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呢,在這個覺悟我空、覺悟法空這些事情上有多少差別,有多少差別的。
第二節、十地名義
「複次,何故初地說名極喜?由此最初得能成辨自他義利勝功能故。」
這是第二節「十地名義」,前面是說明建立十地的原因,這底下說十地得名的原因,爲什麼十地有這個名稱?因爲這個十地菩薩每一地所修行、所成就的功德不同;修行的不同,成就的功德不同,所以立的名稱也不一樣。
「複次,何故初地說名極喜」,先說第一地,什麼原因初極喜地立名字叫做極喜地呢?什麼原因呢?「由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能故」,因爲此菩薩,這位極喜地的菩薩在一切聖位菩薩裏邊,他是最初獲得這種殊勝功德的。什麼功德呢?能成辦自他的義利;能辦自家的義利,也能成辦其他的衆生的義利,就是無漏的功德。「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因爲他成就了根本的無分別智慧,斷了煩惱,他繼續地這樣修行,他就可以得無上菩提,他有這種能力了。他也得了後得智,有大悲心,所以他能成辦衆生的義利,能教化衆生,有這種能力了。在凡位的時候還不行,凡夫的時候還辦不到,辦不到這個。他有這樣殊勝的功能,所以叫做極喜地,就是特別地有強烈的歡喜心。
說是這個阿羅漢他也是成就了這種無漏的無分別的這種智慧了,但是他能成辦自家的義利。譬如在初果,初果和初地可以相比,這個初果的須陀洹的聖人他只成辦自家的義利,他還沒能成辦教化衆生的能力,因爲沒有大悲心,所以他雖然見道了也是歡喜,但是沒有成辦一切衆生義利的歡喜,所以不名爲極喜地,不名爲極喜地的。這個七菩提分,念擇進喜,那個喜有這個意思,就是得了初果的時候心裏歡喜,也有這個味道。那麼這是那個初極喜地,以前是經過了長時期的用功的修行,也是很辛苦,現在成功了,得無生法忍了,當然是歡喜,這也是很合道理的。
「何故二地說名離垢?」
二地叫做離垢地,是什麼原因呢?
「由極遠離犯戒垢故。」
因爲這個初地的菩薩他也是持戒清淨,但是微細的戒還有毀犯的事情,還有這種事情。現在到第二地的時候微細的戒也是清淨了,所以「極遠離犯戒」的染汙,所以就叫做離垢地,就是戒波羅蜜圓滿了。
「何故叁地說名發光?」
這個《攝大乘論》上對這個十地菩薩的名稱是簡略地解釋解釋,《成唯識論》和《瑜伽師地論》就說得多,他解釋這個十地解釋得詳細一點。「何故叁地說名發光」,叫這個名字呢? 「由無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
「由無退轉」,這個「無退轉」就是不失掉,成就了以後就不失掉了,這個事情也不是容易。我們凡夫也有的時候勇猛,也曾成就一點佛法的功德,但是成就有可能會失掉,靠不住的。那麼這個第叁發光地菩薩他成就了等持、等至,他不失掉的,不失掉,「由無退轉等持,等至」。這個「等持」就是叁摩地,翻作中國話就是心一境性,這是翻個等持,叁摩地翻作等持,等持就是心一境性的意思。「等至」,也是定,他是色界定,或者是無色界定。這個無性菩薩說:色界四禅叫做「等持」,無色界四空定叫做「等至」。《俱舍論》上,或者是說四禅、四空都叫做「等至」,也是可以。「等至」呢,就是正受現前名之爲「等至」,正受現前名之爲「等至」。就是不昏沈也不散亂,明靜而住,就達到定的境界了,這叫正受。「所依止故」,這個等持、等至作「所依止」,作所依止。
「大法光明所依止故」,這個發光地,或者說是這個等持、等至的所依止,這個發光地是「大法光明所依止」,也可以這樣說。也可以說「大法光明」是能依止,不退轉的等持、等至是所依止;不退轉的等持、等至都是定,「大法光明」是慧,依定發慧,所以叫做「依止」,這麼樣講也是可以。這個「大法」怎麼講呢?這個「法」就是佛所說的教法,法界等流,那麼這是特別殊勝的,所以叫做「大法」。「光明」就是聞思修的智慧,依止佛的教法學習聞思修的智慧,也就是發出來聞思修的智慧。這個聞思修的智慧還是照了一切的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裏面包括小乘佛法的,照了一切佛法,所以叫做「光明」。而這個時候的發光地是陀羅尼的,有文字陀羅尼的,所以陀羅尼也是「大法光明所依止」,因爲陀羅尼他能夠學習無量無邊的佛法,受持讀誦而不忘失,這是第叁地。
這上面說「由無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故」,這個到第叁地的時候有了這樣的禅定,那麼這件事呢,譬如說是有的人他還不信佛,還不是佛教徒,他已經得了四禅、四空定了,得了四禅、四空定以後又學習佛法,他若發無上菩提心,那麼一下子得初地,一下子就得二地、叁地,初地的時候就是有個等持、等至了。所以這個聖人的功德各式各樣的情形,但是佛這樣安立呢,就是那種情形是特別的,多數的菩薩還是到第叁地才成就,成就等持、等至,無退轉的等持、等至的,要第叁地才成就的。這樣說初歡喜地得無生法忍,那就是應該指未到地定裏面得無生法忍的了,由未到地定得無生法忍你繼續修行,經過到第二地,到第叁地這個時候才能夠得四禅八定。譬如說在未到地定裏面得初果,那麼他沒得四禅八定,可是得初果以後他可以修,他可以修四禅八定的,聖人修禅定還是容易成就的,所以各式各樣的情形的。
