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六章、彼修差别▪P2

  ..续本文上一页障碍了。他要入第三地的时候,就是断除去这个迟钝性的无明了,他就成就了闻思修的智慧,殊胜的光明智慧,就觉悟了这个殊胜的佛的最净法界等流的妙法的最殊胜,这个法界,那么这就叫做「第三地中由胜流义」的法界。

  

  「第四地中由无摄受义;」

  这个「由无摄受义」,他这个「无摄受」的法界是由于远离了微细烦恼现行俱生身见的无明,远离这个无明而显示出来「无摄受」的法界的。这个微细烦恼现行俱生身见怎么讲呢?身见就是我见,有我就有我所,就是我、我所的这种无明,这种执着。但是这里说的这个我、我所是微细的烦恼现行,不是粗显的,是第六意识相应的这个我、我所,而是任运现起的这种我见;我见、我所见,是非常微细的,不是粗显的。这可见,他若不入定的时候,这个圣人若不入定的时候,这个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这些圣人他不入定的时候,他这个第六意识在活动就有微细的我、我所的执着的无明活动,有这种事情。那么断除去这个我、我所的微细的烦恼,才能证悟这个无摄受的法界,那么他就是当然是修这个四念住,修这个圣道,修三十七道品的圣道,观察我不可得,这个法性的真如,我、我所都是不可得的,那就叫做「无摄受」。这「摄受」就是执着的意思,就是执着我、执着我所,这叫做「摄受」,现在通达一切法性的时候是「无摄受」,无我、无我所的,那么也就是断除去了微细烦恼现行的俱生身见,这样子。

  

  「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别义;」

  这个法界是要断除去于下乘般涅槃无明,断除这个无明,断除这个无明才能证悟这个「相续无差别」的法界的。下乘般涅槃就是声闻乘,这个声闻也应该加上缘觉,那么这些圣人他们是厌离生死、急求涅槃,感觉生死太苦。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身体犹如毒器,那么几时他灭掉了入于不生不灭的涅槃的境界是大自在、是安隐的境界。那么于下乘般涅槃的无明呢,这个声闻缘觉他就是急求涅槃,这个原因在那里呢?就是不知道生死就是涅槃,所以厌恶生死,要灭掉了生死去入于涅槃,要这样子。这样说呢,这个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萨还有这个无明,就是他有这种倾向入于无为的境界是快乐的,对于有为有厌离心,那么这就是无明。若在我们凡夫学习佛法的人,学习佛法的人在凡夫的身份的时候有厌离生死、欣乐涅槃,这是发道心了,这是发道心。但是若在菩萨来说这是无明,于下乘般涅槃欢喜离一切相,不生不灭,安住不动,这是无明的境界。所以这位菩萨他能够观察生死就是涅槃,不必灭了生死再入涅槃,不是的。若是这样子的时候,他就证悟了「相续无差别义」,这个「相续无差别义」,这个「相续」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这个身体我们凡夫肉眼不知道是相续的。譬如说人死了就认为是断灭了,佛法说这个生命死了还没有断灭,又有一个果报,又有一个生命的果报又出来了,这个生命的果报也不是常住的,到时候又是死掉了,结束了,结束了又有一个,是相续不断的,所以指这个身体叫做「相续」。这个「相续」是有差别的,譬如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体对比起来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都有眼睛,但是眼睛与眼睛也不同,每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有的,但是不一样,就是有差别的。但是你若通达了生死即涅槃的时候,那就是一切都是无差别的,相续的身体是在相貌上说,表现于外的相貌是有差别,但是在法性上来说是无差别的。所以这个观察一切法相是有差别,但是法相的本性则是无差别义,就通达了,这样也就是断除去了于下乘般涅槃的无明。

  

  「笫六地中由无杂染清净义;」

  这个无杂染清净的法界,这个法界的名字是叫这个名字,那么这个名字里边是由于断除去粗相现行无明才能证悟的。这个粗相的现行无明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第六地的菩萨观察这个十二缘起的流转还灭,「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这是流转生死的相貌。若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那么这就是还灭门。这个流转和还灭这是一个很粗显的相貌,是因为他还有多少取着,观察他的法性是无差别,但是在相上也还有多少取着,这就叫做粗相现行无明。这个无明障碍第六地的菩萨证悟无杂染清净的法性的,无杂染清净的法界的,障碍他。他若继续地修学这个十二缘起的圣道,就是断除去粗相现行无明的时候,他就证悟了流转的杂染、还灭的清净都是无差别的,这样的法性就证悟了。

