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固定地非一定乱不可的。你若慢慢地调,他也就可以不乱,你能有五分钟的不乱,你就会有十分钟,你有十分钟的不乱,你就可能会有二十分钟,有二十分钟的不乱,就可能有六十分钟,所以你就要有耐心调。耐心调当然就是出家是最好,出家因为没有尘劳的事情来干扰你,心清净。心清净的时候,你就容易不乱,所以这叫安住静虑。得到欲界定的时候就不错了,你这个你爱乐修禅的这种爱乐的兴趣就高起来了,兴趣浓厚了,你继续努力就能得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就很容易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得到禅定的人叫做上人,叫做上下的上,上人,我们称某某上什么下什么,这都是假名字,你若得到禅定了,那是真实的名之为上人。不过在那个《大智度论》上面,得无生法忍的人名之为上人,就是不是凡夫了,所以称之为上人。我们若是得了禅定的时候,这在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说,这是上人法,得禅定是上人法;你没得禅定自称得上人法,这是大妄语,是这个意思。得了禅定称为上人法,就是超过了人的境界了,在人之上,超过了人的境界了。我们不懂事的人,「哎呀,这是圣人」,其实得了禅定没有般若波罗蜜还是个凡夫,不是圣人。那么得到安住静虑的时候已经很不错了,也就很好了,也就没有白出家,没有白出家一回。
「二、引发静虑」,「引发静虑」是得到安住静虑之后,你还要继续修行,继续地修行。在这个优波掬多尊者的传上面看,跟他学习禅的一个比丘得到四禅了,有神通了。神通呢,你还不是圣人,应该继续修四念住,很快地三果阿那含的,得阿那含当然也就可以得阿罗汉,但是他不,他着急了,一定是要回到家乡去,乘着神通回到家乡去。到了国王那,唉呀!这个比丘是谁,这么了不得在天空里飞?供养他。他的目的就是回到家乡去显示显示,目的是这地方是要得一个名,要去得到人家的赞叹,就是为这件事去。结果这一念的散乱心,这一念的放逸心使令他的禅失掉了,可惜不可惜?得禅定那么不容易,但是失掉禅定很容易,很容易就失掉了。看《优波掬多传》上看这个比丘后来做了乞丐了,眼睛也盲了,做了乞丐了。后来优波掬多尊者当然是知道这件事,就是带着很多的比丘就来看他,对大众宣布:「我们到什么地方去看某某比丘好不好?」大家知道:「唉呀,这人得了四禅,得了神通,好啊!好,大家去看」。然后到了一个地方看一个盲人做乞丐,这个优波掬多尊者就招呼他的名字叫,「唉呀!师父来了!」大家一看,得了神通的比丘现在怎么做了乞丐了呢?所以这件事就是……你得了神通,得了禅定,得了神通,你还要忍得住,先不必去显示嘛!你继续修行得到圣道才好嘛!这又是个问题。「引发静虑」,得到四禅以后,你还要继续修学神通,这个神通,有的人得了四禅同时就发出神通来,但是这种人是上根人,多数还是不能的,要进一步地修神通才能得神通。那么得了神通的时候,这时候的四静虑叫做「引发静虑」,从静虑里面引发出来神通,又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也可能有漏尽通,引出来神通,这叫做「引发静虑」。
「三、成所作事静虑」,第三个「成所作事静虑」,「成所作事静虑」,就是你有了禅定,又有了神通了,这时候你应该行菩萨道广度众生去,能够成办所作的利益众生的事业,但是都是在静虑里面做这些事情的,叫做「成所作事静虑」。这个年纪越轻越好,年纪越轻,就是在社会上的人世间的杂染比较少,比较少你修禅定你越容易成就。说我再等一等,再等几年,我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再静坐,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有可能不发心了,不发心静坐了,所以我主张早一点修行,你早一点发心修行好。
静虑有三品:一是安住静虑,二是引发静虑,三是成所作事静虑,静虑还有这么三种的不同。这个「安住静虑」、「引发静虑」是你自己成就的功德,「成所作事静虑」是你利益众生的功德,你有这种能力了,能够利益众生了。这样讲利益众生还是要有神通好,没有神通人家对你看你很平常,你和我一样,所以很难感动人,所以一定要好好努力修行。
「慧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
