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畏、十八不共,那麼這「是等流故」,那麼「等流」就是果說的。六波羅蜜圓滿了的時候所得的果,那就叫做「等流」。那麼「隨順」就等于是增上緣的意思,因爲你有這樣的信心,所以你肯去修六波羅蜜,那麼信就是增上緣了。那麼「, , 相」是他本身的相貌,沒有貪心、沒有瞋心,所以能夠布施波羅蜜也就能夠戒波羅蜜;無貪瞋癡,你就能精進波羅蜜、忍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這樣講,這是又一個意思了。
這樣子說呢,用這叁個理由來說明這個六波羅蜜能攝一切善法。這樣說,這個「攝」是類攝,以類攝,同是一類的就互相攝。
辛、所治
「如是所治攝諸雜染,雲何可見?」
前面是第七,現在第八是「所治」,所對治的雜染法。「如是所治攝諸雜染,雲何可見」,如是六波羅蜜所對治的就是:布施是對治悭吝,戒波羅蜜對治破戒,(忍波羅蜜)對治忿怒、忿恨,(精進波羅蜜)對治懈怠,(禅波羅蜜)對治散動,(般若波羅蜜)對治惡慧,這六個波羅蜜來對治這六種障礙。那麼所對治的就是雜染,他能夠攝其余的一切雜染法。這個能對治,這個六波羅蜜能夠攝一切善法,那麼所對治的六弊他也能攝一切雜染法,自然是應該這樣子。但是怎麼知道呢?「雲何可見」呢?
「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那麼這也是用這叁個理由來說明。「是此相故」,剛才說的這個六弊,悭吝、破戒、忿恨、懈怠、散動、惡慧,那麼這是所對治的相貌,所對治的體相。
「是此因故」,譬如說我不相信,或者是無慚無愧等,那麼這就是出來這些六弊的因。悭吝、破戒這些事情,我不相信,或者有這貪瞋等,于是乎我就是破戒了,乃至到有邪惡慧這些,「是此因故」。
「是此果故」,或者做出來種種的罪過,得種種貧窮、下賤乃至叁惡道的,那麼這就是這些雜染法的果報了。這樣說這個六弊能攝種種的煩惱,攝種種的雜染法,那麼用六波羅蜜來對治這六種弊呢,也就是對治了六弊的因、六弊的果,也都對治了,那麼就所有的雜染法都息滅了,就得到究竟清淨的無上菩提了。
壬、勝利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所得勝利,雲何可見?」
這是壬,就是第九科,六種波羅蜜多所得的勝利,勝果的利益,是殊勝的利益。修這六種波羅蜜多得到什麼樣的勝利呢?得到什麼樣的功德呢?「雲何可見?」
「謂諸菩薩流轉生死富貴攝故,大生攝故,大朋大屬之所攝故,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
「謂諸菩薩流轉生死富貴攝故」說是我們修六波羅蜜會得到什麼樣的功德呢?這底下回答,回答分兩段,有世間勝利。「謂諸菩薩流轉生死富貴攝故」,這些發菩提心的菩薩他因爲修這個布施波羅蜜的關系,修這個布施波羅蜜多的關系,雖然還沒有成佛,還在生死裏流轉,但是在生死裏面流轉的時候,他是富貴,大富大貴,屬于這一方面的果報,得到這樣的勝利,得到大富大貴的這種勝利,他若布施能得到這種好處。
「大生攝故」,「大生攝故」呢,就是這個菩薩他能修戒波羅蜜,他能持戒,那麼持戒或者是一開始受五戒,進一步應該修十善戒,或者是受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受菩薩戒。因爲受了戒,守戒清淨的關系,他將來得到的果報是「大生攝故」,就是圓滿廣大的生命體,圓滿廣大的所受生的這個體,這個果報,在人天裏面所得的果報是特別殊勝的,得尊貴身就是這樣意思,他的福德壽命都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大生攝故」。說這個持戒不自由,要約束自己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你沒有白辛苦,將來得的果報會好很多,比別人強。這個佛法真是大智慧境界!以前在香港的時候,那時候我在香港,有個叫做野狼案,在臺灣報紙也能知道,說是他就是向一個有錢的人勒索,把這個有錢的人捉去了,捉去了向他家人打電話,說是在什麼什麼地方,有人手裏拿報紙,向你說一句話:「天官賜福」,你拿五十萬港幣給我。這件事後來是捉去的這個人死掉了,他好象家裏的人不給,不給就把他的耳朵割下來寄給他的家人,後來不知怎麼樣搞的,又把他父親也捉去了,這件事是這個土匪是成功了,五十萬是拿去了。那麼說這話什麼意思呢?佛法按因果的道理,作如是因得如是果,應該是這樣做才是合乎道理。不明白因果的人,「天官賜福」給我五十萬,我要這樣發財,這是不對的,這將來是不得了。所以這個是我們若想富貴,你修布施波羅蜜,你想要在人天中得到尊貴的生命體,你持戒,這樣子以如法的道理去滿足你的希望,應該是這樣做。說別的人考試得了第一名,你生贊歎歡喜心,你自己也努力,你也可能考到第一名,應該是這樣才能是合法的,所以是「流轉生死富貴攝故,大生攝故」。
