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P5

  ..續本文上一頁但是有的衆生力不從心,想要做做不來,那麼菩薩有精進波羅蜜多,「能助經營彼所應作」,能幫助他去經營他所作的事業,能幫助他作事。那麼使令他所計劃做的事情容易成就,那麼這個衆生得到菩薩的恩德更多了,更能容易接受菩薩的教化了。這個菩薩要有這種功德,真是菩薩的偉大在這裏可以看出來。

  

  「即由如是攝利因緣,令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

  前面這是四個波羅蜜多,這四個波羅蜜多在這裏做一個結束。「即由如是攝利因緣」,即由前面這四個波羅蜜多能攝受衆生、能饒益衆生的關系,能對衆生有所利益,能夠接引他來到佛法裏面來。「令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這樣做的結果,衆生是怎麼樣的情形呢?「令諸有情于成熟事」,于這個解脫生死的大事「有所堪任」,就是善法可以成熟了。就是像這個,譬如說做飯,這個米是生的,你把他做熟了,熟了就是可以用了,可以吃了。原來的衆生這個身口意你想讓他學習佛法很難很難的,但是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四個波羅蜜多,和衆生的關系逐漸地感化,到這個時候好象這個飯成熟了可以吃了,就是衆生這個身口意比較調柔了,他可以修學佛法了,能達到這個程度了。

  

  「從此已後,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脫,于開悟時彼得成熟。」

  這個衆生被菩薩的教化成熟了,這個信心增強了,有所堪任了,能夠發心修學佛法了,「從此已後,心未定者」,衆生心還沒有能夠寂靜下來,「令其得定」,你可以開導他去令他學習奢摩他,令他心靜下來。這個地方,心要定,其實總起來說呢,心裏面煩躁,心裏面老是要攀緣,就是因爲欲的關系,因爲欲的關系這就是這樣子。心要定呢,一定欲要輕,不一定是斷欲,但是欲要輕才可以,不然的話心很難定,很難定下來。「心已定者令得解脫」,說是這個人他心能夠安靜下來,能定下來,「令得解脫」,要使令他學習般若,學習佛法的般若波羅蜜,他就可以得聖道了,可以得解脫生死了。「于開悟時彼得成熟」,這個學習般若令得解脫這件事,就是「于開悟時彼得成熟」,他就學習佛法,從聞思修的學習中,他心裏面的智慧漸漸地增長,就得開悟;得到智慧、得到佛法的般若了,他就明白了。「彼得成熟」,這個時候他就善根成熟了,可以得解脫了。就是要學習,從聞思修上的學習,他就可以得成聖道了,那叫做「令得解脫」,是這樣子。

  

  「如是隨順成熟一切有情,唯立六數,應如是知。」

  這是結束這第叁段;證悟諸佛法故,成立六數。「如是隨順成熟一切有情」,我剛才解釋隨順聖道,也可以說是隨順衆生,隨順衆生他就逐漸地教化呢,善根成熟了。這個隨順一切有情、成熟一切有情,從這個立場來講呢,「唯立六數,應如是知」,這個波羅蜜立六個,立六個數就好了,也不需要多,也不要少。「應如是知」,應該這樣知道就好了。

  

  乙、相2

  一、六種最勝

  「此六種相雲何可見?」

  第五章是「彼入因果」,這一大章裏面第一科是「總明因果」,第二科是「十門分別」。「十門分別」裏面第一科是「長行」,「長行」裏邊一共有十大科,第一科是「數」,爲什麼是六波羅蜜多,而不是五也不是七?在前面以叁個理由說過了。這以下是第二科「相」。

  「此六種相雲何可見」,此六波羅蜜多的相貌我們怎麼樣才能夠知道他是菩薩的六波羅蜜多?因爲世間上其他的不是佛教徒也有這六種事情,也可能有這六種事情,或者聲聞、緣覺是佛教徒,那他也有這六種功德的,那麼菩薩的六波羅蜜多的相貌是什麼樣子呢?

  

  「由六種最勝故:」

  因爲菩薩他所學習的波羅蜜多有六種殊勝的相貌,不是凡夫,不是聲聞緣覺所能及的。

  

  「一、由所依最勝,謂菩提心爲所依故。」

  第一個是「所依最勝」,就是學習六波羅蜜多所依止的,所依止的是什麼呢?就是最殊勝的無上菩提心。這無上菩提心是菩薩修習六波羅蜜多的一個發動的地方,那麼這個地方就是無上菩提心。就是爲什麼菩薩要去修學六波羅蜜呢?是爲得無上菩提的關系,所以他所依止的無上菩提是最殊勝的,不是凡夫也不是二乘所有的,所以能超過了世間的凡夫、超過二乘人的,所以叫做「所依最勝」。這個「菩提心」,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我們是常常地說這句話的,但是這個在經論裏邊對于這件事是有具體的說明的。通常說菩提心是分兩種:一個世俗的菩提心,一個是勝義的菩提心。世俗的菩提心怎麼講呢?就是我們是個生死凡夫,我們不願意做生死凡夫,想要成佛,這個時候從自己的誠懇心裏面發出來一個堅定的意願,我要成佛,那麼這是世俗菩提心。第二種是已經得無生法忍的人,他的無上菩提心是勝義菩提心,那個是聖人的境界了。

