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可以,能得到这样的好处。「及能取得等持」,这个「等持」就是定,就是三昧。三摩地翻个中国话,翻个「等持」。因为你若是能持戒,你不杀生、不偷盗,乃至不饮酒,不做这些非法的事情,你心安,你心很安。那么你有这个安的基础,你才去静坐,摄心不乱,就容易成就,所以「及能取得等持」。若是你去杀生、去偷盗,你和人说了谎话的时候,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的时候,你心就不安,你心不安。或者那些烦恼事情来找你麻烦,你那能修禅定呢?是不能得「等持」。所以戒能增上定,这个原因就在这里。「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
这个「息灭恶戒、恶趣」是灭恶,「能取得善趣、等持」是生善;这个善法他能灭恶,而同时还能得到一些可爱的果报。这个施波罗蜜也是,戒也是这样子。
「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
这底下解释第三个「灭尽忿怒」这个忍波罗蜜,这个「灭尽忿怒」。这个忍波罗蜜就是人所不容易修的,不容易修这个忍,你叫我持戒还可以,叫我布施也可以,叫我忍是很难的。但是这个忍有什么好处呢?也有好处,能「灭尽忿怒」,使令你的心平静,不烦恼,没有这个「忿怒」的烦恼。还有第二个好处,没有「怨仇」,没有怨家。你忿怒了的时候,你就制造一个敌人,那就是一个有「怨仇」的一个人,有「怨仇」的人他要找你麻烦,要报仇的。现在灭尽了自家的「忿怒」,也灭除了一个「怨仇」,不结怨与人,你不是很好吗?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及能善住自他安隐」,这是得到的好处,这个得什么好处?能善住自身的安隐;你心里不忿怒,那么自己很安闲、很自在,你不要动瞋心。有这个引起瞋心的这个因缘出现的时候,你不瞋,不忿怒,自己控制自己,不忿怒,那么你心里面很安隐、很自在、很快乐。你可以看一看忿怒的那个人,你自己没有忿怒的时候,看见别人忿怒的时候,你注意那个忿怒的相貌,你就知道忿怒的时候是苦恼,不忿怒不就是很自在吗?所以应该不要忿怒。那么有了问题,有问题你不忿怒,心里面平静地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用忿怒来解决问题,不要。
我以前也说过这件事,我现在还想重说,有人要跟我出家,要什么条件跟我出家?我说你不要忿怒你就可以出家,你不用瞋心来讲话,你就可以出家。我当时说完了,我还感觉到我这个条件是很好,但是后来一想,这个条件太高了,太高,不容易,不忿怒不容易。但是佛是大智慧人,这无著菩萨也是大智慧人,才说出这种智慧的语言,告诉你不忿怒的好处。不忿怒有什么好处呢?你自己不忿怒,你就没有怨仇,没有仇恨的人,没有仇恨的人你不是很好吗?
第二个好处呢,你自己心安隐,自己很自在,这是第二个好处。第三个好处,还令他人也安隐。因为你不忿怒,对方受到你的感动,他也不忿怒,大家都很平安、很自在,就是很快乐,这不是很好吗?这个经上也说,由忍波罗蜜得三十二相的,佛的三十二相是由忍波罗蜜成就的,所以这个忍是成佛的相好的一个因缘,一种因缘,所以应该忍。
我刚才说过,有问题的时候,你内心里面平静地去处理问题,不需要用忿怒来处理问题。这样子,你心里面平静去处理问题,好过忿怒心去处理问题。你心一冲动,有时候失掉理智,事情就做错了;若是心理平静呢,犯错误的可能性就少,当然这是要智慧的。你心里面平静,智慧也容易发出来,所以应该不要忿怒,应该学习忍,安忍,于苦无动。不如意的事情出现的时候,心里面不要动。所以从智慧上的观察,忍有这样的好处,我们应该学习忍,学习这个忍。就是自己常常的静坐的时候,常给自己的一个消息,我要学习忍。我们若不静坐,心里散乱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给自己要求自己学习忍,也可以,但是你静坐的时候要求自己学习忍,和散乱心的时候自己要求自己不同,不一样。什么不一样?印象深刻一点,你静坐的时候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时候,这个修习忍波罗蜜的因缘出现的时候,你立刻就想起来我要修忍,那个记忆力强一点,敏感一点,强一点,你这时候就自己看自己,别人在毁辱你的时候,你心里面不动,也是很快乐的,还是很快乐的,的确是快乐的事情,不动,心不要动。那么这时候你先知道修忍的功德、不忍的过失,我是愿意那个过失呢?我愿意那个功德呢?当然应该远离过失,去争取功德,自然是应该这样,那么就学习这个忍波罗蜜,自己要求自己这样做。
「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
这是第四个波罗蜜多,就是精进波罗蜜多。「又能远离所有懈怠」,这个精进有什么好处呢?能够「远离所有懈怠」,就是应该这个时候去做功德,但是心里面提不起劲儿,不肯去做,但是若有放逸的事情来了,你的精神就来了,他就肯去做,所以这个懈怠和放逸多数是连在一起的,懈怠、放逸。你若有精进波罗蜜多呢,这还是要有智慧,智慧思推自己我若不做功德,我将来的生命是苦恼的,自己勉强自己不要懈怠,去做功德。我这个时候要静坐,我这个时候要读经,我这个时候要拜佛,我这个时候去做利益人的事情去,不懈怠。那么不懈怠呢,也就不会做这些「恶不善法」,「不善」就是恶,做这些伤害他人的事情也不要做。这个「懈怠、恶不善法」,「恶不善法」有两种:一种是没生起的时候,要生起还没生起,把他停下来,这是一种。第二种呢,已经生起的恶不善法要消灭他,要息灭已经生起的恶不善法,要把他停下来。没生起的不要生起,已经生起的要停下来,要改善自己,要这样子。