「慧三品」,哪三品呢?「一、无分别加行慧」,这个「加行慧」呢,就是前面说那个四寻伺、四如实智的智慧,叫做「加行慧」。加行是怎么的呢?为了成就无生法忍要加功用行,就是要增加你的功课,还要努力地修行,所以叫「加行慧」。这个时候观这个名、义、自性、差别都是不可得的,「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就是这样思惟,观察不可得,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样意思了。你能这样子修行的那个智慧,就叫做「加行慧」。这个「无分别加行慧」可以做两个解释:一个是未成就无分别智而学习加行,这叫做「无分别加行慧」,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你在加行在努力修行的时候,观察名、义、自性不可得,就是无分别,所取的名、义、自性、差别不可得;那么观一切法唯识无义,就是没有义的分别,这是第一个无分别。第二个呢,「彼无故此无」,就是没有能分别,那么「是即入三性」,就成就了无分别慧了,那么这是「无分别加行慧」。事实上,他本身他内心还是有观察思惟的,还是有分别,但是他这样用功修行能得到无分别智,他也能灭除去有执着的分别,所以叫做「无分别加行慧」。
「二、无分别慧」,这就是由前面「无分别加行慧」那个世第一一剎那向前进一步,就见道了,见道以后的根本智就叫做「无分别慧」,也没有能分别,也没有所分别;所见的真如理也是无分别,能成就的无分别智也是无分别,平等平等地诸法实相,那叫做「无分别慧」。
「三、无分别后得慧」,这个「无分别慧」初欢喜地的时候有,那么一直到得无上菩提才圆满的,「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无分别后得慧」就是成就了「无分别慧」以后所得的智慧,所以叫做「无分别后得慧」,这个「后得慧」是有分别,他能观察一切缘起法,也能去思惟第一义谛,又能为一切众生宣说正法,所以他是有分别。但是他是由无分别智以后所成就的「后得慧」,他也没有执着的,是大解脱境界。这个「无分别后得慧」也是从见道以后所成就的,也就是无分别智成就以后所成就的,也是到无上菩提才能圆满的。这是慧的三品,有这三品的差别。
庚、相摄
「如是相摄云何可见?」
前面是说这六波罗蜜的差别,每一种都有三品;这是第六,「十门分别」的第六门,叫做「差别」。以下是「十门分别」的第七,叫做「相摄」。「如是相摄云何可见」,就是如是六波罗蜜多的善法他能与其余的一切善法互相收摄的,能摄属的,能摄属一切善法,能摄属一切善法在六波罗蜜里边,六波罗蜜能总摄一切善法。这样的事情「云何可见」,我怎么样才能明白呢?这是问,底下回答。
「由此能摄一切善法,」
由此六波罗蜜多他能够摄属一切善法的关系,所以叫做相摄。这是标出来这句话,底下解释。
「是其相故,是随顺故,是等流故。」
这是举出来三个理由,他能够摄属一切善法,说出三个理由。三个理由,印顺老法师在这里也有他自己的见地,这是他是根据《大般若经》的意思来解释。
「是其相故」,这个世亲菩萨解释这句话:「是般若相」,一切善法都是以般若为体相的,那么这个话的确是《大般若经》上的意思。譬如说六波罗蜜,前五波罗蜜怎么能够成为波罗蜜呢?就是容摄在般若里边,般若观一切法空,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容摄在一切法空里边了,容摄在这里边,所以名之为到彼岸。如果没有第六般若波罗蜜的这种智慧,前面的五波罗蜜是不能到彼岸的。这个《般若经》上举个譬喻,说是很多的盲人,一定要有一个有目的人领导这个盲人才能到所到处;如果没有这个有目的人,盲人是不知道到那地方去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譬喻这个有目的人,有眼睛的人,其余的善法都是没有目,都是盲人,所以这个由有目的般若波罗蜜导一切善法到无上菩提那里去,到诸法实相那里去,所以叫做到彼岸。这样说呢,一切法是到彼岸,一切善法能到彼岸,「是其相」,是般若相,是般若的相貌,就是般若是一切善法的体相。
「是随顺故」,「是随顺故」就是一切善法随顺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个导者,是个领导者,般若波罗蜜领导一切善法到无上菩提那里去,一切善法随顺般若波罗蜜,所以叫做「顺」,「是随顺故」。
「是等流故」,到无上菩提那里去,会有十种智力、有种种神通、有大慈大悲,「是等流故」,就是般若波罗蜜的等流,是般若波罗蜜同类的一切的大功德善法,是他同类的,相续下去的作用,发生的作用,所以叫做「等流」。这是这个印顺老法师根据世亲菩萨那句话,「是般若相」这句话去配合《大般若经》上的要义这么解释,所以他能摄一切善法。这样子解这个摄呢,摄者引也,或者这个摄就是摄政王这个摄的意见,就是能统摄的意思。
这个无性菩萨的解释呢,不这样解释,无性菩萨解释另外有个意思,他说这个「是其相故」,譬如说这个六波罗蜜,这个无贪,没有贪没有瞋等,这是六波罗蜜的相貌,是他的体相,你不贪你才能布施波罗蜜,你无贪、无瞋你才能持戒,就是这六波罗蜜「是其相故」。那么「是随顺故」呢,譬如说这个人有信心,我做善就能得善报,我有惭愧心所以我就能修习善法,那么由这样的关系呢,他就能发动六波罗蜜,能发动波罗蜜,就是能随顺,就是随顺的意思。这个「是等流故」,你得无上菩提,当然就是又有种种功德成就,有六种神通,有十力、四无…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