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六章、彼修差別▪P3

  ..續本文上一頁種陀羅尼:法陀羅尼、義陀羅尼、還有咒陀羅尼、還有忍陀羅尼,忍辱的忍,四個陀羅尼。四個陀羅尼,這裏邊當然是這個陀羅尼有無量無邊的陀羅尼這個菩薩。這個「陀羅尼門」,這個「門」字怎麼講呢?譬如「叁摩地門」這個「門」字怎麼講法?「陀羅尼門」就是文字,文字爲陀羅尼的門。或者說字母,有叁十二個字母,有四十二個字母,他是陀羅尼的門。因爲佛法所說的道理一定要用文字,假借這個文字才表現出來,所以文字是個門,文字就是個門,沒有這個文字這個道理不能講,不能夠表達出來。不過這個門有各式各樣的門,譬如我們這個鼻子聞這個香,我們就是知道是香,是好香,嗅嗅就完了,別的什麼也不知道,但是有的人不是,有的人從香裏面知道很多事情,知道很多事情。

  我有一天,我小孩子讀書的時候,我小時候讀書是天主教的學校,這個神父教這個歌唱音樂,我那天請假了,所以就是不懂那個符號,都不懂。後來我出家以後,離現在多少年前,聽這個明度法師說「音階」,聽到這個名字,這個音聲裏面有階,臺階的階,階段的階。哎呀!喔,音裏面有階,有高有低這些事情。從這裏知道文字上有很多的符號,就是聲音上有很多的符號,譬如說這個鳥叫,鳥叫了一聲,這個聲音裏面也是符號。你要佛圖澄,你看那個神僧傳上佛圖澄,聽到那個聲音之後就知道有什麼什麼事情,你這回出去作戰是勝利了或者失敗了,就知道。這個香也是,色聲香味觸,無量無邊的事情裏邊有無量無邊的符號,但是我們很多都不懂,不知道。所以這個門是無量無邊的門,但是我們知道是門的很少,我們知道的很少。所以由這個門就可以發出來無量無邊的陀羅尼,無量無邊的陀羅尼的。

  我們寫文章的時候,哎呀,費好大的辛苦寫出一篇文章,寫的還不太好。我看那個《濟公傳》,濟公的文章,當然我們可以說那是小說,但是有一個《濟公傳》上印光老法師寫了一篇序,他說這個《濟公傳》是真的。後來我看那個濟公寫的那個文章,寫的那個詞,濟公說是天臺山五百羅漢之一,這阿羅漢的文章也是不得了,如果你相信的話,我也感覺的確是寫得好,文章寫得好。這個大菩薩境界也是不得了,那個文章也是非常好。我們讀經的時候,有的時候有人說這部經是假的,這部經是假的,有的人寫的文章他實在是太不知自量,他就說這是經。有個叫「金剛叁昧論」,還有一個「金剛真論」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因爲那個文章太差了。你若是像清涼國師、像天臺智者大師,若是他們造一部僞經,你看不出來的,你看不出來,因爲他能和真的經一樣,除非你去考究一下,誰翻譯的,什麼時候翻譯的,看看目錄,那就會知道,所以造僞很難。我說出來一件事,這個藏經目錄上看見有僧肇大師的《金剛經注》,僧肇大師就是鸠摩羅什法師的學生,他的金剛經注,我一看,也寫得很好,但是看天臺智者大師的《金剛經》的疏,我一看,哦!智者大師把僧肇大師的注都抄來了,當然前人的注解後人參考當然可以引來,我原來就是這樣想。但是後來有一次看到周叔迦居士他寫一篇文章,他說:不是智者大師抄僧肇的《金剛經注》,是僧肇抄智者大師的《金剛經注》,他這麼說。這是什麼道理呢?那個僧肇大師根本沒有著《金剛經注》,因爲你在這個目錄上面看,古代的那個最初是誰做的目錄,沒有這個書,後來在唐朝是誰做這個目錄才有這部書,那麼可見這部書是委托的,是什麼人做的用僧肇大師的名字而已。那麼這個人就把智者大師的那個《金剛經疏》抄來,每一段抄來多少,那麼集成了一部書,是這麼回事。我感覺我們後代的人少數人注意這件事,去注意這個目錄學,對照一下,考證一下,多數人不注意這個事,我感覺蕅益大師都不注意這個事,不注意這個目錄的考證,所以他的注解上看我就發覺他有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原來的想法,智者大師抄僧肇大師的,原來不是,你看就是有這種事情,有這種事情。所以這個造僞這件事,實在是你很難造僞的,如果若是注意的話,任何人你不能造僞,你不能欺騙人的,還不如就說真實話,這部書是我寫的,我就說我寫的好了,爲什麼要說謊話騙人呢?這都是不對的嘛!這個「陀羅尼門」,我說到這個阿羅漢的文章,我感覺這個清涼國師《華嚴疏鈔》這個文章也非常好,是非常好的,這個我們古德裏面文章好的太多了。所以這個「陀羅尼門」就是文字,這個「門」就是一切的符號,是門。這個到第十地的菩薩他是大自在的境界,有無量無邊的「陀羅尼門」。

