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五章、彼入因果▪P5

  ..续本文上一页但是有的众生力不从心,想要做做不来,那么菩萨有精进波罗蜜多,「能助经营彼所应作」,能帮助他去经营他所作的事业,能帮助他作事。那么使令他所计划做的事情容易成就,那么这个众生得到菩萨的恩德更多了,更能容易接受菩萨的教化了。这个菩萨要有这种功德,真是菩萨的伟大在这里可以看出来。

  

  「即由如是摄利因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

  前面这是四个波罗蜜多,这四个波罗蜜多在这里做一个结束。「即由如是摄利因缘」,即由前面这四个波罗蜜多能摄受众生、能饶益众生的关系,能对众生有所利益,能够接引他来到佛法里面来。「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这样做的结果,众生是怎么样的情形呢?「令诸有情于成熟事」,于这个解脱生死的大事「有所堪任」,就是善法可以成熟了。就是像这个,譬如说做饭,这个米是生的,你把他做熟了,熟了就是可以用了,可以吃了。原来的众生这个身口意你想让他学习佛法很难很难的,但是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四个波罗蜜多,和众生的关系逐渐地感化,到这个时候好象这个饭成熟了可以吃了,就是众生这个身口意比较调柔了,他可以修学佛法了,能达到这个程度了。

  

  「从此已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于开悟时彼得成熟。」

  这个众生被菩萨的教化成熟了,这个信心增强了,有所堪任了,能够发心修学佛法了,「从此已后,心未定者」,众生心还没有能够寂静下来,「令其得定」,你可以开导他去令他学习奢摩他,令他心静下来。这个地方,心要定,其实总起来说呢,心里面烦躁,心里面老是要攀缘,就是因为欲的关系,因为欲的关系这就是这样子。心要定呢,一定欲要轻,不一定是断欲,但是欲要轻才可以,不然的话心很难定,很难定下来。「心已定者令得解脱」,说是这个人他心能够安静下来,能定下来,「令得解脱」,要使令他学习般若,学习佛法的般若波罗蜜,他就可以得圣道了,可以得解脱生死了。「于开悟时彼得成熟」,这个学习般若令得解脱这件事,就是「于开悟时彼得成熟」,他就学习佛法,从闻思修的学习中,他心里面的智慧渐渐地增长,就得开悟;得到智慧、得到佛法的般若了,他就明白了。「彼得成熟」,这个时候他就善根成熟了,可以得解脱了。就是要学习,从闻思修上的学习,他就可以得成圣道了,那叫做「令得解脱」,是这样子。

  

  「如是随顺成熟一切有情,唯立六数,应如是知。」

  这是结束这第三段;证悟诸佛法故,成立六数。「如是随顺成熟一切有情」,我刚才解释随顺圣道,也可以说是随顺众生,随顺众生他就逐渐地教化呢,善根成熟了。这个随顺一切有情、成熟一切有情,从这个立场来讲呢,「唯立六数,应如是知」,这个波罗蜜立六个,立六个数就好了,也不需要多,也不要少。「应如是知」,应该这样知道就好了。

  

  乙、相2

  一、六种最胜

  「此六种相云何可见?」

  第五章是「彼入因果」,这一大章里面第一科是「总明因果」,第二科是「十门分别」。「十门分别」里面第一科是「长行」,「长行」里边一共有十大科,第一科是「数」,为什么是六波罗蜜多,而不是五也不是七?在前面以三个理由说过了。这以下是第二科「相」。

  「此六种相云何可见」,此六波罗蜜多的相貌我们怎么样才能够知道他是菩萨的六波罗蜜多?因为世间上其他的不是佛教徒也有这六种事情,也可能有这六种事情,或者声闻、缘觉是佛教徒,那他也有这六种功德的,那么菩萨的六波罗蜜多的相貌是什么样子呢?

  

  「由六种最胜故:」

  因为菩萨他所学习的波罗蜜多有六种殊胜的相貌,不是凡夫,不是声闻缘觉所能及的。

  

  「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

  第一个是「所依最胜」,就是学习六波罗蜜多所依止的,所依止的是什么呢?就是最殊胜的无上菩提心。这无上菩提心是菩萨修习六波罗蜜多的一个发动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无上菩提心。就是为什么菩萨要去修学六波罗蜜呢?是为得无上菩提的关系,所以他所依止的无上菩提是最殊胜的,不是凡夫也不是二乘所有的,所以能超过了世间的凡夫、超过二乘人的,所以叫做「所依最胜」。这个「菩提心」,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我们是常常地说这句话的,但是这个在经论里边对于这件事是有具体的说明的。通常说菩提心是分两种:一个世俗的菩提心,一个是胜义的菩提心。世俗的菩提心怎么讲呢?就是我们是个生死凡夫,我们不愿意做生死凡夫,想要成佛,这个时候从自己的诚恳心里面发出来一个坚定的意愿,我要成佛,那么这是世俗菩提心。第二种是已经得无生法忍的人,他的无上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那个是圣人的境界了。

