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五章、彼入因果▪P4

  ..续本文上一页,立定慧波罗蜜多。」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现在底下就是成立这个禅波罗蜜和这个般若波罗蜜,他们有什么障碍呢?「对治虽已发趣」,说这个人也觉悟生死是苦,涅槃是安乐的,我要发心出离生死、要得涅槃。等到这样用功,这样发了心以后,也就正式这样采取行动了,「不复退还」,就是也成就了忍波罗蜜和精进波罗蜜,用功修行了,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而失坏因」,结果又是把自己的道心破坏了,又失掉了。为了这个原因,要成「立定慧波罗蜜多」,要成立这个定慧波罗蜜多,禅波罗蜜和智慧波罗蜜。什么原因呢?

  

  「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慧。」

  这个「失坏因」是什么呢?「谓诸散动」,就是心里面常散乱,老是向外攀缘。这件事有一点儿也可能不要紧,但是你若常常这样做呢,你的道心就容易失掉,就容易失掉。譬如说是这个自己常常坐禅,参加打禅七也好,不参加打禅七自己常常坐禅也好,忽然间有事情去办事,一办办了多少天。这个散乱了以后呢,散乱也能使令你身心疲劳,那么事情已经办完了,应该回来修行了,但是回来以后不修行。就是这个散乱了以后,就使令这个道心提不起来,也有这种问题。所以这个在凡位的时候的修行不容易,前面这个「彼入因果」那个地方已经提到,入了圣道以后修行还比较容易,在凡位的时候修行难,这里面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你常常的散乱,你心里面常常为色声香味触法在摇动,种种的妄想,就能够使令你这个正念就失掉。不要说我们没得圣道、没得禅定的人,得了圣道、得了禅定的大阿罗汉都怕这件事,都怕这件事,他就使令他这个禅定会失掉。那上面说这个走遥远的道路,也能使令这个人失掉禅定;会调解人家的纠纷,人与人之间有什么纠纷了,这个阿罗汉去调解,也容易使令他禅定失掉,这就是散乱的一种事情,这个阿罗汉的禅定都因此而会失掉,都有这种事情。若是我们没得禅定,平常的人,更是容易失掉道心的,所以「失坏因者,谓诸散动」。从这些事情来看,我们发了无上菩提心是很可赞叹的事情,但是你真实去行菩萨道,还是得无生法忍以后好一点,没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行菩萨道很难。一方面不但是众生还没度,先把自己搞垮了,我看是容易是这样子的,事实上看起来也的确是这么回事。所以这个「散动」,这是一个「失坏因」。

  「及邪恶慧」,这个邪恶的智慧就是邪知邪见,也能使令自己失掉了道心,不发无上菩提心,我不修行了,会有这种事情。

  

  「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

  所以前面这一段就是为了这个「失坏因者,谓诸散动」,来对治这个散动,所以要成立这个禅波罗蜜,成立禅波罗蜜。这个对治这个「邪恶慧」,要成立般若波罗蜜。这个「邪恶慧」分几种:一种是这个人没得禅定,没得禅定他自己也可以静坐,在那分别,分别出一种邪知邪见来,啊!他自己执着,执着这个,那么就有了「邪恶慧」。已经成就了禅定的人,他这个分别心特别强,也会分别出来一种邪知邪见的事情,那么有了这个邪知邪见,他执持不舍,就成了「邪恶慧」。所以从这些事情看出来,我们用功修行一定常常要读经,你常常要读一部修多罗,你所相应法,那个法门相应的,与你修行相应的那部经典,你要常常读。读呢,就能够轨范,轨范你的知见。你常常读《金刚经》也好,常常读《大般若经》也好,常读《宝积经》,常读《华严经》、《法华经》也好,《楞伽经》也好,总而言之要读经。说我也不读经,什么波罗蜜我都不要,我就是多静坐,靠不住,你靠不住,有这种事情的。所以应该为了对治这个邪恶慧,你要修学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波罗蜜,我们现在没有成就这个圣人的智慧,就是闻思修三慧了,闻思修三慧从那里来?要从修多罗里面来,从十二分教,那么从那里去学习闻思修,你就有了般若波罗蜜,就能对治这个邪恶慧,才知道这样是不对的,这也是错误了。这是佛这样说的,我们要按照这样去学习,所以在没有入圣位之前,不可以离文字的佛法的。这个在《大智度论》里面提到这个大菩萨,就是乃至到弥勒菩萨,他还要来佛边听法。龙树菩萨说:你还没有成佛,你还是有所不足,你还是要向佛学习的,何况没有到等觉菩萨那么高的境界?何况你是生死凡夫?怎么可以说是不离文字呢?怎么可以这样说呢?一定要是以修多罗,以圣言量为准,一定是要这样。所以「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慧」,这样子来成立禅波罗蜜、成立这个般若波罗蜜,来对治这个失坏因。

