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六章、彼修差別▪P8

  ..續本文上一頁別」,所以這裏不說了。

  

  「後四地中所修四者:」

  現在這以下就解釋後邊的四地所修的四波羅蜜多,先解釋第一個,叫做「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這個「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故。」

  這叫做「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是這樣意思,就是回向,回向叫做「方便善巧」。「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這是那個就是第七地菩薩修這個方便善巧波羅蜜多,他怎麼修呢?謂以前面他所修的六波羅蜜多所集成的善根,所集成的功德。那麼所集成的功德,現在要把這個功德「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故」,這樣做。他所做的功德,他不自己單獨受用,他要用這個功德與諸有情共有的,共有,這就是他的慈悲,大悲心,大悲心的關系。「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故」,回轉過來不希求世間上的富樂的果報,人天的果報他不希求,他要回轉來去希求無上正等菩提,願與一切有情共得無上菩提,這正是大智慧境界,這是大智慧境界。這樣說,「共諸有情」是大悲心,這個「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故」是般若的智慧;悲智雙運,是名爲「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這裏面是這樣意思,用慈悲心的行動、用智慧的行動,叫做「方便善巧」,這個「方便善巧」這樣解釋。

  

  「二、願波羅蜜多,謂發種種微妙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衆緣故。」

  後四波羅蜜多,第一個是「方便善巧」解釋完了。現在第二「願波羅蜜多」,這個「願波羅蜜多」怎麼講呢?「謂發種種微妙大願」,是說這個菩薩他會發出來,他會建立種種不可思議的大願力,他會這樣子。發這個願是做什麼呢?「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衆緣故」,由這個願的關系,他能夠引攝,能夠引來,能夠招感來,招感來什麼呢?「當來波羅蜜多殊勝衆緣故」,你將來成就波羅蜜多的種種因緣,由願波羅蜜多能攝取,能攝取來種種的衆緣,由這個衆緣能成就種種的波羅蜜多。這個我們看《維摩诘經》的〈佛國品〉有這樣的意味,他發種種願能夠去攝化衆生,他就能夠成就種種波羅蜜多的衆緣。印順老法師的講記上的意思呢,這個發種種願也就是成就淨土,他將來他由他種種的願,當然有願就是有行,不會空發願而沒有實際的行動的,有了實際的行動來圓滿所願的時候,將來就會有成就,成就一個清淨的佛世界,你創造一個清淨的佛世界。清淨的佛世界,就是「當來波羅蜜多」的「殊勝衆緣」,與你有緣的一切衆生,大家集會到這個清淨的世界來,共同的努力繼續地修學聖道,得無上菩提,那叫做「謂發種種微妙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衆緣故」。這個文應該是這麼說,這個發的種種微妙大願能引攝殊勝衆緣,由殊勝衆緣能成就種種的波羅蜜多,是這樣意思。成就了種種波羅蜜多就是得無上菩提了,是這樣意思。

  佛教的確是這樣意思,什麼事情都是由自己創造的。這個願實在就是計劃,我預先有一個廣大的計劃,按照這個計劃去創造,是這樣意思,發願實在就是一個計劃。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發願的時候就是我成佛的時候這個國土怎麼怎麼地,我成佛的時候佛是怎麼怎麼地,我度化的弟子是怎麼怎麼地,所居住的國土是如何如何的莊嚴,就是發這個願。發這樣的願,然後由六波羅蜜多的實踐就成就了這樣的清淨國土,這樣的國土成就了,你發願的時候你去度化衆生的這些和你有關系、有緣的衆生都來了,也就都到這個世界來了,這個來了呢,那就正好就是「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衆緣故」,是這樣意思。

  

  「叁、力波羅蜜多,謂由思擇、修習二力,令前六波羅蜜多無間現行故。」

  這是解釋第叁個,這個「力波羅蜜多」。怎麼叫做「力波羅蜜多」呢?這個「力」,「謂由思擇、修習二力」,謂這位菩薩他由于這個思擇、修習兩種力量,令前六種波羅蜜多「無間現行故」。這個「思擇」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思惟、簡擇、觀察的意思。這個由于你會思惟這件事,我若是這樣子創造呢,我就會有這樣的成果;別人創造呢,別人有成果;我若不創造,我就沒有成果。這個我若想要成佛,我一定要有這樣的功德,那麼不創造就是不行,所以這個智慧的思擇就使令自己會采取行動。「修習」,就是采取行動叫做「修習」。由這個思擇的力量、修習的力量,所以使令前面六種波羅蜜多「無間現行故」,就是不間斷地會現出來行動,一直地我能修行六波羅蜜多。這個方法呢,也很實際。前面說這個十地那是聖人的境界,我們現在凡夫其實也是一樣,我們凡夫若修行的時候,凡夫多數是懈怠,與生俱來的懈怠,就是不想要做。不想要做,你也用這個「思擇、修習」兩個力量來調整自己,去思惟,思惟思惟這個智慧來了,智慧來了這個勇猛心也來了,那麼就可以有行動了。如果你不用智慧來調整,不行,這個事情做不來。這上面說到菩薩用「思擇、修習二力」,使「令前六波羅蜜多無間現行」,使令自己不退失,能令自己有勝進,能有進步。

  

