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P12

  ..續本文上一頁固定地非一定亂不可的。你若慢慢地調,他也就可以不亂,你能有五分鍾的不亂,你就會有十分鍾,你有十分鍾的不亂,你就可能會有二十分鍾,有二十分鍾的不亂,就可能有六十分鍾,所以你就要有耐心調。耐心調當然就是出家是最好,出家因爲沒有塵勞的事情來幹擾你,心清淨。心清淨的時候,你就容易不亂,所以這叫安住靜慮。得到欲界定的時候就不錯了,你這個你愛樂修禅的這種愛樂的興趣就高起來了,興趣濃厚了,你繼續努力就能得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就很容易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了。得到禅定的人叫做上人,叫做上下的上,上人,我們稱某某上什麼下什麼,這都是假名字,你若得到禅定了,那是真實的名之爲上人。不過在那個《大智度論》上面,得無生法忍的人名之爲上人,就是不是凡夫了,所以稱之爲上人。我們若是得了禅定的時候,這在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說,這是上人法,得禅定是上人法;你沒得禅定自稱得上人法,這是大妄語,是這個意思。得了禅定稱爲上人法,就是超過了人的境界了,在人之上,超過了人的境界了。我們不懂事的人,「哎呀,這是聖人」,其實得了禅定沒有般若波羅蜜還是個凡夫,不是聖人。那麼得到安住靜慮的時候已經很不錯了,也就很好了,也就沒有白出家,沒有白出家一回。

  「二、引發靜慮」,「引發靜慮」是得到安住靜慮之後,你還要繼續修行,繼續地修行。在這個優波掬多尊者的傳上面看,跟他學習禅的一個比丘得到四禅了,有神通了。神通呢,你還不是聖人,應該繼續修四念住,很快地叁果阿那含的,得阿那含當然也就可以得阿羅漢,但是他不,他著急了,一定是要回到家鄉去,乘著神通回到家鄉去。到了國王那,唉呀!這個比丘是誰,這麼了不得在天空裏飛?供養他。他的目的就是回到家鄉去顯示顯示,目的是這地方是要得一個名,要去得到人家的贊歎,就是爲這件事去。結果這一念的散亂心,這一念的放逸心使令他的禅失掉了,可惜不可惜?得禅定那麼不容易,但是失掉禅定很容易,很容易就失掉了。看《優波掬多傳》上看這個比丘後來做了乞丐了,眼睛也盲了,做了乞丐了。後來優波掬多尊者當然是知道這件事,就是帶著很多的比丘就來看他,對大衆宣布:「我們到什麼地方去看某某比丘好不好?」大家知道:「唉呀,這人得了四禅,得了神通,好啊!好,大家去看」。然後到了一個地方看一個盲人做乞丐,這個優波掬多尊者就招呼他的名字叫,「唉呀!師父來了!」大家一看,得了神通的比丘現在怎麼做了乞丐了呢?所以這件事就是……你得了神通,得了禅定,得了神通,你還要忍得住,先不必去顯示嘛!你繼續修行得到聖道才好嘛!這又是個問題。「引發靜慮」,得到四禅以後,你還要繼續修學神通,這個神通,有的人得了四禅同時就發出神通來,但是這種人是上根人,多數還是不能的,要進一步地修神通才能得神通。那麼得了神通的時候,這時候的四靜慮叫做「引發靜慮」,從靜慮裏面引發出來神通,又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也可能有漏盡通,引出來神通,這叫做「引發靜慮」。

  「叁、成所作事靜慮」,第叁個「成所作事靜慮」,「成所作事靜慮」,就是你有了禅定,又有了神通了,這時候你應該行菩薩道廣度衆生去,能夠成辦所作的利益衆生的事業,但是都是在靜慮裏面做這些事情的,叫做「成所作事靜慮」。這個年紀越輕越好,年紀越輕,就是在社會上的人世間的雜染比較少,比較少你修禅定你越容易成就。說我再等一等,再等幾年,我拿到博士學位的時候再靜坐,拿到博士學位的時候有可能不發心了,不發心靜坐了,所以我主張早一點修行,你早一點發心修行好。

  靜慮有叁品:一是安住靜慮,二是引發靜慮,叁是成所作事靜慮,靜慮還有這麼叁種的不同。這個「安住靜慮」、「引發靜慮」是你自己成就的功德,「成所作事靜慮」是你利益衆生的功德,你有這種能力了,能夠利益衆生了。這樣講利益衆生還是要有神通好,沒有神通人家對你看你很平常,你和我一樣,所以很難感動人,所以一定要好好努力修行。

  

  「慧叁品者,一、無分別加行慧,二、無分別慧,叁、無分別後得慧。」

  「慧叁品」,哪叁品呢?「一、無分別加行慧」,這個「加行慧」呢,就是前面說那個四尋伺、四如實智的智慧,叫做「加行慧」。加行是怎麼的呢?爲了成就無生法忍要加功用行,就是要增加你的功課,還要努力地修行,所以叫「加行慧」。這個時候觀這個名、義、自性、差別都是不可得的,「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就是這樣思惟,觀察不可得,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樣意思了。你能這樣子修行的那個智慧,就叫做「加行慧」。這個「無分別加行慧」可以做兩個解釋:一個是未成就無分別智而學習加行,這叫做「無分別加行慧」,這是一個解釋。第二個解釋,你在加行在努力修行的時候,觀察名、義、自性不可得,就是無分別,所取的名、義、自性、差別不可得;那麼觀一切法唯識無義,就是沒有義的分別,這是第一個無分別。第二個呢,「彼無故此無」,就是沒有能分別,那麼「是即入叁性」,就成就了無分別慧了,那麼這是「無分別加行慧」。事實上,他本身他內心還是有觀察思惟的,還是有分別,但是他這樣用功修行能得到無分別智,他也能滅除去有執著的分別,所以叫做「無分別加行慧」。

