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彼修差别5
第一节、建立十地
「如是已说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
前面已经说到「彼入因果」,说完了,这个「彼入因果」说到这个六波罗蜜,在《解深密经》上也有说到六波罗蜜也说得很详细的,可以参考的。
这个「彼修差别」,前面说到这个六波罗蜜只分两个阶级:就是一个因中的六波罗蜜,一个果上的波罗蜜。这个因中修六波罗蜜才能够悟入唯识性,悟入唯识性之后,就是得无生法忍之后,又有殊胜的六波罗蜜的修行,这就是到了十地,包括了十地的修六波罗蜜多,但是没有一样一样地详细说出来。现在这里「彼修差别」,就是彼菩萨登欢喜地以后修六波罗蜜多经过十地的差别相,「云何可见?」怎么样才明白呢?
「由菩萨十地。」
这个果上修六波罗蜜多的相貌,就是由菩萨入圣位之后经过十地的差别,就可以知道六波罗蜜的相貌了,就可以知道差别的相貌了。
「何等为十?」
这底下就解释,解释这个十地,这以下一共是分了五科,第一节就是「建立十地」,建立这个十地的。这个十地怎么样安立的呢?说出他的原因来,这底下先说出十地的名字。
「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那么这是十个地,十个地,这个「地」字怎么解释呢?这个无性菩萨释上面说,法无我智的分位名之为地,法无我智的分位。这个观一切法无我的智慧,这个智慧到初极喜地就成就了,一直到佛地才圆满,这样子由浅而深,他就是有了阶级了,从他的浅深的次第上就分别出来十地的不同。那么那个真如理,这个法无我智所通达的真如、所通达的法界,这个法界的理性犹如虚空是没有分位的,不能说有深浅的不同,但是通达真如理的智慧可以有深浅,就是有明暗的不同。譬如说这个光,这个灯光它有度数,不同,灯光所照的虚空就没有度数的不同。从这个智慧方面的深浅来建立十地的差别,那么这是一个说法。但是在这个《瑜伽师地论》上解释呢,「能持菩萨义,名之为地」能持菩萨义,就是能摄持菩萨的功德;能持菩萨义,能摄持菩萨的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个能持者,能摄持者,就受持读诵那个持,那就叫做地。这样说呢,不但是能证悟真如智,能证悟法界的智慧,也包括了真如在里边,也包括了真如在里边的。因为有能证悟真如的智,一定有所证悟真如的理的,这个如如智和如如理相应了,他就能生一切功德,能长一切功德,能持一切功德,所以叫做地,这么讲也有道理。
而在这个《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宗喀巴大师真是大智慧,他讲这个「地」呢,他说是大悲心和无分别智,大悲心和无分别智和合,名之为地;那么就是加上一个大悲心,这话也有道理。那么菩萨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就学习大悲心和无分别智的,一直到初欢喜地的时候,他无相的、无漏的无分别智大悲心成就了。由此无相的、无分别的根本智和大悲心再行菩萨道弘扬佛法,又生出来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菩萨所有的功德都是建立在大悲心和无分别智上面,所以叫做地。地是能生的,能生一切万物,名之为地。可是若加上真如也是对的,真如是一切法的依止处,这么样讲也有道理。譬如说是我们凡夫也有这个真如的法身,但是不庄严,我们都是惑业苦在那染污了这个真如理。若到成佛的时候,佛的这个真如理性有万德庄严,那么这样说呢,这个真如也包括在内名之为地,也是对的。那么这个「地」是个总名字,极喜地、离垢地……这是别的名字。
「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
说这么多的地安立成为十个数,他的原因怎么能知道呢?我想知道知道,这是问。
「为欲对治十种无明所为障故。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
这底下来回答这个十地的安立的一个理由。「为欲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故」,说是这个安立十地这是佛为一切菩萨安立的一个位次,佛为什么这样安立呢?「为欲对治」,为了使令菩萨修行的时候能够消灭十种无明的障碍的关系。这个十种无明就是所对治的障,他能障碍菩萨入于法界证悟真如理的,那么对治了,把他消灭了呢,就是证悟法界了。他是个障碍,消灭了就是没有障碍,那么圆满的时候就得无上菩提了。这个「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故」,所以要安立十地,这是简单地这样说,底下又问。
「所以者何」呢?「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因为在这个有十种相貌的所知法界,就是无分别智所证悟的法界有十种相貌,在这个十相所证悟的法界上面有十种无明所治障住在那里,在那里依止,依止在这个法界上面,有十种无明所治障。那么菩萨经过长期的修行,修行来断除这个十种无明的障碍,就自然地当然就是深入地证悟了「十相所知法界」,因此建立十地,建立这个十地的。
