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别」,所以这里不说了。
「后四地中所修四者:」
现在这以下就解释后边的四地所修的四波罗蜜多,先解释第一个,叫做「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这个「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
这叫做「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是这样意思,就是回向,回向叫做「方便善巧」。「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这是那个就是第七地菩萨修这个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他怎么修呢?谓以前面他所修的六波罗蜜多所集成的善根,所集成的功德。那么所集成的功德,现在要把这个功德「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这样做。他所做的功德,他不自己单独受用,他要用这个功德与诸有情共有的,共有,这就是他的慈悲,大悲心,大悲心的关系。「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回转过来不希求世间上的富乐的果报,人天的果报他不希求,他要回转来去希求无上正等菩提,愿与一切有情共得无上菩提,这正是大智慧境界,这是大智慧境界。这样说,「共诸有情」是大悲心,这个「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是般若的智慧;悲智双运,是名为「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这里面是这样意思,用慈悲心的行动、用智慧的行动,叫做「方便善巧」,这个「方便善巧」这样解释。
「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
后四波罗蜜多,第一个是「方便善巧」解释完了。现在第二「愿波罗蜜多」,这个「愿波罗蜜多」怎么讲呢?「谓发种种微妙大愿」,是说这个菩萨他会发出来,他会建立种种不可思议的大愿力,他会这样子。发这个愿是做什么呢?「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由这个愿的关系,他能够引摄,能够引来,能够招感来,招感来什么呢?「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你将来成就波罗蜜多的种种因缘,由愿波罗蜜多能摄取,能摄取来种种的众缘,由这个众缘能成就种种的波罗蜜多。这个我们看《维摩诘经》的〈佛国品〉有这样的意味,他发种种愿能够去摄化众生,他就能够成就种种波罗蜜多的众缘。印顺老法师的讲记上的意思呢,这个发种种愿也就是成就净土,他将来他由他种种的愿,当然有愿就是有行,不会空发愿而没有实际的行动的,有了实际的行动来圆满所愿的时候,将来就会有成就,成就一个清净的佛世界,你创造一个清净的佛世界。清净的佛世界,就是「当来波罗蜜多」的「殊胜众缘」,与你有缘的一切众生,大家集会到这个清净的世界来,共同的努力继续地修学圣道,得无上菩提,那叫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这个文应该是这么说,这个发的种种微妙大愿能引摄殊胜众缘,由殊胜众缘能成就种种的波罗蜜多,是这样意思。成就了种种波罗蜜多就是得无上菩提了,是这样意思。
佛教的确是这样意思,什么事情都是由自己创造的。这个愿实在就是计划,我预先有一个广大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去创造,是这样意思,发愿实在就是一个计划。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发愿的时候就是我成佛的时候这个国土怎么怎么地,我成佛的时候佛是怎么怎么地,我度化的弟子是怎么怎么地,所居住的国土是如何如何的庄严,就是发这个愿。发这样的愿,然后由六波罗蜜多的实践就成就了这样的清净国土,这样的国土成就了,你发愿的时候你去度化众生的这些和你有关系、有缘的众生都来了,也就都到这个世界来了,这个来了呢,那就正好就是「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是这样意思。
「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
这是解释第三个,这个「力波罗蜜多」。怎么叫做「力波罗蜜多」呢?这个「力」,「谓由思择、修习二力」,谓这位菩萨他由于这个思择、修习两种力量,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这个「思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思惟、简择、观察的意思。这个由于你会思惟这件事,我若是这样子创造呢,我就会有这样的成果;别人创造呢,别人有成果;我若不创造,我就没有成果。这个我若想要成佛,我一定要有这样的功德,那么不创造就是不行,所以这个智慧的思择就使令自己会采取行动。「修习」,就是采取行动叫做「修习」。由这个思择的力量、修习的力量,所以使令前面六种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就是不间断地会现出来行动,一直地我能修行六波罗蜜多。这个方法呢,也很实际。前面说这个十地那是圣人的境界,我们现在凡夫其实也是一样,我们凡夫若修行的时候,凡夫多数是懈怠,与生俱来的懈怠,就是不想要做。不想要做,你也用这个「思择、修习」两个力量来调整自己,去思惟,思惟思惟这个智慧来了,智慧来了这个勇猛心也来了,那么就可以有行动了。如果你不用智慧来调整,不行,这个事情做不来。这上面说到菩萨用「思择、修习二力」,使「令前六波罗蜜多无间现行」,使令自己不退失,能令自己有胜进,能有进步。