「及能出生无量善法」,由于精进的关系,他就能够发动种种的功德,或者别人发动种种功德的因缘,让我去合作,我马上去同你合作做种种功德,或者自己发动一些善法的因缘做种种功德,所以「及能出生无量善法」。「无量善法」也分这两类:一个是没生起的应该生起,已经生起的「令其增长」,使令他增长,增长广大。那么就像人发财的时候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那么就是你的善法功德也是越多越好,所以就是「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这就是三十七道品里边那个四正勤的意思,那么这个四正勤就是精进波罗蜜多。这个做功德这件事,第一次做的时候难一点,勉强一点,第二次就容易一点,第三次更容易,久久了做善事成了习惯了,那么你的功德就是越来越多。
「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
这是说这个静虑波罗蜜多,静虑波罗蜜多怎么解释呢?「能消除所有散动」,那么就能消除内心的动乱,心里面攀缘种种的境界,散乱,能把他消除去,使令内心没有这些散乱这些不善法。「及能引得内心安住」,那么你修学禅定呢,他慢慢地就成就了,这个内心明静而住就会得轻安乐,或者得种种禅定,或者得种种神通,有这么多的功德,「故名静虑」。那么这个静虑的功德是更殊胜了,这是静虑的这么样解释。
「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这是说这个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个智慧他有什么好处呢?「又能除遣」,说这个菩萨他又能够破除去「一切见趣、诸邪恶慧」。这个「见趣」,就是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叫「见趣」。在前面说: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见。这个邪知邪见他就是一定是「趣」,这个「趣」者有所去也,向一个地方去,当然这就是在生死里面流转,有邪知邪见就是这样子。「诸邪恶慧」,还有其他的种种的邪恶的智慧。这个「见」这个字有个执着的意思,执着。他有所见的时候,认为这是最正确、最殊胜的,他执着这件事,叫做「见」。这个「慧」是观察决断的意思,他这样观察,观察这件事是这样子,从这一方面名之为慧,从执着那一方面叫做「见」。在经论上说呢,慧和见实在是通着的,是相通的,但是印顺老法师他的解释似乎是两回事,见是见,慧是慧。「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的智慧,能灭除去这些邪知邪见,就是这样意思。
「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这个「真实知法」、「真实品别知法」,分这么两个意思。「真实知法」,就是能见到诸法实相,这是智慧,这是佛法的智慧。那么你常能够学习佛法,按照佛法去修行去,你就会成就这个真实的智慧,这就是根本无分别智了。「真实品别知法」就是后得智,就是「品别」就是一类一类的,「品」者类也,一类一类的,彼此不同的叫「别」,这样子去通达一切法的差别相的,那么就是后得智。现在这里说这个智慧就分这么两种:一个根本智,一个是后得智。你成就了这样的智慧,你就不会犯错误,不会犯错误,那么就是达到圣人的境界是大安乐、大解脱的境界,所以叫做慧。如果没有智慧的时候,你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也都是糊涂境界。你若有了智慧,有佛法中的智慧,布施也是波罗蜜,持戒也是波罗蜜,乃至禅定也是波罗蜜,智慧也是波罗蜜,所以智慧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解释这个六波罗蜜的名字,总名、别名。
戊、修习2
一、总辨五种修
「云何应知修习如是波罗蜜多?」
这底下是「修习」,这个波罗蜜多这样的好,那么我们怎么样去修学呢?怎么样去学习这件事呢?这件事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法呢?这底下说这件事。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总辨五种修」。
「应知此修略有五种:」
这个修六波罗蜜有五种修习的方法。
「一、现起加行修,」
就是你要现出来实际的行动去修六波罗蜜多。譬如说我这个时候我要学习般若波罗蜜,那就是要闻思修,在佛法的经律论上你要闻思修就可以得到佛法的智慧。你自己要主动地来做这件事,叫做「现起加行」,这样意思。或者禅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忍波罗蜜、…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