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陀罗尼:法陀罗尼、义陀罗尼、还有咒陀罗尼、还有忍陀罗尼,忍辱的忍,四个陀罗尼。四个陀罗尼,这里边当然是这个陀罗尼有无量无边的陀罗尼这个菩萨。这个「陀罗尼门」,这个「门」字怎么讲呢?譬如「三摩地门」这个「门」字怎么讲法?「陀罗尼门」就是文字,文字为陀罗尼的门。或者说字母,有三十二个字母,有四十二个字母,他是陀罗尼的门。因为佛法所说的道理一定要用文字,假借这个文字才表现出来,所以文字是个门,文字就是个门,没有这个文字这个道理不能讲,不能够表达出来。不过这个门有各式各样的门,譬如我们这个鼻子闻这个香,我们就是知道是香,是好香,嗅嗅就完了,别的什么也不知道,但是有的人不是,有的人从香里面知道很多事情,知道很多事情。
我有一天,我小孩子读书的时候,我小时候读书是天主教的学校,这个神父教这个歌唱音乐,我那天请假了,所以就是不懂那个符号,都不懂。后来我出家以后,离现在多少年前,听这个明度法师说「音阶」,听到这个名字,这个音声里面有阶,台阶的阶,阶段的阶。哎呀!喔,音里面有阶,有高有低这些事情。从这里知道文字上有很多的符号,就是声音上有很多的符号,譬如说这个鸟叫,鸟叫了一声,这个声音里面也是符号。你要佛图澄,你看那个神僧传上佛图澄,听到那个声音之后就知道有什么什么事情,你这回出去作战是胜利了或者失败了,就知道。这个香也是,色声香味触,无量无边的事情里边有无量无边的符号,但是我们很多都不懂,不知道。所以这个门是无量无边的门,但是我们知道是门的很少,我们知道的很少。所以由这个门就可以发出来无量无边的陀罗尼,无量无边的陀罗尼的。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哎呀,费好大的辛苦写出一篇文章,写的还不太好。我看那个《济公传》,济公的文章,当然我们可以说那是小说,但是有一个《济公传》上印光老法师写了一篇序,他说这个《济公传》是真的。后来我看那个济公写的那个文章,写的那个词,济公说是天台山五百罗汉之一,这阿罗汉的文章也是不得了,如果你相信的话,我也感觉的确是写得好,文章写得好。这个大菩萨境界也是不得了,那个文章也是非常好。我们读经的时候,有的时候有人说这部经是假的,这部经是假的,有的人写的文章他实在是太不知自量,他就说这是经。有个叫「金刚三昧论」,还有一个「金刚真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因为那个文章太差了。你若是像清凉国师、像天台智者大师,若是他们造一部伪经,你看不出来的,你看不出来,因为他能和真的经一样,除非你去考究一下,谁翻译的,什么时候翻译的,看看目录,那就会知道,所以造伪很难。我说出来一件事,这个藏经目录上看见有僧肇大师的《金刚经注》,僧肇大师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学生,他的金刚经注,我一看,也写得很好,但是看天台智者大师的《金刚经》的疏,我一看,哦!智者大师把僧肇大师的注都抄来了,当然前人的注解后人参考当然可以引来,我原来就是这样想。但是后来有一次看到周叔迦居士他写一篇文章,他说:不是智者大师抄僧肇的《金刚经注》,是僧肇抄智者大师的《金刚经注》,他这么说。这是什么道理呢?那个僧肇大师根本没有着《金刚经注》,因为你在这个目录上面看,古代的那个最初是谁做的目录,没有这个书,后来在唐朝是谁做这个目录才有这部书,那么可见这部书是委托的,是什么人做的用僧肇大师的名字而已。那么这个人就把智者大师的那个《金刚经疏》抄来,每一段抄来多少,那么集成了一部书,是这么回事。我感觉我们后代的人少数人注意这件事,去注意这个目录学,对照一下,考证一下,多数人不注意这个事,我感觉蕅益大师都不注意这个事,不注意这个目录的考证,所以他的注解上看我就发觉他有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原来的想法,智者大师抄僧肇大师的,原来不是,你看就是有这种事情,有这种事情。所以这个造伪这件事,实在是你很难造伪的,如果若是注意的话,任何人你不能造伪,你不能欺骗人的,还不如就说真实话,这部书是我写的,我就说我写的好了,为什么要说谎话骗人呢?这都是不对的嘛!这个「陀罗尼门」,我说到这个阿罗汉的文章,我感觉这个清凉国师《华严疏钞》这个文章也非常好,是非常好的,这个我们古德里面文章好的太多了。所以这个「陀罗尼门」就是文字,这个「门」就是一切的符号,是门。这个到第十地的菩萨他是大自在的境界,有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
「三摩地门」,这个「三摩地」也就是定,翻个等持。这个他也是有门,这个门我昨天说过,是什么?就是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是一切三摩地的门。从初禅里面能发出来无量无边的三摩地,二禅、三禅、四禅也能发出无量无边的三摩地,所以叫做门。「自在」,就是「陀罗尼门」的自在、「三摩地门」的自在。「依止义」,就是由他这个法界,业自在的法界里面,由他所证悟的这个法界里面有这么多的大自在的境界,有这么多的自在。那么这是这个第十地菩萨他这个三业的自在,在十方世界广度众生弘扬佛法,他有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有无量无边的「三摩地门」。
