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障礙了。他要入第叁地的時候,就是斷除去這個遲鈍性的無明了,他就成就了聞思修的智慧,殊勝的光明智慧,就覺悟了這個殊勝的佛的最淨法界等流的妙法的最殊勝,這個法界,那麼這就叫做「第叁地中由勝流義」的法界。
「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
這個「由無攝受義」,他這個「無攝受」的法界是由于遠離了微細煩惱現行俱生身見的無明,遠離這個無明而顯示出來「無攝受」的法界的。這個微細煩惱現行俱生身見怎麼講呢?身見就是我見,有我就有我所,就是我、我所的這種無明,這種執著。但是這裏說的這個我、我所是微細的煩惱現行,不是粗顯的,是第六意識相應的這個我、我所,而是任運現起的這種我見;我見、我所見,是非常微細的,不是粗顯的。這可見,他若不入定的時候,這個聖人若不入定的時候,這個初地菩薩、二地菩薩、叁地菩薩這些聖人他不入定的時候,他這個第六意識在活動就有微細的我、我所的執著的無明活動,有這種事情。那麼斷除去這個我、我所的微細的煩惱,才能證悟這個無攝受的法界,那麼他就是當然是修這個四念住,修這個聖道,修叁十七道品的聖道,觀察我不可得,這個法性的真如,我、我所都是不可得的,那就叫做「無攝受」。這「攝受」就是執著的意思,就是執著我、執著我所,這叫做「攝受」,現在通達一切法性的時候是「無攝受」,無我、無我所的,那麼也就是斷除去了微細煩惱現行的俱生身見,這樣子。
「第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
這個法界是要斷除去于下乘般涅槃無明,斷除這個無明,斷除這個無明才能證悟這個「相續無差別」的法界的。下乘般涅槃就是聲聞乘,這個聲聞也應該加上緣覺,那麼這些聖人他們是厭離生死、急求涅槃,感覺生死太苦。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身體猶如毒器,那麼幾時他滅掉了入于不生不滅的涅槃的境界是大自在、是安隱的境界。那麼于下乘般涅槃的無明呢,這個聲聞緣覺他就是急求涅槃,這個原因在那裏呢?就是不知道生死就是涅槃,所以厭惡生死,要滅掉了生死去入于涅槃,要這樣子。這樣說呢,這個初地、二地、叁地的菩薩還有這個無明,就是他有這種傾向入于無爲的境界是快樂的,對于有爲有厭離心,那麼這就是無明。若在我們凡夫學習佛法的人,學習佛法的人在凡夫的身份的時候有厭離生死、欣樂涅槃,這是發道心了,這是發道心。但是若在菩薩來說這是無明,于下乘般涅槃歡喜離一切相,不生不滅,安住不動,這是無明的境界。所以這位菩薩他能夠觀察生死就是涅槃,不必滅了生死再入涅槃,不是的。若是這樣子的時候,他就證悟了「相續無差別義」,這個「相續無差別義」,這個「相續」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我們凡夫肉眼不知道是相續的。譬如說人死了就認爲是斷滅了,佛法說這個生命死了還沒有斷滅,又有一個果報,又有一個生命的果報又出來了,這個生命的果報也不是常住的,到時候又是死掉了,結束了,結束了又有一個,是相續不斷的,所以指這個身體叫做「相續」。這個「相續」是有差別的,譬如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體對比起來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都有眼睛,但是眼睛與眼睛也不同,每一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有的,但是不一樣,就是有差別的。但是你若通達了生死即涅槃的時候,那就是一切都是無差別的,相續的身體是在相貌上說,表現于外的相貌是有差別,但是在法性上來說是無差別的。所以這個觀察一切法相是有差別,但是法相的本性則是無差別義,就通達了,這樣也就是斷除去了于下乘般涅槃的無明。
「笫六地中由無雜染清淨義;」
這個無雜染清淨的法界,這個法界的名字是叫這個名字,那麼這個名字裏邊是由于斷除去粗相現行無明才能證悟的。這個粗相的現行無明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第六地的菩薩觀察這個十二緣起的流轉還滅,「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這是流轉生死的相貌。若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那麼這就是還滅門。這個流轉和還滅這是一個很粗顯的相貌,是因爲他還有多少取著,觀察他的法性是無差別,但是在相上也還有多少取著,這就叫做粗相現行無明。這個無明障礙第六地的菩薩證悟無雜染清淨的法性的,無雜染清淨的法界的,障礙他。他若繼續地修學這個十二緣起的聖道,就是斷除去粗相現行無明的時候,他就證悟了流轉的雜染、還滅的清淨都是無差別的,這樣的法性就證悟了。
