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P8

  ..續本文上一頁都可以,能得到這樣的好處。「及能取得等持」,這個「等持」就是定,就是叁昧。叁摩地翻個中國話,翻個「等持」。因爲你若是能持戒,你不殺生、不偷盜,乃至不飲酒,不做這些非法的事情,你心安,你心很安。那麼你有這個安的基礎,你才去靜坐,攝心不亂,就容易成就,所以「及能取得等持」。若是你去殺生、去偷盜,你和人說了謊話的時候,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的時候,你心就不安,你心不安。或者那些煩惱事情來找你麻煩,你那能修禅定呢?是不能得「等持」。所以戒能增上定,這個原因就在這裏。「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爲戒」。

  這個「息滅惡戒、惡趣」是滅惡,「能取得善趣、等持」是生善;這個善法他能滅惡,而同時還能得到一些可愛的果報。這個施波羅蜜也是,戒也是這樣子。

  

  「又能滅盡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爲忍;」

  這底下解釋第叁個「滅盡忿怒」這個忍波羅蜜,這個「滅盡忿怒」。這個忍波羅蜜就是人所不容易修的,不容易修這個忍,你叫我持戒還可以,叫我布施也可以,叫我忍是很難的。但是這個忍有什麼好處呢?也有好處,能「滅盡忿怒」,使令你的心平靜,不煩惱,沒有這個「忿怒」的煩惱。還有第二個好處,沒有「怨仇」,沒有怨家。你忿怒了的時候,你就製造一個敵人,那就是一個有「怨仇」的一個人,有「怨仇」的人他要找你麻煩,要報仇的。現在滅盡了自家的「忿怒」,也滅除了一個「怨仇」,不結怨與人,你不是很好嗎?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

  「及能善住自他安隱」,這是得到的好處,這個得什麼好處?能善住自身的安隱;你心裏不忿怒,那麼自己很安閑、很自在,你不要動瞋心。有這個引起瞋心的這個因緣出現的時候,你不瞋,不忿怒,自己控製自己,不忿怒,那麼你心裏面很安隱、很自在、很快樂。你可以看一看忿怒的那個人,你自己沒有忿怒的時候,看見別人忿怒的時候,你注意那個忿怒的相貌,你就知道忿怒的時候是苦惱,不忿怒不就是很自在嗎?所以應該不要忿怒。那麼有了問題,有問題你不忿怒,心裏面平靜地來解決這個問題,不要用忿怒來解決問題,不要。

  我以前也說過這件事,我現在還想重說,有人要跟我出家,要什麼條件跟我出家?我說你不要忿怒你就可以出家,你不用瞋心來講話,你就可以出家。我當時說完了,我還感覺到我這個條件是很好,但是後來一想,這個條件太高了,太高,不容易,不忿怒不容易。但是佛是大智慧人,這無著菩薩也是大智慧人,才說出這種智慧的語言,告訴你不忿怒的好處。不忿怒有什麼好處呢?你自己不忿怒,你就沒有怨仇,沒有仇恨的人,沒有仇恨的人你不是很好嗎?

  第二個好處呢,你自己心安隱,自己很自在,這是第二個好處。第叁個好處,還令他人也安隱。因爲你不忿怒,對方受到你的感動,他也不忿怒,大家都很平安、很自在,就是很快樂,這不是很好嗎?這個經上也說,由忍波羅蜜得叁十二相的,佛的叁十二相是由忍波羅蜜成就的,所以這個忍是成佛的相好的一個因緣,一種因緣,所以應該忍。

  我剛才說過,有問題的時候,你內心裏面平靜地去處理問題,不需要用忿怒來處理問題。這樣子,你心裏面平靜去處理問題,好過忿怒心去處理問題。你心一沖動,有時候失掉理智,事情就做錯了;若是心理平靜呢,犯錯誤的可能性就少,當然這是要智慧的。你心裏面平靜,智慧也容易發出來,所以應該不要忿怒,應該學習忍,安忍,于苦無動。不如意的事情出現的時候,心裏面不要動。所以從智慧上的觀察,忍有這樣的好處,我們應該學習忍,學習這個忍。就是自己常常的靜坐的時候,常給自己的一個消息,我要學習忍。我們若不靜坐,心裏散亂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給自己要求自己學習忍,也可以,但是你靜坐的時候要求自己學習忍,和散亂心的時候自己要求自己不同,不一樣。什麼不一樣?印象深刻一點,你靜坐的時候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時候,這個修習忍波羅蜜的因緣出現的時候,你立刻就想起來我要修忍,那個記憶力強一點,敏感一點,強一點,你這時候就自己看自己,別人在毀辱你的時候,你心裏面不動,也是很快樂的,還是很快樂的,的確是快樂的事情,不動,心不要動。那麼這時候你先知道修忍的功德、不忍的過失,我是願意那個過失呢?我願意那個功德呢?當然應該遠離過失,去爭取功德,自然是應該這樣,那麼就學習這個忍波羅蜜,自己要求自己這樣做。

  

