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無分別的智慧,這個無分別的智慧就出現了。這個無分別的智慧出現了,裏邊有什麼事情呢?就是觀察緣起的時候,這個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的時候,這樣觀察呢,這是衆生流轉生死的染汙境界,染汙的境界。
這個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這個叫做還滅門。還滅門是屬于轉凡成聖,清淨的緣起的境界。這個清淨的緣起的境界,從無明滅則行滅,有從無明開始這樣觀察,也有的說是由生滅則老死滅,也可以這樣觀察,有滅則生滅,取滅則有滅,愛滅則取滅,這樣子,一直到無明滅則行滅,也可以這樣觀察。我們初學習佛法的人,我們也可以這樣觀察,也可以這樣觀察。這樣觀察呢,你就容易悟入一切法空,容易悟入到這裏頭來。那麼這樣子,一個是流轉的染汙法,一個是還滅的清淨法;還滅的清淨法出現的時候,這個染汙法就息滅了。對染汙而說清淨呢,染汙沒有了,清淨也不可得,所以結果是染汙、清淨都不可得了,就到達這個無分別的境界。所以能令無分別的根本智顯現在前,就成就了,所以叫做現前地,這個現前地的這位菩薩是這樣的。
「何故七地說名遠行?」
現在解釋這個第七地,叫做遠行地,什麼理由叫做遠行地呢?
「至功用行最後邊故。」
這個「功用行」是怎麼講呢?這個「功」就是努力的意思,努力的,你努力地用心去修行去,也就是精進勇猛的意思。精進勇猛就是心在努力,心在努力就是心在起心動念去修種種的法門。「至功用行最後邊故」,從開始修行就是要努力,可是到這個時候呢,這樣用功的情況是最後面,就是過了這個邊以後就不是這樣了,這叫做遠行地。就是修行到這樣遙遠的境界了,到了遙遠的地方了,那麼也是超過了阿羅漢的境界,那麼這就叫做「功用行最後邊故」。
這裏邊有什麼差別呢?就是由初地,初極喜地開始,到第六現前地這些聖人,這些入聖位的菩薩,他們修止觀的時候,有的時候是有相觀,有的時候是無相觀,有時候出定,有時候入定,有這些變化的不同。現在到第七地這個無相觀是一直相續不斷地,沒有出入定的分別了,一直是無相觀的,和前面的六地不同了。這個前面的六地有的時候無相觀現前,有的時候無相觀不現前,現在第七地不是,一直地現前的,因爲他的功用行達到極點了,能夠無相觀長時的現前,所以叫做遠行地。「至功用行最後邊故」,就是過了這個境界以後,就不是功用行了,所以他也是說是中間的一個界線,所以叫做遠行地,這樣子。
「何故八地說名不動?」
現在解釋這個第八地,什麼原因他名之爲不動地呢?
「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
這裏面說到兩件事:一個「一切相不能動故」,一個「有功用行不能動故」,這兩件事。這個「相」,就是心裏面所緣慮的境界都是相,或者世間相、出世間相,都是有相。有相就有分別,我們初開始用功的人是不爲煩惱所動就算是清淨了,他的貪瞋癡不動就算清淨。但是到第八地的時候,「一切相」也不能動,也不能動其心,他心也不動。「功用行」也不能動,再沒有這個起心動念的這種事情了,這時候達到這個境界,所以叫做不動地。那麼前面是有功用行,也是無相,第七地也是無相,但是是有功用,到第八地呢,是無相而是無功用,這就和前面不同,這不同的地方在這裏。這看出來這個用功修行向前進步的次第,一個是煩惱,一個是相,一個是功用。最初的要求,煩惱不要動,有相、有功用可以。那麼到了聖位的時候,這個相有時有,有時沒有,有時候入無相叁昧了就不是有相了。就是從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五地、六地,到六地的時候,雖然有的時候是有相,有的時候是無相,但是無相的時候多,到第七地就是純無相,但是有功用,第八地就是無相亦無功用。這看出來由凡入聖,由初地到第八地這中間的變化是這樣的。現在第八地呢,「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所以叫做不動地。
我們上一次講的時候曾經提過,提過一件事,就是這個第八地菩薩他是不動地,但是多少有一點耽著寂滅相的這個法性理,安住那兒不動了,耽著這裏面怎麼回事呢?就是不去度衆生了,不去度衆生去,所以那也有個不動的意思。可是由諸佛的勸請,這時候他才發心在十方世界現身說法,廣度衆生的,但是他還是不動,他的心沒有動,這個也是不可思議境界。
「何故九地說名善慧?由得最勝無礙智故。」
由于這個第九地這個菩薩他「得」,就是成就了,成就了那個最殊勝、無礙的智慧的關系,在十方世界宣揚佛法廣度衆生,有這樣的妙智慧,所以叫做「善慧」。這裏面主要是說他有四無礙辯:有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還有智慧的無礙。這個法無礙就是佛法,無量無邊的佛法他都通達無礙。這個法是能诠顯道理的名相,叫做法。這個義無礙,就是名相裏面所诠顯的道理,他能通達無礙;就是無量無邊的修多羅他都通達無礙,能诠的法、所诠的義,譬如說《法華經》,也有法也有義,《華嚴經》也有法也有義,《大般若經》也有法也有義,無量無邊的修多羅,無量無邊的佛所說的無量無邊的修多羅都能夠法義無礙,這個也是不可思議,這種大菩薩境界真是不得了!這個詞無礙辯,詞無礙就是語言文字,這個無量無邊的衆生有無量無邊的語言,而這位菩薩都能無礙,能用無量無邊的語言去宣揚佛法,這也是不可思議。我們這個凡夫有語言的問題,有的語言會說,有的語言不會說,聖人也有這個問題,由初地到第八地都還有這個問題,到第九地這件事畢業了,有四無礙辯,有詞無礙,無量無邊不同的語言他都通達,這也是不可思議,通達一切衆生的語言叁昧。有這樣廣大的智慧,所以叫做善慧地,「由得最勝無礙智故」。
「何故十地說名法雲?」
這個第十地,什麼原因叫做「法雲」?