  這個世俗菩提心在經論裏面是有個文句的,有個儀式的,就是自己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佛法,在內心裏面一個時期的醞釀,忽然間感覺到我要這樣子,于是乎他要在他的親教師那裏,就是塢波陀耶那裏,那麼他要當然是應該是叁頂禮,然後跪在這個親教師那裏,他對這個親教師說:「長老憶念,我如是名」,我叫這個名字,我某某人。「從今日始」,就是從今天開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爲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靜慮及慧,一切皆爲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诃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說叁遍。這個文是出在《顯揚聖教論》上面,這上面就是發無上菩提心,和出家人在一起,這個事情就是這樣子。我再念一遍:「長老憶念」,就是我們通常說「大德一心念」這個意思一樣。「長老憶念,我如是名,從今日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爲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靜慮及慧,一切皆爲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诃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說叁遍,一拜而起。

  那麼發了無上菩提心了,他就要修學六波羅蜜,我們通常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時候,是別人告訴你,你念:「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發菩提心了。這不算數!這個只是就這樣學一學就是了,這裏說發菩提心是自己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佛法,在自己的內心裏面感覺到我不願意作凡夫,我也不想做阿羅漢,我要成佛,是自己從誠心裏面發出來一個意願,發這個真誠的意願,這個時候可以名之爲發菩提心了,是這樣意思。那麼發了無上菩提心了,那麼這個人就是菩薩了。發了無上菩提心,他受五戒,五戒就是菩薩戒;發了無上菩提心,受了比丘戒,比丘戒也是菩薩戒。發了無上菩提心,當然也還是受菩薩戒,那麼這個人就是大菩薩了。

  大菩薩的時候,他就是常常地要修學六波羅蜜,修學六波羅蜜的。這樣的由菩提心爲依止,而去修學六波羅蜜,這個六波羅蜜是最殊勝的,所以叫「由所依最勝,謂菩提心爲所依故」。若是其他的人,其他的世間上的人,他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他要去做利益衆生的事情的時候,做一般的社會的慈善事業也好,他的動機在那裏?動機在什麼地方?可能好的動機就是,「哎呀,你沒有衣服穿,我送你衣服」,就是有這麼一點同情心而已,就是令你得到世間上的福利,就是這樣子而已,這還是好一點的。若是佛教徒,有了出離心的佛教徒,那他可能是:「願以此功德,令我能夠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我得阿羅漢果,使令我得阿羅漢果」,那這就是更高一點的了。但是這還是只能夠自己在佛法裏面有成就,而不是普度一切衆生齊成佛道的,所以這個「所依最勝」這是大菩薩境界。

  

  「二、由事最勝,謂具足現行故。」

  發了無上菩提心,就有了行動了,那麼「由事最勝」。怎麼叫做「由事最勝」呢?「謂具足現行故」,就是譬如說修這個布施波羅蜜多,這個菩薩他這個世間的財富他能夠去布施給一切衆生,就是他內裏面的他的生命都可以布施給一切衆生,是能「具足現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都是特別圓滿的,所以叫做「具足現行故」。但是我們去讀《華嚴經》、讀《法華經》、讀《大般若經》,讀這些經論上看,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是大智慧人,不是平常人,他要去度化衆生的時候,有所布施或者做什麼,都是很智慧的境界,不是我們一般人的心情,不是這種意思的。

  

  「叁、由處最勝,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爲依處故。」

  「由處最勝」,就是所饒益的地方,他修學六波羅蜜多是利益誰呢?「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爲依處故」就是怨親平等地利益他們,所以叫「一切有情」。這個「利益安樂事爲依處故」,這個「安樂」是指現在說,菩薩有這樣的行動,行六波羅蜜利益衆生,對于他現在能得到安樂,而這件事將來還能得到利益的,就是這個生命以後他還是能得到利益的,所以這個「安樂」是現在,「利益」是將來。就是有的人做的事情只是現在,只是現在得到一點利益,將來沒有什麼利益。譬如說是你餓了,我給你飯吃,這是現在得到一點利益,將來恐怕不行。所以菩薩的想法就是看的很長遠,看的很長遠的,因爲衆生的苦惱我們通常所覺悟到的就是大寒大熱,唉呀!這個受不了,苦惱。或者有病痛了,這是苦惱的事情。其實若按菩薩的大悲心、般若智慧的觀察,衆生苦惱的原因是他內心的煩惱,不是我沒有衣服穿這個苦惱,這個苦惱不是根本的,根本的苦惱是你內心的執著心,是你的煩惱,所以菩薩要度化衆生就想到這個根本的這個地方,要給你智慧。給你智慧,當然也會在生活上也可以給你安慰,但是菩薩他的心情,你生活上得到了救濟,但是你內心裏面的苦惱的原因沒有除掉,苦惱還是不能消滅的,還是不能消滅的,問題還是不能解決的,所以這個「利益安樂」他是看得很長…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