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立定慧波羅蜜多。」
「爲欲對治雖已發趣」,現在底下就是成立這個禅波羅蜜和這個般若波羅蜜,他們有什麼障礙呢?「對治雖已發趣」,說這個人也覺悟生死是苦,涅槃是安樂的,我要發心出離生死、要得涅槃。等到這樣用功,這樣發了心以後,也就正式這樣采取行動了,「不複退還」,就是也成就了忍波羅蜜和精進波羅蜜,用功修行了,這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而失壞因」,結果又是把自己的道心破壞了,又失掉了。爲了這個原因,要成「立定慧波羅蜜多」,要成立這個定慧波羅蜜多,禅波羅蜜和智慧波羅蜜。什麼原因呢?
「失壞因者,謂諸散動及邪惡慧。」
這個「失壞因」是什麼呢?「謂諸散動」,就是心裏面常散亂,老是向外攀緣。這件事有一點兒也可能不要緊,但是你若常常這樣做呢,你的道心就容易失掉,就容易失掉。譬如說是這個自己常常坐禅,參加打禅七也好,不參加打禅七自己常常坐禅也好,忽然間有事情去辦事,一辦辦了多少天。這個散亂了以後呢,散亂也能使令你身心疲勞,那麼事情已經辦完了,應該回來修行了,但是回來以後不修行。就是這個散亂了以後,就使令這個道心提不起來,也有這種問題。所以這個在凡位的時候的修行不容易,前面這個「彼入因果」那個地方已經提到,入了聖道以後修行還比較容易,在凡位的時候修行難,這裏面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這個你常常的散亂,你心裏面常常爲色聲香味觸法在搖動,種種的妄想,就能夠使令你這個正念就失掉。不要說我們沒得聖道、沒得禅定的人,得了聖道、得了禅定的大阿羅漢都怕這件事,都怕這件事,他就使令他這個禅定會失掉。那上面說這個走遙遠的道路,也能使令這個人失掉禅定;會調解人家的糾紛,人與人之間有什麼糾紛了,這個阿羅漢去調解,也容易使令他禅定失掉,這就是散亂的一種事情,這個阿羅漢的禅定都因此而會失掉,都有這種事情。若是我們沒得禅定,平常的人,更是容易失掉道心的,所以「失壞因者,謂諸散動」。從這些事情來看,我們發了無上菩提心是很可贊歎的事情,但是你真實去行菩薩道,還是得無生法忍以後好一點,沒得無生法忍的時候行菩薩道很難。一方面不但是衆生還沒度,先把自己搞垮了,我看是容易是這樣子的,事實上看起來也的確是這麼回事。所以這個「散動」,這是一個「失壞因」。
「及邪惡慧」,這個邪惡的智慧就是邪知邪見,也能使令自己失掉了道心,不發無上菩提心,我不修行了,會有這種事情。
「如是成立對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數。」
所以前面這一段就是爲了這個「失壞因者,謂諸散動」,來對治這個散動,所以要成立這個禅波羅蜜,成立禅波羅蜜。這個對治這個「邪惡慧」,要成立般若波羅蜜。這個「邪惡慧」分幾種:一種是這個人沒得禅定,沒得禅定他自己也可以靜坐,在那分別,分別出一種邪知邪見來,啊!他自己執著,執著這個,那麼就有了「邪惡慧」。已經成就了禅定的人,他這個分別心特別強,也會分別出來一種邪知邪見的事情,那麼有了這個邪知邪見,他執持不舍,就成了「邪惡慧」。所以從這些事情看出來,我們用功修行一定常常要讀經,你常常要讀一部修多羅,你所相應法,那個法門相應的,與你修行相應的那部經典,你要常常讀。讀呢,就能夠軌範,軌範你的知見。你常常讀《金剛經》也好,常常讀《大般若經》也好,常讀《寶積經》,常讀《華嚴經》、《法華經》也好,《楞伽經》也好,總而言之要讀經。說我也不讀經,什麼波羅蜜我都不要,我就是多靜坐,靠不住,你靠不住,有這種事情的。所以應該爲了對治這個邪惡慧,你要修學般若波羅蜜。這個般若波羅蜜,我們現在沒有成就這個聖人的智慧,就是聞思修叁慧了,聞思修叁慧從那裏來?要從修多羅裏面來,從十二分教,那麼從那裏去學習聞思修,你就有了般若波羅蜜,就能對治這個邪惡慧,才知道這樣是不對的,這也是錯誤了。這是佛這樣說的,我們要按照這樣去學習,所以在沒有入聖位之前,不可以離文字的佛法的。這個在《大智度論》裏面提到這個大菩薩,就是乃至到彌勒菩薩,他還要來佛邊聽法。龍樹菩薩說:你還沒有成佛,你還是有所不足,你還是要向佛學習的,何況沒有到等覺菩薩那麼高的境界?何況你是生死凡夫?怎麼可以說是不離文字呢?怎麼可以這樣說呢?一定要是以修多羅,以聖言量爲准,一定是要這樣。所以「失壞因者,謂諸散動及邪惡慧」,這樣子來成立禅波羅蜜、成立這個般若波羅蜜,來對治這個失壞因。
「如是成立對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數」,前面這一大段這裏結束,成立這個「對治所治障」,就是成立能治的六波羅蜜來對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數」,就是只是成立六個數目的波羅蜜,就正好,不多不少,就可以了。
「又前四波羅蜜多是不散動因,次一波羅蜜多不散動成就。此不散動爲依止故,如實等覺諸法真義,便能證得一切佛法。如是證諸佛法所依處故,唯立六數。」
