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是有功德的。或者是世间善法、出世间善法,那么应该有这么一个次第。如果说了一大堆的佛法,没有劝人为善的意思,没有这个意思,那还是有点事情,也还是有一点事情的。
第二就是「财施」。这个「法施」是思想上的事情,来纠正人思想上的错误,使令他得到正知正见,能解脱生死之苦,能得到涅槃的安乐,这是最重要的。第二是「财施」,这是枝末上的事情,就是这个众生重要的错误是思想上的问题,但是生活上的困难也应该照顾,也应该照顾,所以菩萨也做财施,使令你生活上没有困难,那么身安再心安,然后学习佛法。如果只是财施而没有法施呢,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财施只是暂时的,就像吃饭的时候,消化了以后,你早餐吃完了还要吃午餐,今天吃完饭明天还是要吃饭,不然的话不行。那么这个法施,你若能够在佛法上有所修学,得成圣道,那么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了,根本上解决了。所以财施是个临时性的事情。
「三、无畏施」,「无畏施」,就是有什么灾难的事情,有什么意外的灾难,天灾人祸,那么众生心情恐怖,那么菩萨能予以安慰,使令他心得安隐,那么就叫做「无畏施」。《普门品》上面前一段有水难、火难、盗贼难、鬼难,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够得到灵感,能消除这七种灾难,种种的事情。后一段呢,「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那么就是法布施,法布施是最重要的。那么前面这七难也包括这无畏施在里头,所以这个《普门品》我们简单地说,也可以说是就是三种布施:法施、财施、无畏施。
「戒三品者,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这个「戒三品」,这个戒的差别,戒是个总名,这里边有三种不同。第一个就是「律仪戒」,这个「律仪戒」,这个「律仪」,就是没有过失叫做「律仪」。我们表现出来的行为、发出来的语言都要清净,不要有过失,那么这一方面就叫做「律仪戒」。你能防护清净,能远离一切过失,那么就叫做「律仪戒」,就是诸恶莫作了。五戒也好,八戒也好,乃至菩萨的比丘、比丘尼戒、沙弥、沙弥尼戒,都叫做「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这个只是没有罪过固然是很好了,但是还是不足的,还应该「摄善法戒」。摄者积集也,积集一切善法,做种种利益人的功德,这上面有止善、有作善。「律仪戒」就是止善,止一切恶就是善;这个「摄善法戒」就是作善,做种种利益人的事情。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给人方便,善法多得很,随时都有善法。那么或者是六波罗蜜也就是善法,做种种利益人的事情,「摄善法戒」。这个就是在比丘戒里面也是有,但是在菩萨戒里面是最明显了,譬如说我们受这个八关斋戒,八关斋戒那么也就是止一切……表面上是止一切恶,但是他告诉你受八关斋戒的人这一天最好是在寺院里面住,寺院里面住就和出家的人一样,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乃至念死,修止观,修学止,修止修观,这样栽培无漏的善根。这样说呢,一方面受戒止一切恶,同时也栽培了善根,就是生善。有的受了八关斋戒只是止恶,而没有去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去栽培善根,那就是不具足,有一点不具足的。
「三、饶益有情戒」,这个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是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饶益有情戒」,就是利益一切众生了,或者用六波罗蜜去利益一切众生,或者做种种善事利益一切众生,那么这样子就是圆满了。这是戒的三品,三种。
「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
这是忍的三品。这个忍的三品是什么呢?一是「耐怨害忍」,「耐」就是忍耐,「怨害」就是这个怨家来伤害你,你能忍得住。就是一切有情,这个有情方面,你菩萨度化众生,而众生还要伤害你,你要忍得住,你不要动怒,能够这样子,这是一个忍。
「二、安受苦忍」,「安受苦忍」呢,就是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修种种善法的时候,自己本身也会有疲苦,有疲劳的辛苦,也有这种事情。这个「安受苦忍」,我们这个肉身的菩萨,凡夫这个有漏业招感的这个果报当然有苦的,有疲苦,或者是老,或者是病,或者做种种事情会有辛苦、疲劳。就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第八地以上是法身菩萨,初地到七地还是肉身菩萨,这个肉身菩萨这个身体也还是有老病,也还是做事有疲劳,当然和凡夫菩萨不同。那么或者饥寒,饥渴、寒热各式各样的事情,那么你要能受得了,这法身菩萨没有这回事,法身菩萨没有这回事,没有说辛苦了,没有这回事情,但是他也从这个地方经过的。