「大朋大屬之所攝故」,這就是忍波羅蜜,你修學忍波羅蜜的時候,你就會有這樣的功德,「大朋大屬之所攝故」。「大朋」,這個印老法師的解釋和王恩洋解釋都不一樣,不是一樣的,這個意思都是差不多。那麼這兩個「朋」還是朋友,「大朋」就是有高明大智慧的人是你的朋友,你有這種朋友。「大屬」,這個「屬」是隨順,彼此相愛的人叫做屬,所以叫做眷屬;就是自己的父母、妻子、兄弟姊妹這叫做「屬」。這樣你的朋友裏面有個了不起的人和你做朋友,你的父母、兄弟姊妹裏面也是有了不起的人做你的「大朋大屬」,屬于這樣的事情。那麼這個就是因爲修學忍辱,你同人和樂無诤,那麼長期的做朋友,你就會有得這種果報。
我想了一想,爲什麼忍辱會能夠得到這種果報呢?什麼理由呢?忍辱和這個「大朋大屬」有什麼關系呢?我解釋個理由,就是譬如說你做老師,假設你是做老師,你有學生,你要忍耐一點,這個學生說你講得不好,我一甩就走了,我不講了!這個事是不行,你要忍耐一點。或者和人家共同的合作一件事,你也要忍耐一點。這個菩薩,發了無上菩提心的菩薩總是以佛法的智慧做自己的思想,所以和人做朋友的時候呢,也是用佛法逐漸地來利益自己的朋友,周圍的人,做朋友而你能夠和樂無诤,你用佛法所饒益的人,你同他合,同他合就能常在一起,常在一起你逐漸地這樣栽培,你自己也進步,你的朋友也進步。今生結下了這樣好的因緣,來生還是到一起去,到一起還繼續地栽培,這樣時間久了,大家都進步了,所以你的朋友裏面有「大朋大屬」。如果你不能忍耐的時候,那你沒有栽培過別人,而你自己也栽培也不見得好,那就怎麼能有「大朋大屬」呢?就是不能有。
好象頭幾天我講過這件事,在曆史上看,我就感覺到劉邦他就是有很多的大人物幫助他打天下。而這個唐大宗也是,他打天下不管是文的武的都是有了不起的人,其他的那些人都不行,沒有他多,沒有他那麼多。所以人與人能做朋友,你要忍一點,你要忍一點的,你將來你才能這樣子,你才能有這樣的成就,不要有一點不如意就發脾氣,這不行的。我看這個《叁國志》劉備的傳,說他是喜怒不形于色,喜怒不形于色,這也不容易。劉備當然不是佛教徒,不過我去了這個峨嵋山,我發覺峨嵋山的佛教很早,很早很早就有佛法,就是在攝摩騰竺法蘭那個時候五臺山就開始有佛法,那是在佛法初到中國的時候就有佛法了,但是我相信劉備不會是佛教徒,他那時候哪有時間去接觸佛教呢?但是劉備有這種本事,喜怒不形于色,也就是有多少忍力,所以他能做領袖也不容易。所以我們說「大朋大屬之所攝故」,就是要修,由修忍辱波羅蜜就會有這樣的事情。
「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這是精進波羅蜜,精進波羅蜜有這樣的功德。這個精進波羅蜜這上面,「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不是一般的小事情,這是大的事情。大的事情,這一個大的事情放在你的肩上了,叫你去做。這個「加行」,你就采取行動,你能令這件事情成就,成功,能把這個大的事情做成功,你有這種能力。有這樣的能力你能做大的事情做成功,你有這樣的能力,這個能力從哪裏來的呢?從精進波羅蜜來的。就是從現在開始,我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不懈怠,我一定有始有終的把這件事做成功,那麼就是精進波羅蜜。一件事做成,再做第二件事,第二件事做成做第叁件事,總是把事情有始有終做圓滿,你這樣訓練自己有這種能力,你今生這樣訓練,來生也這樣訓練,多少生長時期的訓練,你就具足了「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這樣的勝利,你就得到這種勝利了,這是精進波羅蜜所得到的果,所得到的勝利。這的確是不容易,這實在呢這也要有忍,也要有忍辱的力量才可以,沒有忍你就受不了。小小辛苦了一點,我不幹了,我不做了,我要辭職!就是這樣。所以這個佛菩薩的智慧他觀察人什麼事情是怎麼成就的,由果而知因,由因而知果,這樣的開示我們,我們若想要得到這樣的勝利,你就應該這樣做,應該這樣做。「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這也實在是領導人所應該具足的條件,不然你做不來。
「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這是修這個禅波羅蜜;你常能歡喜靜坐,由于你能靜坐,你就能夠調伏煩惱,調伏這個煩惱。這上面說「無諸惱害性簿塵垢」,「無諸惱害」這句話怎麼講呢?印老法師講得好,這個「惱害」就是誰能傷害自己呢?就是自己的煩惱,自己心裏面的貪瞋癡的煩惱能傷害自己,不是別人能傷害的,這個話是非常正確。譬如聖人沒有煩惱了,凡夫去傷害他,是傷害不到的。你就是用刀、用劍去傷害他,把這身體破壞了,但是實在他沒有受到破壞,你不能傷害他的。他若不叫你傷害,你還是不能傷害的。他同意了,好!我這身體讓你傷害無所謂,他再重換一個,也沒有關系。所以這個「惱害性」,「惱害」,就是煩惱對自己的傷害。「無諸惱害」說這個人他沒有煩惱的傷害,沒有這些,就是什麼…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