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呢?就是因爲你多修禅定,他能修禅定把這個欲界的煩惱調伏了,得到色界定以後沒有欲界的煩惱。叁界裏邊煩惱最重的人就是欲界的衆生,這個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的煩惱輕微,都成了無記性的了。「無諸惱害性薄塵垢」,「性」者心也,他的心「薄塵垢」,不能說沒有塵垢,但是特別的淡薄、特別的少,「薄」者少也。那麼這樣的勝利就是修禅定所得到的勝利,你常常靜坐,你將來就得到這樣的果報,沒有煩惱。
「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這是修般若波羅蜜所得到的果報。這裏說呢,是得到世間的智慧,就是後得智的事。「工論明處」,「善知一切工論明處」這個「明」,印老法師當做學問講,有學問,就是這個五明,五明處,五種明處就是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就是工論明處,也叫工巧明處。這印老的解釋:這個內明處就指宗教和哲學,叫做內明處。那麼醫方明處當然就是醫藥學。這個因明處就是論理學,這個宗因喻的這些事情。聲明處呢,印老的解釋就是文學和音韻學,音韻學就是應該是音樂包括在裏邊了。工業明處,譬如說造房子這些事情,那麼造這一切的工業的用具,這些學問,這些知識。那麼「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你修學般若的人,將來你有這種勝利,他能知道這五種明處,這個「工論明處」就包括這五種明處,他很容易就知道了,就學會了。只是說到這一點,當然也應該包括其他的後得智,佛法裏面的智慧應該包括在內的。在這個無著菩薩《金剛般若論》那上面說的呢,是「于大人衆中得自在」,那是般若的勝利,學習般若的勝利。這是說修六波羅蜜,修這六法,布施、持戒乃至智慧能得到這六種勝利。
「勝生,無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是名勝利。」
這是說出世間的勝利。是說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修學六波羅蜜多的時候,他不但能得到前面這六種勝利,還能得到出世間的勝利,出世間的勝利是什麼呢?「勝生,無罪」,就是他能夠在世間流轉生死,大富貴、「大生」、「大朋大屬」這些功德,而他這時候得到這種勝利的時候,他不會再放逸做種種的罪過的事情,不會再造罪。凡夫也能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得到這六種勝利,凡夫也能,但是得到勝利的時候就放逸,就造罪,造種種罪,這不能和菩薩比,菩薩得到這六種勝利的時候,他不因此而造罪,他不會的。
「乃至安坐妙菩提座」,這什麼意思呢?他得到這六種勝利的時候,他得了以後他不會又沒有了,享受了幾千年萬年以後又沒有了,不是,他乃至到得無上菩提一直有很多很多的勝利,相續不斷地有這種勝利。若是凡夫做功德得到六種勝利,可能得一生兩生,或者壽命長一點,做轉輪王,做個八萬四千年,或者是做了很多年,結束就沒有了,又去一般的流轉生死了。印老法師說「頃刻而盡」,不知多久又沒有了。但是菩薩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得六種勝利的果報的時候,無窮無盡地相續下去,所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
「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凡夫得到這六種勝利的時候就是自己享受,或者給他父母、兄弟姊妹也可能享受一點,別人就不行,別人不能享受的。菩薩不是,菩薩得這六種勝利的時候,「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去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能救護一切衆生,有這個大悲心,和一切衆生共同地享受這種勝利的果報,因爲有這樣的慈悲心。所以這一共是叁樣:一個是「無罪」,一他是「乃至安坐妙菩提座」,第叁「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和凡夫不同。「是名勝利」,這是菩薩修六波羅蜜多所得到的勝利、功德。
癸、抉擇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互相抉擇,雲何可見?」
這是六波羅蜜「十門分別」的最後一科,「抉擇」。這個「抉擇」什麼意思呢?「抉擇」,就是揀擇,就是觀察的意思,觀察如是六種波羅蜜多的深隱之義。這個「互相抉擇」,就是六波羅蜜多,有一個波羅蜜多就會有其余的五個波羅蜜多,所以叫做「互相」。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把這樣的深義把他抉發出來,叫做「抉擇」。
「世尊于此一切六種波羅蜜多,或有處所以施聲說,或有處所以戒聲說,或有處所以忍聲說,或有處所以勤聲說,或有處所以定聲說,或有處所以慧聲說。如是所說有何意趣?」
「世尊于此一切六種波羅蜜多」,前邊是問,「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互相抉擇,雲何可見」,這底下回答。「世尊」,我們的本師世尊,「于此一切六種波羅蜜多」這個「一切」就是「六種波羅蜜多」,這個「六種波羅蜜多」的菩薩行在一切的修多羅裏邊有各式各樣的情形。「或有處所以施聲說」,或者佛面對所教化的衆生的地方,以布施的音聲宣說出來,就是這裏邊六波羅蜜多都具足的,但是佛說這是布施波羅蜜多,佛這麼說。「或有處所以戒聲說」,有的情況呢,六波羅蜜多都是具足,但是只說這是戒波羅蜜多,只這麼說。「或有處所以忍聲說」,用忍波羅蜜多的聲音說出來。「或有處所以勤聲說」,就是精進波羅蜜多說出來。「或有處所以」禅波羅蜜說出來,這個「聲」也是說的意思,或者是名字的意思,以禅波羅蜜多的名稱說出來。「或有處所以」智慧的名字說出來。「如是所說有何意趣?」這又來問,問這個事情。像這樣的情形,佛有什麼樣的深義在裏邊呢?