  「二、無分別慧」,這就是由前面「無分別加行慧」那個世第一一剎那向前進一步,就見道了,見道以後的根本智就叫做「無分別慧」,也沒有能分別,也沒有所分別;所見的真如理也是無分別,能成就的無分別智也是無分別,平等平等地諸法實相,那叫做「無分別慧」。

  「叁、無分別後得慧」,這個「無分別慧」初歡喜地的時候有,那麼一直到得無上菩提才圓滿的,「無分別慧」。「叁、無分別後得慧」,「無分別後得慧」就是成就了「無分別慧」以後所得的智慧,所以叫做「無分別後得慧」,這個「後得慧」是有分別,他能觀察一切緣起法,也能去思惟第一義谛,又能爲一切衆生宣說正法,所以他是有分別。但是他是由無分別智以後所成就的「後得慧」,他也沒有執著的,是大解脫境界。這個「無分別後得慧」也是從見道以後所成就的,也就是無分別智成就以後所成就的,也是到無上菩提才能圓滿的。這是慧的叁品,有這叁品的差別。

  

  庚、相攝

  「如是相攝雲何可見?」

  前面是說這六波羅蜜的差別,每一種都有叁品;這是第六,「十門分別」的第六門,叫做「差別」。以下是「十門分別」的第七,叫做「相攝」。「如是相攝雲何可見」,就是如是六波羅蜜多的善法他能與其余的一切善法互相收攝的,能攝屬的,能攝屬一切善法,能攝屬一切善法在六波羅蜜裏邊,六波羅蜜能總攝一切善法。這樣的事情「雲何可見」,我怎麼樣才能明白呢?這是問,底下回答。

  

  「由此能攝一切善法,」

  由此六波羅蜜多他能夠攝屬一切善法的關系,所以叫做相攝。這是標出來這句話,底下解釋。

  

  「是其相故,是隨順故,是等流故。」

  這是舉出來叁個理由,他能夠攝屬一切善法,說出叁個理由。叁個理由,印順老法師在這裏也有他自己的見地,這是他是根據《大般若經》的意思來解釋。

  「是其相故」,這個世親菩薩解釋這句話:「是般若相」,一切善法都是以般若爲體相的,那麼這個話的確是《大般若經》上的意思。譬如說六波羅蜜,前五波羅蜜怎麼能夠成爲波羅蜜呢?就是容攝在般若裏邊,般若觀一切法空,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都容攝在一切法空裏邊了,容攝在這裏邊,所以名之爲到彼岸。如果沒有第六般若波羅蜜的這種智慧,前面的五波羅蜜是不能到彼岸的。這個《般若經》上舉個譬喻,說是很多的盲人,一定要有一個有目的人領導這個盲人才能到所到處;如果沒有這個有目的人,盲人是不知道到那地方去的。般若波羅蜜就是譬喻這個有目的人,有眼睛的人,其余的善法都是沒有目,都是盲人,所以這個由有目的般若波羅蜜導一切善法到無上菩提那裏去,到諸法實相那裏去,所以叫做到彼岸。這樣說呢,一切法是到彼岸,一切善法能到彼岸,「是其相」,是般若相,是般若的相貌,就是般若是一切善法的體相。

  「是隨順故」,「是隨順故」就是一切善法隨順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個導者,是個領導者,般若波羅蜜領導一切善法到無上菩提那裏去,一切善法隨順般若波羅蜜,所以叫做「順」,「是隨順故」。

  「是等流故」,到無上菩提那裏去,會有十種智力、有種種神通、有大慈大悲,「是等流故」,就是般若波羅蜜的等流,是般若波羅蜜同類的一切的大功德善法,是他同類的,相續下去的作用,發生的作用,所以叫做「等流」。這是這個印順老法師根據世親菩薩那句話,「是般若相」這句話去配合《大般若經》上的要義這麼解釋,所以他能攝一切善法。這樣子解這個攝呢,攝者引也,或者這個攝就是攝政王這個攝的意見,就是能統攝的意思。

  這個無性菩薩的解釋呢,不這樣解釋,無性菩薩解釋另外有個意思,他說這個「是其相故」,譬如說這個六波羅蜜,這個無貪,沒有貪沒有瞋等,這是六波羅蜜的相貌,是他的體相,你不貪你才能布施波羅蜜,你無貪、無瞋你才能持戒,就是這六波羅蜜「是其相故」。那麼「是隨順故」呢,譬如說這個人有信心,我做善就能得善報,我有慚愧心所以我就能修習善法,那麼由這樣的關系呢,他就能發動六波羅蜜,能發動波羅蜜,就是能隨順,就是隨順的意思。這個「是等流故」,你得無上菩提,當然就是又有種種功德成就,有六種神通,有十力、四無…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