  「又能遠離所有懈怠、惡不善法,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

  這是第四個波羅蜜多,就是精進波羅蜜多。「又能遠離所有懈怠」,這個精進有什麼好處呢?能夠「遠離所有懈怠」,就是應該這個時候去做功德,但是心裏面提不起勁兒,不肯去做,但是若有放逸的事情來了,你的精神就來了,他就肯去做,所以這個懈怠和放逸多數是連在一起的,懈怠、放逸。你若有精進波羅蜜多呢,這還是要有智慧,智慧思推自己我若不做功德,我將來的生命是苦惱的,自己勉強自己不要懈怠,去做功德。我這個時候要靜坐,我這個時候要讀經,我這個時候要拜佛,我這個時候去做利益人的事情去,不懈怠。那麼不懈怠呢,也就不會做這些「惡不善法」,「不善」就是惡,做這些傷害他人的事情也不要做。這個「懈怠、惡不善法」,「惡不善法」有兩種:一種是沒生起的時候,要生起還沒生起,把他停下來,這是一種。第二種呢,已經生起的惡不善法要消滅他,要息滅已經生起的惡不善法,要把他停下來。沒生起的不要生起,已經生起的要停下來,要改善自己,要這樣子。

  「及能出生無量善法」,由于精進的關系,他就能夠發動種種的功德,或者別人發動種種功德的因緣,讓我去合作,我馬上去同你合作做種種功德,或者自己發動一些善法的因緣做種種功德,所以「及能出生無量善法」。「無量善法」也分這兩類:一個是沒生起的應該生起,已經生起的「令其增長」,使令他增長,增長廣大。那麼就像人發財的時候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那麼就是你的善法功德也是越多越好,所以就是「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這就是叁十七道品裏邊那個四正勤的意思,那麼這個四正勤就是精進波羅蜜多。這個做功德這件事,第一次做的時候難一點,勉強一點,第二次就容易一點,第叁次更容易,久久了做善事成了習慣了,那麼你的功德就是越來越多。

  

  「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

  這是說這個靜慮波羅蜜多,靜慮波羅蜜多怎麼解釋呢?「能消除所有散動」,那麼就能消除內心的動亂,心裏面攀緣種種的境界,散亂,能把他消除去,使令內心沒有這些散亂這些不善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那麼你修學禅定呢,他慢慢地就成就了,這個內心明靜而住就會得輕安樂,或者得種種禅定,或者得種種神通,有這麼多的功德,「故名靜慮」。那麼這個靜慮的功德是更殊勝了,這是靜慮的這麼樣解釋。

  

  「又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慧,及能真實品別知法,故名爲慧。」

  這是說這個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這個智慧他有什麼好處呢?「又能除遣」,說這個菩薩他又能夠破除去「一切見趣、諸邪惡慧」。這個「見趣」,就是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叫「見趣」。在前面說: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見。這個邪知邪見他就是一定是「趣」,這個「趣」者有所去也,向一個地方去,當然這就是在生死裏面流轉,有邪知邪見就是這樣子。「諸邪惡慧」,還有其他的種種的邪惡的智慧。這個「見」這個字有個執著的意思,執著。他有所見的時候,認爲這是最正確、最殊勝的,他執著這件事,叫做「見」。這個「慧」是觀察決斷的意思,他這樣觀察,觀察這件事是這樣子,從這一方面名之爲慧,從執著那一方面叫做「見」。在經論上說呢,慧和見實在是通著的,是相通的,但是印順老法師他的解釋似乎是兩回事,見是見,慧是慧。「又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的智慧,能滅除去這些邪知邪見,就是這樣意思。

  「及能真實品別知法,故名爲慧」,這個「真實知法」、「真實品別知法」,分這麼兩個意思。「真實知法」,就是能見到諸法實相,這是智慧,這是佛法的智慧。那麼你常能夠學習佛法,按照佛法去修行去,你就會成就這個真實的智慧,這就是根本無分別智了。「真實品別知法」就是後得智,就是「品別」就是一類一類的,「品」者類也,一類一類的,彼此不同的叫「別」,這樣子去通達一切法的差別相的,那麼就是後得智。現在這裏說這個智慧就分這麼兩種:一個根本智,一個是後得智。你成就了這樣的智慧,你就不會犯錯誤,不會犯錯誤,那麼就是達到聖人的境界是大安樂、大解脫的境界,所以叫做慧。如果沒有智慧的時候,你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也都是糊塗境界。你若有了智慧,有佛法中的智慧,布施也是波羅蜜,持戒也是波羅蜜,乃至禅定也是波羅蜜,智慧也是波羅蜜,所以智慧是非常重要的。這是解釋這個六波羅蜜的名字,總名、別名。

  

  戊、修習2

  一、總辨五種修

  「雲何應知修習如是波羅蜜多?」

  這底下是「修習」,這個波羅蜜多這樣的好,那麼我們怎麼樣去修學呢?怎麼樣去學習這件事呢?這件事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法呢?這底下說這件事。這裏分兩科,第一科「總辨五種修」。

  

  「應知此修略有五種:」

  這個修六波羅蜜有五種修習的方法。

  

  「一、現起加行修,」

  就是你要現出來實際的行動去修六波羅蜜多。譬如說我這個時候我要學習般若波羅蜜,那就是要聞思修,在佛法的經律論上你要聞思修就可以得到佛法的智慧。你自己要主動地來做這件事,叫做「現起加行」,這樣意思。或者禅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忍波羅蜜、…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