但是我們若是從這個經論上,從《華嚴經》上看,從《大般若經》上看,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是大福德人,大智慧人,不是平常人,那是大人的境界。可是若是從十地菩薩上看,第叁地才得不退轉的等持、等至,那麼初地的時候還沒得四禅八定,才得個未到地定,這樣說。這個定這樣說,若慧也應該有不同,福也應該有不同,所以大菩薩不一定都是大福德、大智慧。就是我們一般人也可以發菩提心,我們也可以得無生法忍,但是我們功德不具足我們慢慢栽培,慢慢栽培就行了。如果是我們能夠,你不要貪心太大,就是幾部重要的經論你努力地認真地把他學習好了,其他的就先不學,先不學呢,你就認真地去奢摩他、毗缽舍那修行,就可能得無生法忍,有可能叁年得無生法忍,有可能一年就得無生法忍。因爲我們感覺得無生法忍應該不是太難的事情,得無生法忍以後你再廣學,廣學一切佛法,也是可以,所以就是時間上的安排你可以隨意的調動一下,也是可以的。
「何故四地說名焰慧?由諸菩提分法焚滅一切障故。」
四地叫做焰慧地。這個「焰」就是火,就是光明,就是火焰,這是什麼意思呢?「由諸菩提分法」,就是由于這位菩薩他修行叁十七道品,修行叁十七道品這種智慧就像火似的,所以叫做「焰」。這個火「焚滅一切障故」,能燒毀了一切的煩惱障,就像火燒木頭那樣子,能燒,所以叫做焰慧地。所以這個聖人還有這麼多的無明,要修行去消滅他的。這裏面看出來聖人他感覺到自己有無明,他要修行叁十七道品去燒,把這個障礙消滅他。我們凡夫出了家,做了出家人,感覺到好象很自在,我們沒有煩惱,也不大積極地要修行來燒這個煩惱,不大積極,對這個事不大積極,我好象有這種感覺。
「何故五地名極難勝?由真谛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
這是第六章「彼修差別」,這一章裏面一共是有五科,第一科「建立十地」已經講過了,第二科是「十地名義」,十地的名義,前四個地:一極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已經講過了,現在是第五地極難勝地。
這個「極難勝」,什麼原因第五地名之爲「極難勝」呢?「由真谛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原因就是這樣。這個「真谛智」,這個第五地這位菩薩他觀察苦集滅道這四谛的法門,是用這個「真谛智」去觀察的,用這個「真谛智」去觀察是觀一切法空,離一切名相的,是無分別的境界。「與世間智」,同時這位菩薩他有大悲心,他還是廣度衆生的,引導衆生悟入聖道的,這樣的智慧叫做「世間智」,他是要假借種種的名、種種的相來開示衆生的。這樣呢,這個「世間智」就是有分別的,是緣名相,有分別的;而「真谛智」是離名相、無分別的。這兩種智慧是「更互相違」,彼此是互相違反的,是不一致的。「合此難合令相應故」,而這位菩薩他要求自己這兩種智慧是不容易合作,而叫他合在一起,這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是他能做到了,「令相應故」,令這兩種智慧能夠和合,能夠不相違,所以叫做難勝地。這個不容易勝,不容易成就的事情成就了,戰勝了困難,所以叫做極難勝地。
這個極難勝地在《大乘莊嚴經論》上的解釋不是這樣的,不這樣解釋。他那上面說,這個菩薩有兩種困難:長時期的教化衆生是很不容易的,長時期的教化衆生你能不厭煩,你這個大悲心一直地不厭煩去做這件事是很難的,這是一個難。第二個難呢,就是衆生不接受你的教化,你也長時期地用了很多的精神、時間,也可以說很多的辛苦,結果你徒勞了,衆生不接受你的教化,而你心裏面一點也不煩,一點也沒有煩惱,這也是很難的。而這位菩薩戰勝了這兩種難,所以叫做極難勝地,這是這樣說。
「何故六地說名現前?」
這個第五極難勝地是這樣的,現在來解釋這個第六個地,他的名字叫做現前地,是什麼原因呢?
「由緣起智爲所依上,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
所以叫做現前地。這個「由緣起智」,這個第六地這個菩薩是「由緣起智」,就是觀察十二緣起的智慧爲所依止,就是依止于十二緣起的智慧的修行。就是觀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然後又觀察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這樣觀察。這樣觀察的結果會出現什麼事情呢?「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就能使令這個般若的智慧,就…
《《攝大乘論》筆錄 第六章、彼修差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