「謂于一切波羅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這個道理就在這一句回答出來了。「謂于一切波羅蜜多」,這就是說佛的慈悲心就是在衆生學習一切波羅蜜多的時候,對于這麼多的法門需要努力地去修行。「皆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成」,不是指一個波羅蜜多的,有其他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幫助才能成就的。所以不論哪一個波羅蜜多,都有一切波羅蜜多在一起的,而佛這樣說法,他的用意就是「互相助成」,就是一定大家要和合,這個修行才能圓滿的。
那就像這個布施波羅蜜多也應該有戒波羅蜜多的幫助,因爲你若是布施給衆生的時候,你有戒的莊嚴,你有戒波羅蜜多的莊嚴的,你表現出來的行動、表現出來的語言都是如法的,那麼衆生心情也會尊重,而不會傷害到衆生,那麼這個布施波羅蜜多就會很順利地成功了。那麼布施、持戒、忍,還需要有忍波羅蜜多的莊嚴,因爲布施的時候,不是那麼順利的,就會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你心裏面也還要有忍的,因爲衆生也有可能會觸惱你,你一定要容忍。精進波羅蜜多,這個你修行布施波羅蜜的時候,不是一時間就能圓滿的,並且菩薩這是一個阿僧祇劫一個阿僧祇劫的這樣修行,你一定要精進,不能懈怠,才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那麼禅波羅蜜多,你修行六波羅蜜多的時候,你不但是有忍、精進,你內心裏面還要有禅的莊嚴。這個暫時的事情總是容易辦,時間短很快就做完了就結束了,那是比較容易。若是長時期地做一切功德利益一切衆生,沒有禅是做不來的。這個有禅波羅蜜的莊嚴的時候,做什麼事情不辛苦,而且做得更殊勝。有般若波羅蜜多,你要知道怎麼樣去做這個布施波羅蜜多,那就是要智慧;通達布施波羅蜜多的諸法實相,那也要般若波羅蜜才能夠通達的。這個沒有般若的智慧的時候,你修這個布施的時候,有的時候自己猶豫不決,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所以這個智慧也還非常重要。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也需要有前五波羅蜜的莊嚴,你只有智慧也不可以,也要前五波羅蜜的莊嚴,這樣子你這個功德才是圓滿的,所以說「皆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第二項、結頌
「此中有一嗢陀楠頌:數,相及次第,訓詞,修,差別,攝,所治,功德,互抉擇應知。」
這個「嗢陀楠」翻到中國話,翻個集施,集會的集,布施的施,集施,就是集所說義施有情故。積集所宣說的法門、道理,然後布施給衆生,所以叫做集施。這裏面有一個頌,這個頌就是把前面這個「十門分別」全面地說出來。
「數,相」,六波羅蜜多的這個六數,「相」就是六種殊勝,「及次第,訓詞」。還有這個「修」,幾種作意修、意樂修。還有「差別」,每一波羅蜜都有叁種差別。還有「攝」,攝一切善法。還有「所治」,所治的六弊種種。還有「功德」,就是那個殊勝的果利。「互抉擇」,就是將才這一段。「應知」,應知道這就是十門分別的名字。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