  「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前面这一大段这里结束,成立这个「对治所治障」,就是成立能治的六波罗蜜来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就是只是成立六个数目的波罗蜜,就正好,不多不少,就可以了。

  

  「又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如是证诸佛法所依处故,唯立六数。」

  前面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这以下是第二个原因「证诸佛法所依处故」,成立六波罗蜜多。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个「证诸佛法」,的确是以般若波罗蜜是最重要的,你没有般若波罗蜜你不能够得悟圣道,得悟第一义谛的,但是单独般若波罗蜜还不行。所以这里面从头说,「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布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这四个波罗蜜多是不散动的条件,使令你心能静下来,所以这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能使令你内心寂静下来,能够不散动。

  「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这一句话这个印顺老法师的解释是指般若波罗蜜说,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是不散动所成就的功德,就是禅波罗蜜所成就的,是禅波罗蜜所成就。那么这么讲也有道理,如果说「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的因缘,所以「次一波罗蜜」这就是禅波罗蜜,禅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不散动成就了,就是禅波罗蜜多,这样讲。「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这般若波罗蜜就成就了,这样讲我看也是可以。

  「此不散动为依止故」,此禅波罗蜜能令你心不散乱,不动乱,以此为依止处,这个「依止」是安住的意思,安住在禅定里边你的智慧就有力量了。「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你就能够如诸法实相的真实性去觉悟「等觉诸法真义」,这个相等的觉悟,如果他本身是二,你觉悟是三,那就不等,就是不平等;如果本身是一,你说是二也不行;他本身是三,你说是二也不行,就是一定要相等。相等地觉悟了诸法真实义,这是大智慧的功能,「便能证得一切佛法」了。这样说呢,主要是般若能够「等觉诸法真义」,但是要有不散动为依止。这个禅的不散动,要靠前四波罗蜜多的不散动因才能成就禅波罗蜜,成就了禅波罗蜜为依止才能般若波罗蜜多才能成立,这时候才能觉悟,才能证悟诸佛法。

  「如是证诸佛法所依处故,唯立六数」,所以只立这六个数,不需多也不用少,就正好,那么这是约证悟佛法来说。前面是对治障,这里是成就佛法;那个是破恶,这个是生善,生第一义善,约这两个意思来解释。

  

  「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由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不毁害;」

  这底下是第三个理由,第三个理由就是「随顺成熟诸有情故」,约这个意思来解释这个六波罗蜜这个六数。「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这个菩萨发大悲心教化众生,那和众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你才能够教化。如果大家都成了怨家了,那是不能度化众生的。怎么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呢?「由施波罗蜜多故」,你一定要有施,布施,或者是财的布施,或者是法的布施。这样子「于诸有情能正摄受」,那对于所接引的众生,你才能接引他来到佛法里面来,这个「摄受」有个接引的意思。接引的意思呢,但是有的经论上说到折伏,摄受和折伏是相对的。譬如说这个众生他的心性是很柔和的,那么就可以摄受他;如果他是很强暴的,作恶事的,要折伏,折伏他。那么这是菩萨度化众生的两个态度,这两个态度都是接引众生的,但是摄受的比例应该是多数的,折伏应该是少数的。这里是说用这个财布施、用这个法布施来接引众生,众生本身或者是有什么困难,你能救护他,安慰他,安慰他的心情,解除他的困难,那么彼此间就建立了很好的关系,这样子你才能够来利益他,所以叫「能正摄受」。

  「由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不毁害」,这个菩萨要度化众生,菩萨本身一定要持戒,菩萨本身要持戒,持这个或者是五戒,或者是八戒,或者是比丘戒,或者菩萨戒,应该是持菩萨戒,那么能不杀、不盗、不淫欲、不饮酒很多的戒。你若有了这样的戒波罗蜜多的关系,「于诸有情能不毁害」,你不会去伤害一切众生的,因为你不杀、不盗嘛,没有杀害众生的事情,所以对于众生不会有毁害。你想度化众生,如果你不持戒,你就会伤害到众生,那就不能度众生了。所以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一定布施波罗蜜多,还要有戒波罗蜜多才可以。

  

  「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

  说是你发菩提心度化众生,你能持戒不杀害众生,但是众生不管你那一套,众生还可能会来伤害你的,那怎么办呢?菩萨还有办法,「由忍波罗蜜多」的关系,虽然遭受到众生的毁害,「而能忍受」,菩萨能够容忍,能容忍这件事,而不计较这件事,不介意这件事,所以和众生还是无障碍的。这个菩萨若能这样做呢,菩萨不伤害一切众生,众生伤害他他能忍受,照理说应该是感动了,菩萨这种德行能感动了众生的愚痴,所以对于众生应该是能度化的。

  

  「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

  这个众生也可能受到菩萨的感动,也能相信佛法了,也可以修学圣道。…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