這個學習這個唯識法門的時候,時常地會感覺到唯識裏面這個道理,「非離彼能诠,智于所诠轉」這句話,這句話非常的妙,就是這個名字,說生死、說涅槃、說流轉、說還滅、說佛、說衆生……這都是名字,「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都是畢竟空寂的,慢慢就是無雜染清淨義了,自然是能覺悟到這裏。當然這是從文字上去這樣思惟可以這樣覺悟,但是真實用名字來刺激你的時候,你還是不能平等,你還不能無所得,那就是因爲有這種執著的名言種子在阿賴耶識裏邊,種子一動了,你還是有執著心。所以要長時期地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的觀,才能夠消滅這個執著的種子。消滅了執著的種子,這時候才能無雜染清淨法界才顯現出來的。我們從文字上去講的時候感覺到很容易,但是做下來又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所以第六地中要遠離粗相現行無明,才證悟「無雜染清淨義」。
「第七地中由種種法無差別義;」
這樣的法界,他是要斷除去細相現行無明才能夠證悟的。這個細相的現行無明指什麼說呢?這個印老法師的解釋,就是有世間法、有出世間的佛法,那麼菩薩對于世間法觀察他是畢竟空寂,對于佛說的這個名言的一切佛法也是觀察畢竟空寂,但是有多少法愛,對于佛法這個聖流的妙正法教他多少有一點法愛的。而現在由這樣的細相無明障礙了種種法無差別的法界,那麼他入第七地的時候就是滅除去這個細相的現行無明,這個種種法愛是細相現行無明。滅除去了這時候就是離一切相了,第七地菩薩是純無相觀;六地以前的菩薩有的時候有相,有的時候無相,不能純無相。第七地菩薩能純無相,就是與真如相應了,當然是有功用的境界,這個時候純無相觀的時候,就證悟了種種法都是無差別的,都是無差別的法界的境界,就證悟這個了。
「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減義,相自在依止義,土自在依出義;」
這個第八地是遠離無相作行無明,才能夠證悟這個不增不減的法性。這個于無相作行無明,這個第七地本來是純無相觀的境界,但是他還要身心動念的去觀這個無相的境界才能與無相相應,要身心動念,那就叫做功用。這樣的功用于無相作行身心動念,這就是無明,障礙第八地菩薩證悟不增不減的法界,所以他要斷除去這個于無相作行的無明,要斷掉他,才能證悟這個不增不減義。「不增不減」,就是這個法界,修學無量無邊的功德,功德的增長還是不增長;滅除去無量無邊的業障,染汙的煩惱,而又沒有煩惱可減,這叫做「不增不減」在法性理上看是不增不減的。就是減除去無相作行無明,才能證悟這個「不增不減」的法性。這個「不增不減」的法性是「相自在依止義」,是「土自在依止義」。這個「相自在」是什麼呢?就是這位菩薩證悟了不增不減的法界之後,他隨心所欲地要變現什麼就能變現什麼。像這個「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那麼就是「相」,現出來種種的身相,其他的一切也就包括在內,這叫做「相自在依止義」。這個「土自在依止義」呢,「土」就是世界,就是他想要變現什麼樣的佛世界,他就能變現,這叫「土自在依止義」,是到第八地菩薩的時候有這種境界。那麼這是第八地菩薩出現了無功用道的時候,有這樣的大的作用。不過這個無相無功用到佛地才圓滿,第八地開始就是了。
「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義;」
這個第九地菩薩他是由于他能夠遠離于饒益事不作行無明,才能證悟「智自在」的法界。于饒益事不作行這句話怎麼講呢?這句話就是饒益衆生的事情不做,不去度化衆生去。你讀這個《華嚴經.十地品》那個第八地的時候就會知道這件事,這個第八地菩薩就是想要入涅槃了。想要入涅槃了,他能夠純無相的境界相應了,他就是有點耽著這個無相寂滅的法性,有點耽著,安住在那裏不動了。那麼十方諸佛就是來勸他,說是你現在不應該入涅槃,你在初發心學習佛法的時候,你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你發了廣度衆生的大願,這件事還沒做嘛,你怎麼能夠入涅槃呢?這樣子,這時候這個第八地菩薩就在深定中,那個第一義谛的叁昧裏邊才發出廣大的作用,就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遍十方世界的普度衆生,才有這種事情。所以叫做于饒益事不作行無明,不度衆生,不度衆生這就是無明,這個無明障礙他「智自在依止」的這個法界。現在入第九地的時候,就是滅除去于饒益事不作行的無明,他就證悟了「智自在依止」。這個「智」就是四無礙辯才: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還有一個智無礙,或者說樂說無礙,那麼四種辯才,那這個菩薩不得了,在十方世界善說法要廣度衆生的,「智自在依止義」。
「第十地中由業自在依止義,陀羅尼門,叁摩地門自在依止義。」
這個第十地菩薩他也還有無明,他是這個于諸法中未得自在無明,在一切法中還不能得自在,還有這種無明。斷除去這個無明之後,才證得這個「業自在依止義,陀羅尼門,叁摩地門自在依止義」,才成就這個功德。那麼這個時候,這個第十地法雲地這個時候是不得了的境界。「由業自在依止義」,這個「業」就是身口意叁業,這個叁業在十方世界大自在地廣度衆生,那個大神通境界。
「陀羅尼門,叁摩地門自在依止義」,這個「陀羅尼門」,「陀羅尼」就是總持。在這個《瑜伽師地論》上說呢,這個「陀羅尼」一共有四…
《《攝大乘論》筆錄 第六章、彼修差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