「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
思择也是智慧,思择实在是智慧,我们凡夫与生俱来的懈怠,有与生俱来的烦恼,懈怠和烦恼使令自己向后退,向后退。但是凡夫能用智慧思择呢,就能令自己向前进,能令自己向前进,所以这个智慧在佛教徒来说倒是非常重要了。
「四、智波罗蜜多」,第四个名字叫做「智波罗蜜多」,怎么叫做智呢?「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这是由于自己的努力不懈怠修行了前六种波罗蜜多,修行的六波罗蜜多的成果就是使令自己得到智慧了,由智慧来推动六波罗蜜多的现行,现行了以后又增长了自己的智慧,就是这样意思,循环的。「成立」也就是成就,成就了这个不思议的智慧。「受用法乐」,这个印老的讲记上讲的好,就是这个菩萨在十方世界的诸佛法会之中受用法乐;你有这样智慧了,你就有资格听佛说法,你能听得懂了,得大法乐。因闻法而有乐,那是要有智慧的,成就了这个智慧在诸佛的法会中能够「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你由六波罗蜜多所成就的妙智,你有大悲心在十方世界观察众生的根性,可以去修六波罗蜜多来成熟众生的善根,使令有情的善根得成熟,所以叫做「成熟有情故」,这是利益众生,前面「受用法乐」是自己的功德。那么这就叫做「智波罗蜜多」,这个「智波罗蜜多」真是不可思议。
「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
前面是个别的解释这四种波罗蜜多,方便、愿、力、智这四种波罗蜜多,这底下总起来说。这个四种波罗蜜多我们应该知道它是「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这个般若波罗蜜就是无分别智,就是根本智,由这个根本智开出来这四个波罗蜜多,那么那四个波罗蜜多就属于那无分别智以后所成就的那个智慧,就是后得智,后得智分出来这四种波罗蜜多,原来是这样子,这么意思。那么这样说呢,这个说六波罗蜜多的时候呢,般若波罗蜜是无分别智,包括了这四种波罗蜜多在内的。若说十波罗蜜多呢,般若波罗蜜多只是无分别的根本智,那么后四波罗蜜多属于后得智,属于这四个波罗蜜多的,是这样子。
「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
「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这底下还是说这个意思,前面这个十地菩萨里边,这个每一地约增胜说呢,都说一个波罗蜜多一个波罗蜜多;初地是施波罗蜜多增胜,乃至第十地是智波罗蜜多增胜。那么其他的波罗蜜多他们不修行吗?不是,「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这十地里面不是不修行一切波罗蜜多的,也是修行的,但是约增胜来说呢,就是每一地有一个波罗蜜多殊胜,是这样意思。
「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就是前面说的这个十个波罗蜜多,这么多的法门,每一个波罗蜜多都是一个法门,他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的,属于波罗蜜多藏。这个印老的解释呢,这个「波罗蜜多藏」这句话就是一切大乘佛法的总称,总名,总名为「波罗蜜多藏」。但是这个不包括密,不包括密乘,密乘他名之为陀罗尼藏,陀罗尼藏。那么陀罗尼藏是属于密乘,其余的一切大乘佛法叫做「波罗蜜多藏」。总合起来,连小乘佛法总合起来只是一个佛教,佛教里面有大乘、有小乘,大乘里面有波罗蜜多乘、有陀罗尼乘,就是这样分类。所以这里「波罗蜜多藏」是指一切大乘佛法说,不单是指般若波罗蜜多说,不是的。
第五节、修习位时2
第一项、长行
「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
这底下是第五段,修习的位、修习的时,修习的位次和修习的时间。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是「长行」。「复次,凡经几时」,就是总起来说,经过多少时间,修行诸地才能圆满呢?这个十地修行多少时间才能圆满?这个时间也是很重要,也要讲一讲。
「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
先总起来这一句回答。
「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
这第六章「彼修差别」,这一章里面一共有五大段,现在是最后一段,是第五节「修习位时」。「凡经」多少时间修行十地可得圆满?这底下回答,「有五补特伽罗」,就是有五个位次,就是这一个修行人他要经过五个位次。在时间上说呢,要经过「三」个「无数大劫」,那么「诸地可得圆满」。这个「无数大劫」就是阿僧祇劫,阿僧祇中国话就翻个无数。这底下解释这五个补特伽罗三大阿僧祇劫的差别。
「谓胜解行补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五个补特伽罗,第一个就是「胜解行补特伽罗」。这个「胜解行」,这一位菩萨他初发无上菩提心,他还没能够证悟真如的理性,但是他…
《《摄大乘论》笔录 第六章、彼修差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