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六章、彼修差別▪P9

  ..續本文上一頁對于佛法有深刻的信解,依自己的信解而修行的這位菩薩,就叫做勝解行菩薩。若是已見到聖位的菩薩呢,他是依理而行;沒得聖道的凡位的菩薩是依解而行。現在這是凡位的菩薩,所以叫做勝解行菩薩。「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這位菩薩要經過第一個阿僧祇劫,他的修行圓滿了。這位凡位菩薩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時間真是長啊。這個小乘佛法裏面,由初開始栽培善根到得初果,最多叁生,最多叁生就成就了。這個菩薩要經過這麼長久,一個阿僧祇劫修行才圓滿。

  

  「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

  這個第二個補特伽羅呢,這個名字叫做「清淨增上意樂行」。這位菩薩就是已經得無生法忍了,他是已經見到聖道了,入聖位了,他的內心有根本無分別智相應,所以他的心裏有清淨的殊勝的意樂,有清淨的增上的無上菩提心,這是第二個補特伽羅。這個第二個補特伽羅是通于十地的,初地乃至到第十地,都可以名之爲「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的。

  

  「及有相行無相行補特伽羅,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在十地菩薩裏面,就是在這個「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的位次裏面,這個前六地菩薩叫做「有相行補特伽羅」,第七地名爲「無相行補特伽羅」,是這樣不同。這個「有相行、無相行」怎麼講呢?這個「相」,就是內心所分別的相,所分別的相還是有差別。譬如說我們凡夫心裏面有所分別的時候,就是我執、法執,不管是執著什麼,就是見佛了也好,心裏面也有執著。這個執著不是我執就是法執,不是法執就是我執,這個執著就是染汙。有分別的執著,這也就是「相」;就是我執、法執的一切染汙相,就叫做「有相行」,這個凡夫是這樣子。入了聖位的時候,他正念現前的時候是「無相行」,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的這一切戲論的分別,都是沒有的。但是初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一直到六地,在這個階段之內,他不能長時期的無相,他也有相的間雜,他還要出觀,出定。出定的時候呢,就有「相行」,就有相的間雜,所以叫做「有相行」的菩薩。由初地乃至第六地,都名之爲「有相行」的「補特伽羅」。到第七地「無相行」的「補特伽羅」呢,就是他能夠長時期的無相,長時期的聖道現前。

  這個聖道現前也分兩種:一種是他內心裏面與真如相應,是離一切相的,那是不思議境界。第二種是有相,譬如說後得智現前的時候,他也分別一切法,種種的行相的。這個唯識的經論上說呢,就是佛的後得智也是有分別的,也是有分別,分別這個衆生是什麼根性,怎麼樣來度化他,爲他說什麼佛法與他的根性相應,佛也有這些分別,那麼這都是相,但是這個沒有染汙;雖然有分別而沒有染汙,這也都統屬于無相之內的。現在說「有相行、無相行」,是指這個染汙相,有執著的分別心的相,叫做「相」。那麼前面由初地至六地還是有相行,到第七地的時候沒有了,沒有了的時候是純無相的境界。這個由初地乃至到第七地是「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又經這麼長的時間圓滿了。

  

  「即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從此已上至第十地,經第叁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這個第七地是純無相的,但是還是有功用,心裏面還是有身心動念的事情。到第八地的時候呢,就是無功用了,他心裏面沒有身心動念的事情,也是純無相;就是他那個純的無分別智,純淨的無分別智是純熟了。這可見從這樣的境界上看,初地也有無相,所有的聖人都是有無相的境界的,不然不是聖人。但是到第六地以前還有有相的間雜;這個到第八地的時候就是無功用的無相的境界,但是還沒有圓滿。由八地經過第九地到第十地,這無功用的境界圓滿了。「從此已上至第十地」,這叁個地呢,「經第叁無數大劫修行圓滿」,這叁個無數大劫就是這樣劃分的。五個補特伽羅呢,就是:勝解行補特伽羅、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有相行、無相行補特伽羅、無功用行補特伽羅,這一共是五個。五個,而這個「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是包括了「有相行」、「無相行」、「無功用行」叁個補特伽羅,這叁個補特伽羅都可以名之爲「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的。所以實在這個在時間上的劃分呢,就是四個補特伽羅,是四個補特伽羅的。

