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積極地做功德,積集地作功德,這樣子我們將來前面是光明的、是幸福的,佛法的理論是自作自受,就是自己創造自己的生命的。所以這個從容易做的功德開始,逐漸地逐漸地增長智慧,逐漸地就會做布施、持戒、忍辱,乃至精進、禅定、智慧。說我做不來,我知道做好,但是做不來,是的,是不容易做,不容易做呢,但是逐漸地增長自己的能力,逐漸地增長自己的能力,做不到的事情也就做到了。其中有一個最明顯的就是智慧和禅定這兩樣事,你智慧增長了,以前認爲做不到的事情,現在能做。若多靜坐的人調伏這個狂亂的心的時候,你多少有一點進步的時候,你以前認爲做不到的事情,你現在認爲能做到,就能。所以這個定和智慧是改造自己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要增長智慧。增長智慧,我現在又說這個分別心的話,尤其是我們出家人,好象把在家居士放在外邊了。常常的讀佛經,讀佛書,常常的讀佛菩薩、阿羅漢的這個著作,你就容易增長智慧,智慧容易增長。容易增長就容易改變自己,改造自己。說我出了家了的時候,我不願意讀書,我不願意讀經,你不願意讀經你的智慧不增長,你的智慧沒有辦法增長的。智慧不增長,你功德也不增長,你不能改造自己,不能改造自己就是不能進步,這是很可惜的事情。其實也應該這樣說,所有的佛教徒都一樣,只要常常讀佛經,你常常閱讀佛經,常常思惟,你的智慧就增長。智慧增長了,你自己就會常常的糾正自己,你的無上菩提的大道就開始進步了。所以「謂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波羅蜜多故」,這是一個解釋。
其次呢,在這個《大莊嚴經論》說到,「後後波羅蜜多能清淨前前波羅蜜多」。譬如說是這個我能夠持戒,我能持戒呢,你若修布施波羅蜜多的時候,這個戒的力量使令你的布施波羅蜜多得清淨。我以前也說過,譬如說這個人他也能布施,做種種的利益人的事情,但是不持戒,不持戒結果會怎麼樣情形呢?當然不是決定,有可能會變成什麼情形呢?你布施是得大富,結果是什麼呢?到畜生世界去得大富,畜生世界去得大富貴。譬如說是做一個大象,國王非常愛護這個象,給它對人的待遇還好,這個大象能享受很大的福報。或者現在這個有錢人的狗,享受的也和人差不多,能勝過貧苦人的境界,這就是這麼回事。若是你能夠持戒呢,你又能修布施,那就是來做人或者到天上去享福,那不是好過畜生太多了,所以持戒能使令布施波羅蜜多得清淨,高尚一點,這個持戒。你若能夠忍辱呢,又能使令持戒得清淨,說我發心持戒非常的值得贊歎、值得尊重的事情,但是你若不忍辱,你的戒還不容易清淨,還是不容易清淨的。所以要忍辱,所以忍辱要比持戒還難。那麼又能精進,又能禅定,又能般若,那就成了聖人了。所以後後能清淨前前,也就是後後能生前前波羅蜜多,那麼前前生後後波羅蜜多,後後能清淨前前波羅蜜多,所以如是次第,這六波羅蜜的次第是這樣子。
丁、訓詞
「複次,此諸波羅蜜多訓釋名言,雲何可見?」
這是第四,甲乙丙丁這個丁,「訓詞」,這個波羅蜜多的名字的解釋。「複次,此諸波羅蜜多訓釋名言,雲何可見」,他這個有總名、有別名,「波羅蜜多」是總名,這六個都可以名之爲「波羅蜜多」,這是總名。可是每一個「波羅蜜多」有他的別名,這個叫做布施,那個叫做持戒,乃至智慧。所以「訓釋名言」有總名、有別名的不同,你講一講我聽聽,是這樣意思。
「于諸世間、聲聞、獨覺施等善根最爲殊勝,能到彼岸,是故通稱波羅蜜多。」
這是先解釋這個總名,這個菩薩所修的波羅蜜多在一切世間的生死凡夫裏邊,乃至到聲聞緣覺的聖人,他們也都能夠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的這些善法,在這麼多的人的善法裏邊,菩薩的六波羅蜜多是「最爲殊勝」,是最第一的,超過了他們的善法。「能到彼岸」,能由此岸到彼岸那邊去,是最殊勝的。這個世間人修行的這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頂多在人天裏面享受一點福報,就只此而已。若是阿羅漢和獨覺,辟支佛這些聖人是能到涅槃的彼岸的,他修行這個六波羅蜜能有這樣的殊勝的境界的,「能到彼岸」。但是不能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彼岸,因爲他沒有那樣的願,唯有菩薩能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究竟處,「是故通稱波羅蜜多」。若這樣說呢,阿羅漢還沒有到這裏,就不能名之爲波羅蜜多了。這是解釋這個總名,這樣說這個「波羅蜜多」翻到中國話是到彼岸,而是最殊勝的意思,最殊勝的名之爲「波羅蜜多」。
「又能破裂悭吝、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爲施;」
