己这两种智慧是不容易合作,而叫他合在一起,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他能做到了,「令相应故」,令这两种智慧能够和合,能够不相违,所以叫做难胜地。这个不容易胜,不容易成就的事情成就了,战胜了困难,所以叫做极难胜地。
这个极难胜地在《大乘庄严经论》上的解释不是这样的,不这样解释。他那上面说,这个菩萨有两种困难:长时期的教化众生是很不容易的,长时期的教化众生你能不厌烦,你这个大悲心一直地不厌烦去做这件事是很难的,这是一个难。第二个难呢,就是众生不接受你的教化,你也长时期地用了很多的精神、时间,也可以说很多的辛苦,结果你徒劳了,众生不接受你的教化,而你心里面一点也不烦,一点也没有烦恼,这也是很难的。而这位菩萨战胜了这两种难,所以叫做极难胜地,这是这样说。
「何故六地说名现前?」
这个第五极难胜地是这样的,现在来解释这个第六个地,他的名字叫做现前地,是什么原因呢?
「由缘起智为所依上,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
所以叫做现前地。这个「由缘起智」,这个第六地这个菩萨是「由缘起智」,就是观察十二缘起的智慧为所依止,就是依止于十二缘起的智慧的修行。就是观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然后又观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这样观察。这样观察的结果会出现什么事情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就能使令这个般若的智慧,就…
《《摄大乘论》笔录 第六章、彼修差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