  「叁摩地門」,這個「叁摩地」也就是定,翻個等持。這個他也是有門,這個門我昨天說過,是什麼?就是四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他是一切叁摩地的門。從初禅裏面能發出來無量無邊的叁摩地,二禅、叁禅、四禅也能發出無量無邊的叁摩地,所以叫做門。「自在」,就是「陀羅尼門」的自在、「叁摩地門」的自在。「依止義」,就是由他這個法界,業自在的法界裏面,由他所證悟的這個法界裏面有這麼多的大自在的境界,有這麼多的自在。那麼這是這個第十地菩薩他這個叁業的自在,在十方世界廣度衆生弘揚佛法,他有無量無邊的「陀羅尼門」、有無量無邊的「叁摩地門」。

  那麼這是這個十相法界的名字。由斷除去十種無明,證悟了十相的所知法界,

  所以才安立這個十地的,是這樣意思。

  

  「此中有叁頌:遍行,最勝義,及與勝流義,如是無攝義,相續無別義,無雜染淨義,種種無別義,不增不減義,四自在依義。」

  這裏邊有叁個頌,叁個頌。這兩個頌是重頌前面的十相法界。「遍行」法界、「最勝」法界義、「及與勝流」法界是第叁個、「如是無攝義」,那無攝受的法界、「相續無別義」是第五個、「無雜染淨義」是第六個、「種種無別義」是第七、「不增不減義」是第八、「四自在依義」,「四自在依義」這是兩個,一個第九,一個第十;智自在依止是第九。其他的有叁個自在,業自在依止義、陀羅尼門依止義、叁摩地門自在依止義,所以這個「四自在依義」這是第九地和第十地所證悟的法界。

  

  「法界中有十不染汙無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這是最後一個頌,叁個頌前面是兩個,這底下是最後一個。這個「法界中」,前面這個十相法界裏面有十個不染汙的無明。「治此所治障」,這個十地菩薩要對治此所治的障,這個無明的障礙,所以安立成十地,有十地的不同。

  

  「複次,應知如是無明于聲聞等非染汙,于諸菩薩是染汙。」

  這是簡別這個十種無明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不同。「複次,應知如是無明」,就是前面說的十種無明,十種無明裏面第一個異生性無明。異生性無明裏面有我執的無明,分別我執的無明,還有這個法執的無明。這個分別我執是共于聲聞的,是共于聲聞,共于聲聞這個不在內,其他的包括在內,那麼都屬于菩薩十地所斷。「于聲聞等非染汙」,在聲聞人的立場來看,那不是染汙。因爲他們沒有斷這十種無明,他們心是清淨的,對于他們所證悟的涅槃沒有障礙,他們要入涅槃就能入涅槃,所以他們的立場說呢,這種無明是不染汙的,就是無覆無記的。

  「于諸菩薩是染汙」,若對諸菩薩的立場來說呢,他們是想要得無上菩提的,得無上菩提道,這種無明能有障礙,能有障礙的。能有障礙嘛,所以稱之爲染汙,就是這樣意思。那麼若是說是斷這個煩惱障的時候,煩惱障能障礙阿羅漢入涅槃,他若覺悟了我空的真如的時候呢,煩惱障就斷掉了,就清淨了。菩薩不但是斷掉煩惱障,也還要斷這個所知障的無明的,所以這樣子他若不斷的時候不能得無上菩提,不能得無上菩提所以就是染汙了。

  在這裏我發覺到一件事,就是《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菩薩摩诃薩「以無所得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後面「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地方發覺一件事,發覺什麼事呢?菩薩摩诃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那個菩薩那個地方指什麼說?包括阿羅漢在內的,包括阿羅漢。那麼後面「叁世諸佛」這是指佛,因爲「叁世諸佛」可以包括菩薩,可以包括在佛裏邊,也可以這樣子。如果說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入涅槃,這事有點不對勁,菩薩大悲心怎麼能入涅槃呢?有這個問題。所以這裏面說這個聲聞人對于所知障是不染汙,因爲他入涅槃沒有妨礙嘛!諸菩薩他要得無上菩提的,不是得涅槃的,所以他就是染汙了,這十種無明就都是染汙的,他有障礙的作用。

  這個天臺智者大師又說出一件事來,譬如說是聽《阿含經》證悟我空而得阿羅漢的;聽《金剛經》、聽《大般若經》,因爲阿羅漢聽不到《華嚴經》,但是《般若經》能聽到。聽到嘛,我們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也看出來,就是有得阿羅漢的人,有這種人。這兩種阿羅漢有什麼不同?智者大師說:聽《阿含經》證悟阿羅漢所覺悟的我空、聽《般若經》證悟阿羅漢的,得阿羅漢的,他是證悟法也空了,但是我空、法空最後都是一樣的,最後都是一樣。當然有點利鈍,利鈍的不同,但是所覺悟的真如理是平等的,智者大師有這種說法。

  不過這樣的說法和唯識又有不同,唯識上說呢,說是阿羅漢只是證悟我空,沒有證悟法空,要菩薩才證悟法空的;這個教義方面,就是這裏這麼說,那裏那麼說,就是有一點不同。這樣說呢,所以這十種無明的所知障,那麼他是不障礙涅槃的,而障礙你得無上菩提的。如果說障礙法空,這個地方也有問題,若障礙法空,如果說他障礙是法空也有問題。因爲一切種智固然是證悟法空,但是也證悟了一切的緣起法的,這個通達一切緣起法不是阿羅漢的智慧能成就的。阿羅漢是通達了我空,或者通達了法空,但是對于緣起的道理不能完全明白,要佛的一切種智才能明白的,所以到這個所知障這個地方…

《《攝大乘論》筆錄 第六章、彼修差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