  「四、智波羅蜜多,謂由前六波羅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樂,成熟有情故。」

  思擇也是智慧,思擇實在是智慧,我們凡夫與生俱來的懈怠,有與生俱來的煩惱,懈怠和煩惱使令自己向後退,向後退。但是凡夫能用智慧思擇呢,就能令自己向前進,能令自己向前進,所以這個智慧在佛教徒來說倒是非常重要了。

  「四、智波羅蜜多」,第四個名字叫做「智波羅蜜多」,怎麼叫做智呢?「謂由前六波羅蜜多成立妙智」,這是由于自己的努力不懈怠修行了前六種波羅蜜多,修行的六波羅蜜多的成果就是使令自己得到智慧了,由智慧來推動六波羅蜜多的現行,現行了以後又增長了自己的智慧,就是這樣意思,循環的。「成立」也就是成就,成就了這個不思議的智慧。「受用法樂」,這個印老的講記上講的好,就是這個菩薩在十方世界的諸佛法會之中受用法樂;你有這樣智慧了,你就有資格聽佛說法,你能聽得懂了,得大法樂。因聞法而有樂,那是要有智慧的,成就了這個智慧在諸佛的法會中能夠「受用法樂」。「成熟有情故」,你由六波羅蜜多所成就的妙智,你有大悲心在十方世界觀察衆生的根性,可以去修六波羅蜜多來成熟衆生的善根,使令有情的善根得成熟,所以叫做「成熟有情故」,這是利益衆生,前面「受用法樂」是自己的功德。那麼這就叫做「智波羅蜜多」,這個「智波羅蜜多」真是不可思議。

  

  「又此四種波羅蜜多,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後得智攝。」

  前面是個別的解釋這四種波羅蜜多,方便、願、力、智這四種波羅蜜多,這底下總起來說。這個四種波羅蜜多我們應該知道它是「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後得智攝」,這個般若波羅蜜就是無分別智,就是根本智,由這個根本智開出來這四個波羅蜜多,那麼那四個波羅蜜多就屬于那無分別智以後所成就的那個智慧,就是後得智,後得智分出來這四種波羅蜜多,原來是這樣子,這麼意思。那麼這樣說呢,這個說六波羅蜜多的時候呢,般若波羅蜜是無分別智,包括了這四種波羅蜜多在內的。若說十波羅蜜多呢,般若波羅蜜多只是無分別的根本智,那麼後四波羅蜜多屬于後得智,屬于這四個波羅蜜多的,是這樣子。

  

  「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多。如是法門,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

  「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多」,這底下還是說這個意思,前面這個十地菩薩裏邊,這個每一地約增勝說呢,都說一個波羅蜜多一個波羅蜜多;初地是施波羅蜜多增勝,乃至第十地是智波羅蜜多增勝。那麼其他的波羅蜜多他們不修行嗎?不是,「一切地中,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多」,這十地裏面不是不修行一切波羅蜜多的,也是修行的,但是約增勝來說呢,就是每一地有一個波羅蜜多殊勝,是這樣意思。

  「如是法門,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就是前面說的這個十個波羅蜜多,這麼多的法門,每一個波羅蜜多都是一個法門,他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的,屬于波羅蜜多藏。這個印老的解釋呢,這個「波羅蜜多藏」這句話就是一切大乘佛法的總稱,總名,總名爲「波羅蜜多藏」。但是這個不包括密,不包括密乘,密乘他名之爲陀羅尼藏,陀羅尼藏。那麼陀羅尼藏是屬于密乘,其余的一切大乘佛法叫做「波羅蜜多藏」。總合起來,連小乘佛法總合起來只是一個佛教,佛教裏面有大乘、有小乘,大乘裏面有波羅蜜多乘、有陀羅尼乘,就是這樣分類。所以這裏「波羅蜜多藏」是指一切大乘佛法說,不單是指般若波羅蜜多說,不是的。

  

  第五節、修習位時2

  第一項、長行

  「複次,凡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圓滿?」

  這底下是第五段,修習的位、修習的時,修習的位次和修習的時間。這裏分兩科,第一科是「長行」。「複次,凡經幾時」,就是總起來說,經過多少時間,修行諸地才能圓滿呢?這個十地修行多少時間才能圓滿?這個時間也是很重要,也要講一講。

  

  「有五補特伽羅,經叁無數大劫:」

  先總起來這一句回答。

  

  「複次,凡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圓滿?有五補特伽羅,經叁無數大劫:」

  這第六章「彼修差別」,這一章裏面一共有五大段,現在是最後一段,是第五節「修習位時」。「凡經」多少時間修行十地可得圓滿?這底下回答,「有五補特伽羅」,就是有五個位次,就是這一個修行人他要經過五個位次。在時間上說呢,要經過「叁」個「無數大劫」,那麼「諸地可得圓滿」。這個「無數大劫」就是阿僧祇劫,阿僧祇中國話就翻個無數。這底下解釋這五個補特伽羅叁大阿僧祇劫的差別。

  

  「謂勝解行補特伽羅,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五個補特伽羅,第一個就是「勝解行補特伽羅」。這個「勝解行」,這一位菩薩他初發無上菩提心,他還沒能夠證悟真如的理性,但是他…

《《攝大乘論》筆錄 第六章、彼修差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