那么这是这个十相法界的名字。由断除去十种无明,证悟了十相的所知法界,
所以才安立这个十地的,是这样意思。
「此中有三颂:遍行,最胜义,及与胜流义,如是无摄义,相续无别义,无杂染净义,种种无别义,不增不减义,四自在依义。」
这里边有三个颂,三个颂。这两个颂是重颂前面的十相法界。「遍行」法界、「最胜」法界义、「及与胜流」法界是第三个、「如是无摄义」,那无摄受的法界、「相续无别义」是第五个、「无杂染净义」是第六个、「种种无别义」是第七、「不增不减义」是第八、「四自在依义」,「四自在依义」这是两个,一个第九,一个第十;智自在依止是第九。其他的有三个自在,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依止义、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所以这个「四自在依义」这是第九地和第十地所证悟的法界。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这是最后一个颂,三个颂前面是两个,这底下是最后一个。这个「法界中」,前面这个十相法界里面有十个不染污的无明。「治此所治障」,这个十地菩萨要对治此所治的障,这个无明的障碍,所以安立成十地,有十地的不同。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
这是简别这个十种无明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不同。「复次,应知如是无明」,就是前面说的十种无明,十种无明里面第一个异生性无明。异生性无明里面有我执的无明,分别我执的无明,还有这个法执的无明。这个分别我执是共于声闻的,是共于声闻,共于声闻这个不在内,其他的包括在内,那么都属于菩萨十地所断。「于声闻等非染污」,在声闻人的立场来看,那不是染污。因为他们没有断这十种无明,他们心是清净的,对于他们所证悟的涅槃没有障碍,他们要入涅槃就能入涅槃,所以他们的立场说呢,这种无明是不染污的,就是无覆无记的。
「于诸菩萨是染污」,若对诸菩萨的立场来说呢,他们是想要得无上菩提的,得无上菩提道,这种无明能有障碍,能有障碍的。能有障碍嘛,所以称之为染污,就是这样意思。那么若是说是断这个烦恼障的时候,烦恼障能障碍阿罗汉入涅槃,他若觉悟了我空的真如的时候呢,烦恼障就断掉了,就清净了。菩萨不但是断掉烦恼障,也还要断这个所知障的无明的,所以这样子他若不断的时候不能得无上菩提,不能得无上菩提所以就是染污了。
在这里我发觉到一件事,就是《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后面「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地方发觉一件事,发觉什么事呢?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那个菩萨那个地方指什么说?包括阿罗汉在内的,包括阿罗汉。那么后面「三世诸佛」这是指佛,因为「三世诸佛」可以包括菩萨,可以包括在佛里边,也可以这样子。如果说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入涅槃,这事有点不对劲,菩萨大悲心怎么能入涅槃呢?有这个问题。所以这里面说这个声闻人对于所知障是不染污,因为他入涅槃没有妨碍嘛!诸菩萨他要得无上菩提的,不是得涅槃的,所以他就是染污了,这十种无明就都是染污的,他有障碍的作用。
这个天台智者大师又说出一件事来,譬如说是听《阿含经》证悟我空而得阿罗汉的;听《金刚经》、听《大般若经》,因为阿罗汉听不到《华严经》,但是《般若经》能听到。听到嘛,我们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看出来,就是有得阿罗汉的人,有这种人。这两种阿罗汉有什么不同?智者大师说:听《阿含经》证悟阿罗汉所觉悟的我空、听《般若经》证悟阿罗汉的,得阿罗汉的,他是证悟法也空了,但是我空、法空最后都是一样的,最后都是一样。当然有点利钝,利钝的不同,但是所觉悟的真如理是平等的,智者大师有这种说法。
不过这样的说法和唯识又有不同,唯识上说呢,说是阿罗汉只是证悟我空,没有证悟法空,要菩萨才证悟法空的;这个教义方面,就是这里这么说,那里那么说,就是有一点不同。这样说呢,所以这十种无明的所知障,那么他是不障碍涅槃的,而障碍你得无上菩提的。如果说障碍法空,这个地方也有问题,若障碍法空,如果说他障碍是法空也有问题。因为一切种智固然是证悟法空,但是也证悟了一切的缘起法的,这个通达一切缘起法不是阿罗汉的智慧能成就的。阿罗汉是通达了我空,或者通达了法空,但是对于缘起的道理不能完全明白,要佛的一切种智才能明白的,所以到这个所知障这个地方…
《《摄大乘论》笔录 第六章、彼修差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