  这个学习这个唯识法门的时候,时常地会感觉到唯识里面这个道理,「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这句话,这句话非常的妙,就是这个名字,说生死、说涅槃、说流转、说还灭、说佛、说众生……这都是名字,「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都是毕竟空寂的,慢慢就是无杂染清净义了,自然是能觉悟到这里。当然这是从文字上去这样思惟可以这样觉悟,但是真实用名字来刺激你的时候,你还是不能平等,你还不能无所得,那就是因为有这种执着的名言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种子一动了,你还是有执着心。所以要长时期地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的观,才能够消灭这个执着的种子。消灭了执着的种子,这时候才能无杂染清净法界才显现出来的。我们从文字上去讲的时候感觉到很容易,但是做下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第六地中要远离粗相现行无明,才证悟「无杂染清净义」。

  

  「第七地中由种种法无差别义;」

  这样的法界,他是要断除去细相现行无明才能够证悟的。这个细相的现行无明指什么说呢?这个印老法师的解释,就是有世间法、有出世间的佛法,那么菩萨对于世间法观察他是毕竟空寂,对于佛说的这个名言的一切佛法也是观察毕竟空寂,但是有多少法爱,对于佛法这个圣流的妙正法教他多少有一点法爱的。而现在由这样的细相无明障碍了种种法无差别的法界,那么他入第七地的时候就是灭除去这个细相的现行无明,这个种种法爱是细相现行无明。灭除去了这时候就是离一切相了,第七地菩萨是纯无相观;六地以前的菩萨有的时候有相,有的时候无相,不能纯无相。第七地菩萨能纯无相,就是与真如相应了,当然是有功用的境界,这个时候纯无相观的时候,就证悟了种种法都是无差别的,都是无差别的法界的境界,就证悟这个了。

  

  「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出义;」

  这个第八地是远离无相作行无明,才能够证悟这个不增不减的法性。这个于无相作行无明,这个第七地本来是纯无相观的境界,但是他还要身心动念的去观这个无相的境界才能与无相相应,要身心动念,那就叫做功用。这样的功用于无相作行身心动念,这就是无明,障碍第八地菩萨证悟不增不减的法界,所以他要断除去这个于无相作行的无明,要断掉他,才能证悟这个不增不减义。「不增不减」,就是这个法界,修学无量无边的功德,功德的增长还是不增长;灭除去无量无边的业障,染污的烦恼,而又没有烦恼可减,这叫做「不增不减」在法性理上看是不增不减的。就是减除去无相作行无明,才能证悟这个「不增不减」的法性。这个「不增不减」的法性是「相自在依止义」,是「土自在依止义」。这个「相自在」是什么呢?就是这位菩萨证悟了不增不减的法界之后,他随心所欲地要变现什么就能变现什么。像这个「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那么就是「相」,现出来种种的身相,其他的一切也就包括在内,这叫做「相自在依止义」。这个「土自在依止义」呢,「土」就是世界,就是他想要变现什么样的佛世界,他就能变现,这叫「土自在依止义」,是到第八地菩萨的时候有这种境界。那么这是第八地菩萨出现了无功用道的时候,有这样的大的作用。不过这个无相无功用到佛地才圆满,第八地开始就是了。

  

  「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义;」

  这个第九地菩萨他是由于他能够远离于饶益事不作行无明,才能证悟「智自在」的法界。于饶益事不作行这句话怎么讲呢?这句话就是饶益众生的事情不做,不去度化众生去。你读这个《华严经.十地品》那个第八地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件事,这个第八地菩萨就是想要入涅槃了。想要入涅槃了,他能够纯无相的境界相应了,他就是有点耽着这个无相寂灭的法性,有点耽着,安住在那里不动了。那么十方诸佛就是来劝他,说是你现在不应该入涅槃,你在初发心学习佛法的时候,你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你发了广度众生的大愿,这件事还没做嘛,你怎么能够入涅槃呢?这样子,这时候这个第八地菩萨就在深定中,那个第一义谛的三昧里边才发出广大的作用,就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遍十方世界的普度众生,才有这种事情。所以叫做于饶益事不作行无明,不度众生,不度众生这就是无明,这个无明障碍他「智自在依止」的这个法界。现在入第九地的时候,就是灭除去于饶益事不作行的无明,他就证悟了「智自在依止」。这个「智」就是四无碍辩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还有一个智无碍,或者说乐说无碍,那么四种辩才,那这个菩萨不得了,在十方世界善说法要广度众生的,「智自在依止义」。

  

  「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

  这个第十地菩萨他也还有无明,他是这个于诸法中未得自在无明,在一切法中还不能得自在,还有这种无明。断除去这个无明之后,才证得这个「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才成就这个功德。那么这个时候,这个第十地法云地这个时候是不得了的境界。「由业自在依止义」,这个「业」就是身口意三业,这个三业在十方世界大自在地广度众生,那个大神通境界。

  「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这个「陀罗尼门」,「陀罗尼」就是总持。在这个《瑜伽师地论》上说呢,这个「陀罗尼」一共有四…

《《摄大乘论》笔录 第六章、彼修差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