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P6

  ..續本文上一頁遠。譬如我們現在自己觀察自己,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對現在的生活上有利益,是對將來也有利益呢?來生也有利益嗎?我們若這樣想一想呢,我們應該怎麼處理事情?所以這個菩薩「由處最勝,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爲依處故」。

  

  「四、由方便善巧最勝,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

  這個「方便」在這裏來說呢,可以說是行動。你做這樣行動的智慧,「善巧」是智慧,你做這樣事情的智慧,用這樣的智慧來做這件事,這個智慧是最殊勝的。他用什麼智慧來作這件事呢?「謂無分別智所攝受」,這個「攝受」在這裏說,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這個加持,或者用這個字解釋也可以,用無分別智來加持這件事的。這個「無分別智」怎麼講呢?這個「分別智」、「無分別智」,應該是這麼說。這個「分別」,分別心呢,通常我們說我們的心情……譬如說拿這個布施波羅蜜,總是有布施的財物、有施者、受者,這叁方面具足了,那麼稱之爲布施。但是我們分別,我是能布施的,你是接受的,還有一個財物,這樣的分別呢,這個布施這是一般的境界。現在菩薩是「無分別智」,這個施者也不可得,受者也不可得,財物也不可得,沒有這種分別心,用這樣的智慧來做這件事,這叫做「方便善巧最勝」。這個「無分別智」我們前文也提到過,這是聖人的境界,得無生法忍的聖人,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才有這種智慧,他用這個智慧去行六波羅蜜的,行這個施波羅蜜的,所以叫做「無分別智所攝受故」,這是大菩薩境界,是聖人,所以這個功德是特別殊勝了。

  

  「五、由回向最勝,謂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

  這是第五個最殊勝的理由。「謂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前面是「由所依最勝」,是他最初行六波羅蜜一開始的時候先是發了無上菩提心了的,那是最初的動機。這裏是你每一樣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要有「回向」,做一樣功德的時候他有「回向」。「回向最勝」,最殊勝,什麼呢?「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就是願以此功德得無上菩提,而不是說是得到人天的福報的,也不是得阿羅漢果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齊成佛道的,所以叫做「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這個前面的「方便善巧最勝,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那麼這應該是回向真如的意思,回向真如;前面這個由「處最勝,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爲依處故」,那是回向衆生。回向衆生、回向真如、回向無上菩提。

  

  「六、由清淨最勝,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

  這個「回向最勝」,剛才這樣的解釋是單指菩薩自己內心的回向,回向無上菩提。但是在菩薩的心情裏面也是願意和一切衆生齊成佛道的,所以也應該包括在勸導衆生也發心願成無上菩提的,也應該有這樣意思。不過這是要菩薩的智慧,他或者這樣做,或者沒有表現出來也可能的。

  「六、由清淨最勝,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第六個是「清淨最勝」,就是由無上菩提心來推動這件事,由無分別智來做這件事。可是究竟地說呢,菩薩另外還有一個清淨的最殊勝,「謂煩惱所知二障」,這個煩惱障和所知障,這兩種煩惱是「無障」,沒有這兩種障。「二障無障」,沒有這兩種障了,這個時候這是成佛的境界。成了佛的人,他心裏面也沒有煩惱障、也沒有所知障。「所集起故」,由這樣的清淨心來集起六波羅蜜,來饒益一切衆生的,所以這個六波羅蜜是太清淨了,是太殊勝了,不是凡夫和二乘所能及的,這是第六。

  這是「由六種最勝故」,這是大乘菩薩修行六波羅蜜多的相貌,由六種相應的六波羅蜜。

  

  二、四句分別

  「若施是波羅蜜多耶;設波羅蜜多是施耶?有施非波羅蜜多,應作四句。」

  前面說六波羅蜜多的相貌,這底下還指相貌,叫「四句分別」。說是我們一個人也肯去修學這個布施,這個布施是波羅蜜多嗎?「設波羅蜜多是施耶」,是布施嗎?這是提出兩個問題。這底下回答,「有施非波羅蜜多,應作四句」,應該說成四句,這個問題就是解答了。

  「有施非波羅蜜多」,說是有的人也願意做慈善事業,救護一切衆生的苦難,但是不一定是波羅蜜多,因爲什麼呢?因爲他沒有這六種最勝,那他就不是波羅蜜多。這樣說連阿羅漢,小乘佛教學者都包括在內了,小乘佛教徒所修的布施、持戒……這六種還不能稱之爲波羅蜜多的。「有施非波羅蜜多」,就是因爲沒有這六種最勝的相應。那麼「是波羅蜜多」而不是施,就是你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有六種最勝的相應,就「是波羅蜜多」,但是不是施,因爲他是持戒、忍辱、精進……這五個。那麼有「是施」又是波羅蜜多,就是修布施的時候,有這六種最勝的功德的相應,就是也是施也是波羅蜜多。有的呢,也不是施也不是波羅蜜多,那就是這個持戒那五法沒有六種最勝的相應,那就是不是波羅蜜多也不是施,這麼四句。那麼這個施做這麼四句,這個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也是做這麼四句。而菩薩的六波羅蜜多,就是又是波羅蜜多,又是六法,那就是最殊勝的六波羅蜜了。