「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圓滿故。」
這底下解釋得名爲法雲地有叁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這是第一個理由。這個「雲」,天空裏面的雲,雲能含水,他含藏著水,這譬喻「總緣一切法智」他能「含藏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所以叫做「法雲」。這個「總緣一切法智」,就是這個第十地菩薩他修行所成就的無分別智,「總緣一切法」都是如,總緣一切法如,一切法彼此間是差別的,但是一切法的性是無差別的,總緣一切法如的智慧就是般若的無分別智。這個無分別智裏邊含藏「一切陀羅尼門」,含藏一切的「叁摩地門」,如雲含水似的,所以叫做法雲,這是第一個理由。我們通常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翻到中國話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的智慧,現在這上面說佛的智慧裏邊有陀羅尼,也有叁摩地。
「陀羅尼」翻作總持。我們平常說話說這個人的記憶力好,記憶力不好,這個記憶力,那在佛法裏面的話來說就是念力,念佛的念。念佛的「念」不用那個囗,就是「今心」,用心念佛,用口念佛也是可以,但是一定要心,所以不必寫那個口。這個念力,就是不可思議的記憶力。現在這個記憶力,又一個名字就叫做總持,總統的總,受持的持。這個第十法雲地這位菩薩他的念力能總持一切佛法,總持無量無邊的修多羅,他不需要看本子,他那裏有無量無邊的修多羅,在無分別智裏面他隨時可以用,隨時都可以用。我們看這個天臺智者大師他講經的時候,說法的時候,他隨時都能引經論,隨時可以引這部經,他說一段道理的時候要引證,隨時引這部經引那部經,引來了,那麼這看出來智者大師他也是有陀羅尼,有陀羅尼他能夠隨時可以引來。現在這是說這個法雲地菩薩他那無分別智裏邊有無量無邊的陀羅尼,還有無量無邊的叁摩地,就是禅定,禅的境界,就是那無分別智裏邊還有這麼多的事情,所以叫做法雲。
「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這是第二個理由,第二個理由是什麼呢?這個虛空是非常廣大的,而這個雲也能無量無邊地普遍一切虛空裏邊,這個雲有這種境界。現在這個裏面是說什麼呢?這個雲就譬喻那個「總緣一切法智」,叫做雲。這個虛空譬喻什麼呢?譬喻「廣大障」,有煩惱障、有所知障,也是無量無邊像虛空似的。現在這裏邊說這位菩薩他所成就的一切法智猶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這裏邊這個「覆」就是傾覆,就是破壞的意思,能破壞廣大無邊的煩惱障、所知障,把這些染汙法都完全破除去了。這樣子嘛所以叫做法雲,這個法雲這樣講,這是第二個理由。
第叁個理由呢?「及于法身能圓滿故」,這個「法身」就是真如理了,這個真如理。這個雲就是一切法智,這個一切法智他能夠證悟廣大的諸法如義,所以叫做法雲,就像這個雲能普遍一切的虛空;就像這位菩薩的法智,這無分別智它能夠普遍地證悟一切法如,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呢,就是他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能莊嚴圓滿的法身,所以叫做法雲地。
有這叁個理由名之爲法雲地。第一個是「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這是成就的功德;第二個「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是破除一切煩惱;第叁個「及于法身能圓滿故」是證悟法性之理,是這樣意思。
第叁節、辨得差別
「得此諸地雲何可見?」
前面這一段是十地的名義,到此解釋完了。這以下是第叁科「辨得差別」,介紹「得此諸地」成就這個十地的方法,我怎麼能知道「得此諸地」的方法、因緣,由什麼因緣我能成就這十種地呢?
「由四種相:」
由四種方法可以成就這十地。這十地是聖人的境界,我怎麼辦法能夠成就呢?這底下說出來。
「一、得勝解,謂得諸地深信解故。」
第一個方法,你要成就這個深刻的,你對于這個十地的佛法你要有深刻…
《《攝大乘論》筆錄 第六章、彼修差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