「云何十相所知法界?」
这个十相的所证悟的十相法界是怎么回事情呢?这底下就提出这个问题加以解释。
「谓初地中由遍行义;」
这底下列出来十相法界的名称。这个「初地中」,这个初极喜地他所证悟的法界叫做「遍行」法界,或者是「遍行」真如。这个「遍行」真如上面有异生性的无明障碍,有异生性的无明作障碍,要断除去、要远离了异生性的无明,这个「遍行」法界才显示出来的。这个异生性的无明,这个异生是什么呢?在《华严经.十地品》,在《十地经论》上那个〈十地品〉,翻一个叫做凡夫我相障,凡夫圣人「凡夫」,我相障,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但是在玄奘法师翻译的就是翻一个异生性障。异生相对的就是凡夫,凡夫性的无明,这是什么呢?就是执着有我,这就是无明;执着有法,那么也叫做无明。执着有个实体性的我在这个五蕴身里面,或者说五蕴就是我,或者是离开了五蕴才是我,那么执着五蕴,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都有真实性,那么这叫做法执。执着我有真实的体性,执着每一法有真实的体性,这都叫做凡夫性,这就是凡夫的我相障。而这个凡夫的我执、法执这个无明是分别生起的,分别起。
这个佛菩萨的智慧观察众生的烦恼就是分这么两大类:一个是俱生的,一个是分别起的。这个俱生的这话就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学习的,也不是听别人讲来,也不是书本上看见的,他任运地自然地就有这种烦恼,生起的这种方式就是任运地就生起了,也有所谓说是本能的,就是本能的,用这句话来解释也可以。这个分别起的呢,那就不同,分别起的或者是听人家讲解的,或者自己从书本上学习来的,这个心里面这样想:「喔,这个我是这样子,常恒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这叫做我,他有真实性的这叫我,怎么怎么的」,各式各样的执着。这是由分别心,由自己主动地去观察思惟而有这样的执着的,这样的我,这叫做分别我执、分别法执。现在说这个异生性无明就指这个分别性的无明说的,不是那个俱生的,不是任运而生起的那种无明。
那么这个菩萨修这个四寻伺、四如实智,观察名、义、自性、差别,观察一切法唯识无义,「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那么这个异生性障灭掉了,我也不可得,法也不可得,这时候也就显示出来这个遍行的法性,遍行的法界,遍行的真如。这个遍行真如是什么呢?这个「行」,就是一切有为法名之为「行」,一切的有为法;一切有为法都是剎那剎那变动的,所以叫做「行」。这个「遍」是普遍的意思。说是这个离一切相的这个不生不灭的法界是普遍一切有为法的,遍在一切法,一切法都有这个真如的。就是菩萨修这个四寻伺、四如实智登地的时候,他觉悟了一切有为法都是真如,都是法界,是这样意思。这个「十相所知法界」,这个初地所觉悟、所证悟的就叫做遍行法界,是这样意思。
「第二地中由最胜义;」
这个「由最胜义」,「第二地中由最胜义」,这个「最胜义」的法界是由断除去这个邪行障而显示的。这个十种无明,这个邪行无明,第一个无明是异生性无明,这第二个就是邪行无明。邪行无明这以下的九种无明都是属于俱生的了,前面那个异生性的无明那是分别起的,以下的九种无明都是俱生的,任运而起的,任运而起的这个无明这是圣人的烦恼,我们凡夫虽然也有但是不太明显,因为分别烦恼太强了。那么圣人,证悟初地极喜地的菩萨他还有邪行障,这个邪行障,邪行的无明是什么呢?就是他不自觉地他的身口意三业还有犯戒的事情,还有犯戒的事情,那就叫做邪行,就是染污的。这个粗重的毁犯戒律的事情,当然初地菩萨都清净了,不会毁犯,但是还有微细的犯戒的事情,是任运而起的,那叫做邪行障。而这个邪行障,邪行的无明障碍这个二地的菩萨持戒的清净,障碍他持戒清净,障碍他证悟这个最胜的法界,障碍他。他若继续地修学圣道,他就断除去这个邪行障了,那么就成就了戒波罗蜜,戒波罗蜜多圆满了,圆满了他就通达这个最清净的法界是最殊胜的,在一切法中是最殊胜的,所以叫做「由胜流义」,这个法界。由于他这位菩萨断除去邪行无明,而证悟了最胜义的法界,所以这个名字是叫这样子。
「第三地中由胜流义;」
这个就是「胜流」法界,这个「胜流」法界是由第三地菩萨他断除去迟钝性的无明而证悟的。迟钝性的无明,迟钝,这个迟钝怎么讲呢?这位菩萨他闻思修的这一切法门,修行的法门,有的时候会忘记了。我们凡夫有这个问题,这个记忆力有时候不灵光了,本来很熟的要用的时候忽然间忘记了。现在说是这个第三地菩萨这个圣人,这个初地菩萨、二地菩萨还有这种事情,他所闻思的法门会忘记了,就不能明记所修行的法门,有这个事情。那么他现在由于有迟钝性的无明,就是障碍了他去证悟这个胜流法界,…
《《摄大乘论》笔录 第六章、彼修差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