「三、谛察法忍」,「谛察法忍」是前两种忍的依止处。你为什么能「耐怨害忍」?为什么能「安受苦忍」呢?就因为「谛察法」的关系,就是深刻地、审思地、认真地观察诸法实相,这样你安住不动,安住在第一义谛上不动,叫做「谛察法忍」。可是耐怨害的时候,这个怨家来伤害你的时候,你能谛察法的时候,你就能忍得住,你才能忍得住的。安受苦忍也是,你若是审谛地观察诸法实相,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毕竟空寂的,心能安住在毕竟空寂上,你就安受苦,苦来的时候你心里面没有事。譬如说你打般舟七,或者打三年的禅七,一直地这样修行也是疲苦,如果你心住在第一义谛上就没有事,这个心情就会好一点,心情会好一点的。譬如说是这个坐在那里腿疼,腿疼你若能观察照见五蕴皆空,心住在无住的境界上面,心无所住的时候,这个身体的痛,这个腿的痛就轻,就会轻一点,所以这个「谛察法忍」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的依止处。从这一方面来看呢,菩萨长时期地在生死里流转度化众生能受苦,应该是断烦恼的菩萨,应该是断烦恼的菩萨,而不是说一点烦恼没有断而能有这么大的忍力。这个《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是说过这件事的,说过这件事,一定是要断烦恼。那若从这个地方看呢,所以凡夫发菩提心也是对的,但是你先努力修行,应该是对的。
「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
这个「被甲精进」,这个「甲」是什么呢?就是古代的时候这个军队同敌人做战的时候,这个身体被上盔甲,古时代的那种,那么是保护身体的安全的,叫被甲。这是一个譬喻,譬喻什么呢?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也要被上甲,什么甲呢?就是愿,坚定的意愿,大愿,大誓庄严,用这个伟大的愿力来庄严你的菩提心。就是我愿意修这个难行的苦行去度化众生,我不怕难,要有这样的愿,那就叫做「被甲精进」,有坚定的意愿。我发了这个愿,我一定是要这样做,我不怕难的,所以叫「被甲精进」,就是愿。
「二、加行精进」,「加行」是什么呢?就是采取行动了。你发了愿要行六波罗蜜广度众生,这时候就开始行动了,叫「加行」。这个「加」,就是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地,叫做「加」,就是努力的意思。努力地而不懈怠去修这个六波罗蜜广度众生,叫「加行」,不懈怠,「加行精进」。
「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这三句,最后这个精进有三句。第一个是「无怯弱」精进,「无怯弱」什么意思呢?你去修这个六波罗蜜去度化众生的时候,本身有问题了,自己本身有问题,或者是来了病痛了,或者疲劳了,或者是怎么样,「无怯弱」,你心里面还是不退怯的,不恐怖,我一定要做成功这件事,那么叫做「无怯弱」。
「无退转」呢?你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遭遇到很大的困难,众生怎么样的伤害你、逼恼你,就前面那个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这有点相似。那这样子的时候,而这个菩萨不退转,他的这个强大的意愿要去广度众生,还是不退下来的,他的行动还是继续向前进,继续做修六波罗蜜,不退转。
「无喜足精进」,如果你能常时期地「被甲精进」、「加行精进」「无怯弱」精进、「无退转」精进,那你一定会有成就的,成就还没有圆满,没有圆满你不会得少为足,「无喜足」,不要因为小小的成就就满意了,就停下来了,那就叫做「喜足精进」,现在「无喜足」,我不知足,我一定要得无上菩提,没得无上菩提我不会停下来的,这叫「无喜足精进」。
这个佛法,你看佛菩萨开导众生的修行的法门,说得非常圆满,「被甲精进」是愿,这个「加行精进」是行,这个「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就是你遭遇到各式各样的情况的时候,你心里面不退转,继续地修行六波罗蜜,一直到无上菩提,这个精进波罗蜜是这样的。
「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
这个「静虑」也有三种差别,三类,三种品类。第一个是「安住静虑」,「安住静虑」就是学习这个奢摩他成功了,成功了达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成功了。这个其他的《大毗婆沙论》,《俱舍论》也名之为叫做现法乐住,就是现在的色受想行识有一个安乐住,一入了这个禅定,入了这个静虑里面非常地快乐,有轻安乐,入了第四禅就是去掉了轻安乐了,那么安住在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里面,这个静虑。
我们说这个六波罗蜜里边的这个禅波罗蜜,就是指色界四禅说的,就是指色界四禅说的。色界四禅,这个禅是通于世间的,但是在《大般若经》里面有提到,这一切的佛菩萨这些无漏的殊胜的功德都是在禅定里面成就的,都是在禅定里面成就,而不是在散乱心里面成就的,所以这个禅波罗蜜,这个禅是波罗蜜了,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多努力地学习禅,常常静坐,学习禅,学习禅当然要有耐心烦,就是这个安受苦忍,你要忍耐一点,你长时期静他慢慢慢慢他就会有成就。因为我们久远以来这个心里面就是乱,你现在反其道而行,不要乱,当然是难的,当然是不容易,但是你慢慢地耐心地调,他还是可以的,他还是能调转,因为他本身都是不固定的,不是…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