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五章、彼入因果▪P6

  ..续本文上一页远。譬如我们现在自己观察自己,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对现在的生活上有利益,是对将来也有利益呢?来生也有利益吗?我们若这样想一想呢,我们应该怎么处理事情?所以这个菩萨「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

  

  「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

  这个「方便」在这里来说呢,可以说是行动。你做这样行动的智慧,「善巧」是智慧,你做这样事情的智慧,用这样的智慧来做这件事,这个智慧是最殊胜的。他用什么智慧来作这件事呢?「谓无分别智所摄受」,这个「摄受」在这里说,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这个加持,或者用这个字解释也可以,用无分别智来加持这件事的。这个「无分别智」怎么讲呢?这个「分别智」、「无分别智」,应该是这么说。这个「分别」,分别心呢,通常我们说我们的心情……譬如说拿这个布施波罗蜜,总是有布施的财物、有施者、受者,这三方面具足了,那么称之为布施。但是我们分别,我是能布施的,你是接受的,还有一个财物,这样的分别呢,这个布施这是一般的境界。现在菩萨是「无分别智」,这个施者也不可得,受者也不可得,财物也不可得,没有这种分别心,用这样的智慧来做这件事,这叫做「方便善巧最胜」。这个「无分别智」我们前文也提到过,这是圣人的境界,得无生法忍的圣人,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才有这种智慧,他用这个智慧去行六波罗蜜的,行这个施波罗蜜的,所以叫做「无分别智所摄受故」,这是大菩萨境界,是圣人,所以这个功德是特别殊胜了。

  

  「五、由回向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

  这是第五个最殊胜的理由。「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前面是「由所依最胜」,是他最初行六波罗蜜一开始的时候先是发了无上菩提心了的,那是最初的动机。这里是你每一样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要有「回向」,做一样功德的时候他有「回向」。「回向最胜」,最殊胜,什么呢?「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就是愿以此功德得无上菩提,而不是说是得到人天的福报的,也不是得阿罗汉果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齐成佛道的,所以叫做「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这个前面的「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那么这应该是回向真如的意思,回向真如;前面这个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那是回向众生。回向众生、回向真如、回向无上菩提。

  

  「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

  这个「回向最胜」,刚才这样的解释是单指菩萨自己内心的回向,回向无上菩提。但是在菩萨的心情里面也是愿意和一切众生齐成佛道的,所以也应该包括在劝导众生也发心愿成无上菩提的,也应该有这样意思。不过这是要菩萨的智慧,他或者这样做,或者没有表现出来也可能的。

  「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第六个是「清净最胜」,就是由无上菩提心来推动这件事,由无分别智来做这件事。可是究竟地说呢,菩萨另外还有一个清净的最殊胜,「谓烦恼所知二障」,这个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种烦恼是「无障」,没有这两种障。「二障无障」,没有这两种障了,这个时候这是成佛的境界。成了佛的人,他心里面也没有烦恼障、也没有所知障。「所集起故」,由这样的清净心来集起六波罗蜜,来饶益一切众生的,所以这个六波罗蜜是太清净了,是太殊胜了,不是凡夫和二乘所能及的,这是第六。

  这是「由六种最胜故」,这是大乘菩萨修行六波罗蜜多的相貌,由六种相应的六波罗蜜。

  

  二、四句分别

  「若施是波罗蜜多耶;设波罗蜜多是施耶?有施非波罗蜜多,应作四句。」

  前面说六波罗蜜多的相貌,这底下还指相貌,叫「四句分别」。说是我们一个人也肯去修学这个布施,这个布施是波罗蜜多吗?「设波罗蜜多是施耶」,是布施吗?这是提出两个问题。这底下回答,「有施非波罗蜜多,应作四句」,应该说成四句,这个问题就是解答了。

  「有施非波罗蜜多」,说是有的人也愿意做慈善事业,救护一切众生的苦难,但是不一定是波罗蜜多,因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这六种最胜,那他就不是波罗蜜多。这样说连阿罗汉,小乘佛教学者都包括在内了,小乘佛教徒所修的布施、持戒……这六种还不能称之为波罗蜜多的。「有施非波罗蜜多」,就是因为没有这六种最胜的相应。那么「是波罗蜜多」而不是施,就是你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有六种最胜的相应,就「是波罗蜜多」,但是不是施,因为他是持戒、忍辱、精进……这五个。那么有「是施」又是波罗蜜多,就是修布施的时候,有这六种最胜的功德的相应,就是也是施也是波罗蜜多。有的呢,也不是施也不是波罗蜜多,那就是这个持戒那五法没有六种最胜的相应,那就是不是波罗蜜多也不是施,这么四句。那么这个施做这么四句,这个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是做这么四句。而菩萨的六波罗蜜多,就是又是波罗蜜多,又是六法,那就是最殊胜的六波罗蜜了。