  

  第二項、偈頌

  「此中有頌: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

  「此中有頌」,這裏還有一個頌。前面這個長行說完了,這裏面說這個頌。這個頌是說的什麼意思呢?是說從什麼時候開始才入于初阿僧祇劫?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計算劫了?是頌這個意思。那麼這就是在勝解行地的開始,就是計算初無數大劫了。這個頌裏邊的意思有四個條件:一個清淨力、一個增上力、一個是堅固心力、一個升進力,這一共是四個力量。

  這個「清淨力」,這個「清淨」怎麼講呢?「清淨」就指善根說的。就是在勝解行地之前,這個勝解行地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個位次的菩薩。在這個位次的菩薩之前還有個十信位,十信位在其他的經論上說有十千劫,要經過十千劫就是一萬劫,經過一萬劫在佛法裏面的修學才成就了十信位的這個程度。可見對于佛法的信心能夠堅定不退還是不容易,要經過十千劫這麼久。那麼這個「清淨」指善根說,就是在十信位的菩薩栽培的善根達到清淨的程度了。這個清淨怎麼講呢?就是這位菩薩還是有煩惱的,但是他也有不煩惱的正念,就是也有清淨心也有染汙心,但是這個清淨心能戰勝染汙心,這叫做清淨。這個清淨心能降伏煩惱,這個時候叫做清淨。如果有清淨心,煩惱來了的時候清淨心就沒有了,那就是正念勝不過染汙念,那個時候還不及格,還不及格。現在這個時候他是有力量了,能降伏這個染汙心了,所以叫做「清淨力」。

  「增上力」,「增上力」是什麼力量呢?是善知識的力量。善知識有什麼力量呢?幫助你清淨。善知識有這種威力能幫助你清淨,有力量幫助你,所以叫「增上力」。能幫助你加強你的清淨的力量,那叫「增上力」。這個善知識,怎麼會有善知識呢?有願力。你發過願,你栽培善根的時候你發過願,「我希望我能夠遇見善知識,能幫助我修學聖道,容易成就」,你發過這些願,那麼你就能容易遇見善知識。遇見善知識呢,善知識對你有增上力,這叫做「增上力」。是「清淨力」,還有一個「增上力」;「清淨」是自己本身栽培的力量,「增上力」是由善知識的幫助的力量。這可見在勝解行地的這個時候,雖然自己栽培了清淨的善根了,但是還是要有善知識的幫助才行,不然還是靠不住。

  「堅固心」,這個「堅固心」是什麼呢?就是惡知識,有善知識也有惡知識。這個惡知識來破壞你,你說你要出家,他就不許你出家,他就是要破壞你的道心、菩提心,但是不可以,你的菩提心特別堅固,惡知識破壞也破壞不了,所以叫做「堅固心」。這個菩提心非常的堅強,所以能夠不退失,雖然有惡知識的敗壞,但是你這個道心不失掉,還能不退轉,所以叫「堅固心」。

  「升進」,「升進心」,「升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由于自己的「清淨力」,「增上力」和「堅固心」的力量,時時的用功修行,使令自己的善根時時的進步,時時的增長。不但是不退轉,而且還能增長,那麼就叫做「升進」,「升進」的力量。

  由于你成就了這四種力量呢,你就「名」爲「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叁大阿僧祇劫你就開始了。那麼也就是表示你已經入于勝解行位的補特伽羅了,你是勝解行位的菩薩了。這是說明勝解行菩薩初開始的相貌,也就是初無數大劫這個相貌,初無數大劫開始的相貌。

  

  

《《攝大乘論》筆錄 第六章、彼修差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