  这个世俗菩提心在经论里面是有个文句的,有个仪式的,就是自己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佛法,在内心里面一个时期的酝酿,忽然间感觉到我要这样子,于是乎他要在他的亲教师那里,就是坞波陀耶那里,那么他要当然是应该是三顶礼,然后跪在这个亲教师那里,他对这个亲教师说:「长老忆念,我如是名」,我叫这个名字,我某某人。「从今日始」,就是从今天开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静虑及慧,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说三遍。这个文是出在《显扬圣教论》上面,这上面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和出家人在一起,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我再念一遍:「长老忆念」,就是我们通常说「大德一心念」这个意思一样。「长老忆念,我如是名,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静虑及慧,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说三遍,一拜而起。

  那么发了无上菩提心了,他就要修学六波罗蜜,我们通常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时候,是别人告诉你,你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发菩提心了。这不算数!这个只是就这样学一学就是了,这里说发菩提心是自己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佛法,在自己的内心里面感觉到我不愿意作凡夫,我也不想做阿罗汉,我要成佛,是自己从诚心里面发出来一个意愿,发这个真诚的意愿,这个时候可以名之为发菩提心了,是这样意思。那么发了无上菩提心了,那么这个人就是菩萨了。发了无上菩提心,他受五戒,五戒就是菩萨戒;发了无上菩提心,受了比丘戒,比丘戒也是菩萨戒。发了无上菩提心,当然也还是受菩萨戒,那么这个人就是大菩萨了。

  大菩萨的时候,他就是常常地要修学六波罗蜜,修学六波罗蜜的。这样的由菩提心为依止,而去修学六波罗蜜,这个六波罗蜜是最殊胜的,所以叫「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若是其他的人,其他的世间上的人,他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他要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的时候,做一般的社会的慈善事业也好,他的动机在那里?动机在什么地方?可能好的动机就是,「哎呀,你没有衣服穿,我送你衣服」,就是有这么一点同情心而已,就是令你得到世间上的福利,就是这样子而已,这还是好一点的。若是佛教徒,有了出离心的佛教徒,那他可能是:「愿以此功德,令我能够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我得阿罗汉果,使令我得阿罗汉果」,那这就是更高一点的了。但是这还是只能够自己在佛法里面有成就,而不是普度一切众生齐成佛道的,所以这个「所依最胜」这是大菩萨境界。

  

  「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

  发了无上菩提心,就有了行动了,那么「由事最胜」。怎么叫做「由事最胜」呢?「谓具足现行故」,就是譬如说修这个布施波罗蜜多,这个菩萨他这个世间的财富他能够去布施给一切众生,就是他内里面的他的生命都可以布施给一切众生,是能「具足现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特别圆满的,所以叫做「具足现行故」。但是我们去读《华严经》、读《法华经》、读《大般若经》,读这些经论上看,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是大智慧人,不是平常人,他要去度化众生的时候,有所布施或者做什么,都是很智慧的境界,不是我们一般人的心情,不是这种意思的。

  

  「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

  「由处最胜」,就是所饶益的地方,他修学六波罗蜜多是利益谁呢?「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就是怨亲平等地利益他们,所以叫「一切有情」。这个「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这个「安乐」是指现在说,菩萨有这样的行动,行六波罗蜜利益众生,对于他现在能得到安乐,而这件事将来还能得到利益的,就是这个生命以后他还是能得到利益的,所以这个「安乐」是现在,「利益」是将来。就是有的人做的事情只是现在,只是现在得到一点利益,将来没有什么利益。譬如说是你饿了,我给你饭吃,这是现在得到一点利益,将来恐怕不行。所以菩萨的想法就是看的很长远,看的很长远的,因为众生的苦恼我们通常所觉悟到的就是大寒大热,唉呀!这个受不了,苦恼。或者有病痛了,这是苦恼的事情。其实若按菩萨的大悲心、般若智慧的观察,众生苦恼的原因是他内心的烦恼,不是我没有衣服穿这个苦恼,这个苦恼不是根本的,根本的苦恼是你内心的执着心,是你的烦恼,所以菩萨要度化众生就想到这个根本的这个地方,要给你智慧。给你智慧,当然也会在生活上也可以给你安慰,但是菩萨他的心情,你生活上得到了救济,但是你内心里面的苦恼的原因没有除掉,苦恼还是不能消灭的,还是不能消灭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的,所以这个「利益安乐」他是看得很长…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