  

  「如于其施,如是于余波罗蜜多,亦作四句,如应当知。」

  如其所应,应该明白了,是这样意思。

  

  丙、次第

  「何因缘故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此次第说?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

  这是第三个「次第」。第一是「数」,第二是「相」,第三个是「次第」。什么原因「如是六种波罗蜜多」这样的次第而说?先说布施,而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呢?怎么这样的次第呢?这个六波罗蜜多里边而先说布施波罗蜜多,先说布施,而后才说持戒。「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就是成了这样的次第了,是这样意思。这个六波罗蜜多里面,这个布施比较容易做到,所以容易的先说,难的就是在后,是这样意思。

  在这个《入中论》,《入中论》上面说出来一个理由,这个六波罗蜜多先说布施波罗蜜多的一个理由,那个上面说是有四句话:「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这个《入中论》上说出这么个理由来,说这么个理由要先说布施这个理由。「彼诸众生皆求乐」,彼一切众生,不管是哪一个众生,他都是希求安乐自在的,不愿意苦恼。这个什么苦恼呢?就是饥渴,饥饿或者渴,这都是苦恼,有病痛是苦恼,饿渴病痛,各式各样的这些不如意的事情是苦恼,那么怎么样才能远离这样的苦恼呢?就是要有饮食、要穿衣服、要有医药、要有住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要有这些事情,我们才能够解除这些饥渴、病痛种种的苦恼。而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些东西,有这些因缘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得安乐了一点,而这些因缘从哪里来呢?「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若没有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就没有乐,那么这些安乐的资具从哪里来呢?「知受用具从施出」,这个佛陀大智慧,知道这个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些东西「从施出」,从布施来的,「故佛先说布施论」,所以佛先说布施波罗蜜,让你对于其他的众生生活困难,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你要布施给他,令他生活安乐,你将来的生活就安乐了,「故佛先说布施论」。这个布施是因为我们要生活安乐,要布施,这个《入中论》上说出这么个理由来。

  这个也是在六种波罗蜜多里边,布施比较容易做,所以先说布施。这个常常做布施,而后就有可能发心持戒,就能发心持戒了。这个当然最初能够相信佛法,多数是从善恶果报上生信心,感觉到这样的说法是合道理,做善有善报,做恶有恶报,那么我做善不要做恶,我行的布施将来会得到大富,这样子我就可以做功德,布施。持戒呢,进一步持戒,持戒也就是比布施是难一点,布施是偶然的我也可以做一做,不是长时期,那么当然也是随人的意了。这个持戒是个长时期的事情,不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做,就感觉到不自由,这就难一点。可是若听说持戒能得尊贵身,得人间天上尊贵的身相,喔,这也是很好,那么就会发心持戒。布施、持戒,常常持戒呢,也就可能会忍辱。智慧增长了,就不和人家计较什么事情,就能够忍辱;有什么毁辱的事情,心里面不介意,不介意这件事。我又想起来韩信这个人,我看这个韩信的传,他以前是常忍辱的,受胯下之辱怎么怎么地,他就一直地向前进,当他最后不忍辱的时候他就垮台了,看韩信的传我看就是这样子。那么佛教徒,佛先告诉我们了,我们社会上的事情,若读书呢孔孟之道也提到这些事情,也可能会学习。我们多读古人书,多读好书,也能接触到这样的智慧的语言,人不要同人家斗争,要忍辱。可是世间上的书说这种语言的地方也不是很多,你不时时能见到的,唯独佛法里面时时能看到,能开示我们要忍辱。凭我,受你的毁辱?我怕你吗?很容易地就会生出这个分别心,很容易的。但是你若学习佛法,就不是,我受你的毁辱,多谢你考验考验我,不是很好吗?所以学习忍辱是应该。布施、持戒、忍辱,能够忍辱这是要有智慧的,然后能够精进,也就能够精进了。精进还不是容易的事情,然后修禅定了,然后能修智慧。这个说布施,先修布施呢,能够把自己的可爱的财富能布施,这一定是一个能耐得住淡泊的人才能够这样做。耐得住淡泊的人呢,对于钱能够容易舍。那么耐得住淡泊的人也容易持戒,也能够持戒。所以布施、持戒,逐渐地能够忍辱,乃至到智慧,所以「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

  这个若是佛法是常提到一件事,要正忆念,就是如理作意,用智慧去观察思惟,这叫如理作意。这个如理作意,我们从佛法的理论上看,人的生命是快乐的或者是痛苦的,完全是你自己的创造的。我们若想要我们的生命理想一点,更殊胜一点,一定要多做功德。我们若是做了错误的事情,将来你的生命就是苦恼。你若是从这一方面去思惟观察,就是应该…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