  

  「如于其施,如是于余波羅蜜多,亦作四句,如應當知。」

  如其所應,應該明白了,是這樣意思。

  

  丙、次第

  「何因緣故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此次第說?謂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波羅蜜多故。」

  這是第叁個「次第」。第一是「數」,第二是「相」,第叁個是「次第」。什麼原因「如是六種波羅蜜多」這樣的次第而說?先說布施,而後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呢?怎麼這樣的次第呢?這個六波羅蜜多裏邊而先說布施波羅蜜多,先說布施,而後才說持戒。「謂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波羅蜜多故」,就是成了這樣的次第了,是這樣意思。這個六波羅蜜多裏面,這個布施比較容易做到,所以容易的先說,難的就是在後,是這樣意思。

  在這個《入中論》,《入中論》上面說出來一個理由,這個六波羅蜜多先說布施波羅蜜多的一個理由,那個上面說是有四句話:「彼諸衆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這個《入中論》上說出這麼個理由來,說這麼個理由要先說布施這個理由。「彼諸衆生皆求樂」,彼一切衆生,不管是哪一個衆生,他都是希求安樂自在的,不願意苦惱。這個什麼苦惱呢?就是饑渴,饑餓或者渴,這都是苦惱,有病痛是苦惱,餓渴病痛,各式各樣的這些不如意的事情是苦惱,那麼怎麼樣才能遠離這樣的苦惱呢?就是要有飲食、要穿衣服、要有醫藥、要有住處。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要有這些事情,我們才能夠解除這些饑渴、病痛種種的苦惱。而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些東西,有這些因緣的時候,我們就生活得安樂了一點,而這些因緣從哪裏來呢?「彼諸衆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若沒有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就沒有樂,那麼這些安樂的資具從哪裏來呢?「知受用具從施出」,這個佛陀大智慧,知道這個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些東西「從施出」,從布施來的,「故佛先說布施論」,所以佛先說布施波羅蜜,讓你對于其他的衆生生活困難,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你要布施給他,令他生活安樂,你將來的生活就安樂了,「故佛先說布施論」。這個布施是因爲我們要生活安樂,要布施,這個《入中論》上說出這麼個理由來。

  這個也是在六種波羅蜜多裏邊,布施比較容易做,所以先說布施。這個常常做布施,而後就有可能發心持戒,就能發心持戒了。這個當然最初能夠相信佛法,多數是從善惡果報上生信心,感覺到這樣的說法是合道理,做善有善報,做惡有惡報,那麼我做善不要做惡,我行的布施將來會得到大富,這樣子我就可以做功德,布施。持戒呢,進一步持戒,持戒也就是比布施是難一點,布施是偶然的我也可以做一做,不是長時期,那麼當然也是隨人的意了。這個持戒是個長時期的事情,不應該做的事情不要做,就感覺到不自由,這就難一點。可是若聽說持戒能得尊貴身,得人間天上尊貴的身相,喔,這也是很好,那麼就會發心持戒。布施、持戒,常常持戒呢,也就可能會忍辱。智慧增長了,就不和人家計較什麼事情,就能夠忍辱;有什麼毀辱的事情,心裏面不介意,不介意這件事。我又想起來韓信這個人,我看這個韓信的傳,他以前是常忍辱的,受胯下之辱怎麼怎麼地,他就一直地向前進,當他最後不忍辱的時候他就垮臺了,看韓信的傳我看就是這樣子。那麼佛教徒,佛先告訴我們了,我們社會上的事情,若讀書呢孔孟之道也提到這些事情,也可能會學習。我們多讀古人書,多讀好書,也能接觸到這樣的智慧的語言,人不要同人家鬥爭,要忍辱。可是世間上的書說這種語言的地方也不是很多,你不時時能見到的,唯獨佛法裏面時時能看到,能開示我們要忍辱。憑我,受你的毀辱?我怕你嗎?很容易地就會生出這個分別心,很容易的。但是你若學習佛法,就不是,我受你的毀辱,多謝你考驗考驗我,不是很好嗎?所以學習忍辱是應該。布施、持戒、忍辱,能夠忍辱這是要有智慧的,然後能夠精進,也就能夠精進了。精進還不是容易的事情,然後修禅定了,然後能修智慧。這個說布施,先修布施呢,能夠把自己的可愛的財富能布施,這一定是一個能耐得住淡泊的人才能夠這樣做。耐得住淡泊的人呢,對于錢能夠容易舍。那麼耐得住淡泊的人也容易持戒,也能夠持戒。所以布施、持戒,逐漸地能夠忍辱,乃至到智慧,所以「謂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波羅蜜多故」。

  這個若是佛法是常提到一件事,要正憶念,就是如理作意,用智慧去觀察思惟,這叫如理作意。這個如理作意,我們從佛法的理論上看,人的生命是快樂的或者是痛苦的,完全是你自己的創造的。我們若想要我們的生命理想一點,更殊勝一點,一定要多做功德。我們若是做了錯誤的事情,將來你的生命就是苦惱。你若是從這一方面去思惟觀察,就是應該…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