這底下解釋每一個波羅蜜多的別名。「又能破裂悭吝」,這是解釋這個布施波羅蜜的布施這個名字,這個布施波羅蜜多他有什麼好處呢?「又能破裂悭吝」,這個「悭吝」是我們心裏上的煩惱,你能布施就能夠破除去內心裏面這個「悭吝」的煩惱,不肯幫助別人解決困難,不肯拿出力量幫助別人解決困難,那就叫做「悭吝」。你用這個布施就能破除這個煩惱,破除內心這個「悭吝」的煩惱。這個「悭吝」有什麼不好呢?「貧窮」,是「貧窮」的一個因,「貧窮」是「悭吝」的果。那麼你若能布施呢,就破除去「悭吝」的因和「貧窮」的果了,能有這種作用。
「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能引得廣大財位」,你能布施了,不但能破除去悭吝、貧窮,將來你還能得到廣大的財富,地位也高尚了,能夠有這種好處。「福德資糧」,你若在佛法裏面,你有佛法的氣氛,你在佛法裏面做功德,或者你在做功德的時候有佛法的氣氛,回向無上菩提了,那麼你這個廣大財位,得到廣大財位的時候,你這個大福德還有能力引導你向于聖道,所以叫做「資糧」。如果你沒有佛法的氣氛,說我在社會上做了很多功德,不能做資糧,你是做功德了,很多人得到你的好處,你將來也可能得到很大很多的福德,但是就被那個福德迷住了,顛倒迷惑,繼續地放逸而不能向于聖道,沒有這個能力。你若是有佛法的氣氛,同樣的做功德,而那個功德令你有智慧而不迷惑不顛倒,還能有時間學習佛法。雖然是大富人,同樣是大富翁,但是他能拿出時間來學習佛法,他說我有時間。你如果只是在社會上做功德,你沒有佛法的熏習的時候,等到果報來的時候,沒有時間學習佛法。說是你有好朋友引導你來信佛,你來參加打禅七,我沒有時間;參加念佛,我沒有時間,他就是不是資糧,不是佛法的資糧。你若是能夠發無上菩提心了,或者發出離心都好,他能「破裂悭吝、貧窮」,「能引得廣大財位」,還能做聖道的「資糧」,「故名爲施」,所以叫做布施。
我心裏頭有的時候也在想,有些人文章寫的很好,那就是智慧,特別地有什麼事情他有智慧處理事情,能駕禦天下的英雄豪傑,他能統治國家,有那種本事。這種人也是做了大功德的,但是就是沒有佛法的氣氛,沒有栽培善根,這是一個很遺憾的事情,很遺憾。所以我們世間上事情,我們用凡夫的眼睛看,哎呀!這個功德很大,很多很多人贊歎。若佛菩薩來看呢,有的是可以贊歎,有的人是苦惱,自己爲自己製造苦惱,自己爲自己製造苦惱,並不是可以樂觀的;你若用佛法的觀點去看世間上的事情,應該是這樣說的。
「又能息滅惡戒、惡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爲戒;」
現在解釋這個戒波羅蜜多「戒」的這個名字。這個戒法,或者我們受叁皈五戒,或者受十善戒,受菩薩戒,或者受這個比丘、比丘尼戒,沙彌、沙彌尼戒,這個戒有什麼好處呢?「息滅惡戒、惡趣」。這個「惡戒」怎麼講呢?就是在印度的外道,他們有惡戒,譬如說這個人他學習狗、學習雞、學習牛,向牛學習,那麼這等于就是一種惡戒。這樣的外道我們在《阿含經》裏面看見,他就有機會來見佛,就問佛,他說他向牛學習、向狗學習、向雞學習,將來能得到什麼好處呢?佛說:「不要說」,你越說不要說,他偏要又問。佛說:「你一定要問,我就告訴你。如果你這個戒持得清淨的話,你將來就是做牛,你將來就做狗,你將來就做雞。如果你若犯戒了,就是下地獄」佛就這麼告訴他,就是有這種,佛這麼說。我以前也說過,爲什麼那個人向牛學習,向狗學習,向雞學習,爲什麼做這種愚癡的事情呢?這個經論上有說出個原因來,就是這個外道,有的修了禅定有了神通了,有了神通的時候他一入定就看見這個牛死了,看見牛死了,哦!它生到天上去了,但是他不知道這個牛爲什麼能生天,他不知道,那個原因他不知道,他就看牛生天了他就疑惑:喔,牛的行爲是生天的原因。于是乎他就向牛學習,告訴他的徒弟,你們都去向牛學,苦也要受,你受這個苦你將來可以生天。他看到一個雞死了,看狗死了,生到天上去了,「哦!是這樣子。這是你們所不知道的」,所以告訴他徒弟,你向狗學習、你向雞學習,就是等于持雞戒、持狗戒,就是這樣子。現在我們學習佛法了,不可以這樣做這種愚蠢的事情,要「息滅惡戒」,要學習佛法的善戒,要這樣子,「息滅惡戒」,另外一種情形呢,就是世間上以殺盜淫妄做職業的人,以殺生做職業的、以偷盜做職業的,各種非法事業做職業的人,他就是得要那樣做,不那樣做也等于就是犯戒了,有這種事情,那也就是惡戒。現在佛說不可以這樣子做這些惡事,我們要學習佛法的善戒,要不殺生、不偷盜,乃至不飲酒,乃至種種的菩薩戒、比丘戒,息滅這些惡戒,那麼這是最光明的事情,最高尚的一種行爲。這個你若持佛法所製定的戒,就有這種好處,能「滅惡戒」。
「惡趣」,「惡趣」是什麼呢?是惡戒的果。你持惡戒,將來就到叁惡道去。你若不持惡戒,能持佛法中的戒,就是滅了惡戒也滅了惡趣,就不受這種苦惱的果報。「及能取得善趣」,你若能夠受這麼多佛法的戒,將來一定在人天裏面,能到佛世界去…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