前面是「成立對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數」,這以下是第二個原因「證諸佛法所依處故」,成立六波羅蜜多。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個「證諸佛法」,的確是以般若波羅蜜是最重要的,你沒有般若波羅蜜你不能夠得悟聖道,得悟第一義谛的,但是單獨般若波羅蜜還不行。所以這裏面從頭說,「前四波羅蜜多是不散動因」,布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這四個波羅蜜多是不散動的條件,使令你心能靜下來,所以這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能使令你內心寂靜下來,能夠不散動。
「次一波羅蜜多不散動成就」,這一句話這個印順老法師的解釋是指般若波羅蜜說,這個般若波羅蜜多是不散動所成就的功德,就是禅波羅蜜所成就的,是禅波羅蜜所成就。那麼這麼講也有道理,如果說「次一波羅蜜多不散動成就」,前四波羅蜜多是不散動的因緣,所以「次一波羅蜜」這就是禅波羅蜜,禅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不散動成就了,就是禅波羅蜜多,這樣講。「此不散動爲依止故,如實等覺諸法真義,便能證得一切佛法」,這般若波羅蜜就成就了,這樣講我看也是可以。
「此不散動爲依止故」,此禅波羅蜜能令你心不散亂,不動亂,以此爲依止處,這個「依止」是安住的意思,安住在禅定裏邊你的智慧就有力量了。「故如實等覺諸法真義」,你就能夠如諸法實相的真實性去覺悟「等覺諸法真義」,這個相等的覺悟,如果他本身是二,你覺悟是叁,那就不等,就是不平等;如果本身是一,你說是二也不行;他本身是叁,你說是二也不行,就是一定要相等。相等地覺悟了諸法真實義,這是大智慧的功能,「便能證得一切佛法」了。這樣說呢,主要是般若能夠「等覺諸法真義」,但是要有不散動爲依止。這個禅的不散動,要靠前四波羅蜜多的不散動因才能成就禅波羅蜜,成就了禅波羅蜜爲依止才能般若波羅蜜多才能成立,這時候才能覺悟,才能證悟諸佛法。
「如是證諸佛法所依處故,唯立六數」,所以只立這六個數,不需多也不用少,就正好,那麼這是約證悟佛法來說。前面是對治障,這裏是成就佛法;那個是破惡,這個是生善,生第一義善,約這兩個意思來解釋。
「由施波羅蜜多故,于諸有情能正攝受;由戒波羅蜜多故,于諸有情能不毀害;」
這底下是第叁個理由,第叁個理由就是「隨順成熟諸有情故」,約這個意思來解釋這個六波羅蜜這個六數。「由施波羅蜜多故,于諸有情能正攝受」,這個菩薩發大悲心教化衆生,那和衆生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你才能夠教化。如果大家都成了怨家了,那是不能度化衆生的。怎麼樣才能建立良好的關系呢?「由施波羅蜜多故」,你一定要有施,布施,或者是財的布施,或者是法的布施。這樣子「于諸有情能正攝受」,那對于所接引的衆生,你才能接引他來到佛法裏面來,這個「攝受」有個接引的意思。接引的意思呢,但是有的經論上說到折伏,攝受和折伏是相對的。譬如說這個衆生他的心性是很柔和的,那麼就可以攝受他;如果他是很強暴的,作惡事的,要折伏,折伏他。那麼這是菩薩度化衆生的兩個態度,這兩個態度都是接引衆生的,但是攝受的比例應該是多數的,折伏應該是少數的。這裏是說用這個財布施、用這個法布施來接引衆生,衆生本身或者是有什麼困難,你能救護他,安慰他,安慰他的心情,解除他的困難,那麼彼此間就建立了很好的關系,這樣子你才能夠來利益他,所以叫「能正攝受」。
「由戒波羅蜜多故,于諸有情能不毀害」,這個菩薩要度化衆生,菩薩本身一定要持戒,菩薩本身要持戒,持這個或者是五戒,或者是八戒,或者是比丘戒,或者菩薩戒,應該是持菩薩戒,那麼能不殺、不盜、不淫欲、不飲酒很多的戒。你若有了這樣的戒波羅蜜多的關系,「于諸有情能不毀害」,你不會去傷害一切衆生的,因爲你不殺、不盜嘛,沒有殺害衆生的事情,所以對于衆生不會有毀害。你想度化衆生,如果你不持戒,你就會傷害到衆生,那就不能度衆生了。所以菩薩爲了度化衆生,一定布施波羅蜜多,還要有戒波羅蜜多才可以。
「由忍波羅蜜多故,雖遭毀害而能忍受;」
說是你發菩提心度化衆生,你能持戒不殺害衆生,但是衆生不管你那一套,衆生還可能會來傷害你的,那怎麼辦呢?菩薩還有辦法,「由忍波羅蜜多」的關系,雖然遭受到衆生的毀害,「而能忍受」,菩薩能夠容忍,能容忍這件事,而不計較這件事,不介意這件事,所以和衆生還是無障礙的。這個菩薩若能這樣做呢,菩薩不傷害一切衆生,衆生傷害他他能忍受,照理說應該是感動了,菩薩這種德行能感動了衆生的愚癡,所以對于衆生應該是能度化的。
「由精進波羅蜜多故,能助經營彼所應作。」
這個衆生也可能受到菩薩的感動,也能相信佛法了,也可以修學聖道。…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