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P9

  ..續本文上一頁戒波羅蜜、施波羅蜜都是,自己主動地來做這件事,這叫做「現起加行修」。

  

  「二、勝解修,」

  這個「勝解修」,也還是要學習經律論,與六波羅蜜相應的經律論你去學習,你才能對于這個六波羅蜜有深刻的信解,你才知道怎麼樣修這個布施波羅蜜,乃至到怎麼樣修習這個般若波羅蜜,你也會引起很強烈的意願,我歡喜修六波羅蜜,這叫做「勝解修」。修這個六波羅蜜能得到什麼樣的功德、不修六波羅蜜有什麼樣的過失,都在這裏邊。你完全學習達到了一個程度的時候,你就會有勝解,自己歡喜願意去這樣做,有深刻的信解,所以叫「勝解修」。

  

  「叁、作意修,」

  就是前面說的愛重作意、隨喜作意、欣樂作意,那叁種作意叫「作意修」。

  

  「四、方便善巧修,」

  前邊那個「方便善巧」就是無分別智,由無分別智來修這六波羅蜜,這就是能離相的修六波羅蜜。我們若沒有這種「方便善巧」的無分別智,我們就是執著有相,我有禅定,我能夠有般若的智慧,就有這些分別。有了這些分別的時候,就自己給自己作障礙了。若有「方便善巧」的智慧,就能離一切相,就沒有這個障礙了,就轉成無漏的了。

  

  「五、成所作事修」

  這是第五個,叫做「成所作事修」。這五種修在這裏是把這個名字標出來,這下面就解釋。

  

  「此中四修如前已說。」

  就是第五個除外,前面那四個在前面已經講過了,現在這底下就解釋這個「成所作事修」。

  

  「成所作事修者,謂諸如來任運佛事無有休息,于其圓滿波羅蜜多,複更修習六到彼岸。」

  這個解釋這個「成所作事修」,怎麼講呢?「謂諸如來」,這是說十方世界一切的佛,「任運佛事」,佛修這六波羅蜜的時候是「任運」的,就是不需要去努力,不需要去分別,就自然地就能去做六種功德,叫做「任運」的「佛事」。這個「佛事」,這件事是佛作的,所以叫「佛事」。或者這件事作了,能令衆生得無上菩提,能令衆生成佛,故名爲「佛事」。「無有休息」,佛做這個功德的時候不需要休息。我們沒得禅定的人,我們有疲勞,所以要休息,得了禅定的時候就不同一點,得了聖道的時候更不同了,到佛的境界沒有這個「休息」的這件事,他做的時候就是休息,和休息沒有什麼不同,動靜是無差別的。

  「于其圓滿波羅蜜多,複更修習六到彼岸」,他成佛了,他的六波羅蜜多已經圓滿了,但是現在因爲慈悲哀愍一切衆生的苦惱,「複更修習六到彼岸」,所以再修這個「六到彼岸」,去爲衆生作一個模範了,就是讓衆生向佛學習,這樣子的意思,這個我們通常說倒駕慈航正好是這個意思,這叫「成所作事修」。那麼這也就是佛的法身的境界,佛的法身現出來受用身、現出來變化身、現出來種種的衆生身去利益一切衆生的行動,就叫做「成所作事修」。

  

  二、別辨作意修

  「又作意修者,謂修六種意樂所攝愛重、隨喜、欣樂作意:」

  前面是第一段「總辨五種修」,這是第二段「別辦作意修」。那五種修裏面有個作意修,這裏特別地來再加解釋。「又作意修者,謂修六種意樂」,這個「意樂」有六種不同。「所攝愛重、隨喜、欣樂作意」,就是這個「愛重、隨喜、欣樂」這叁種作意是屬于六種意樂的;就是這個「愛重作意」裏邊有六種意樂,「隨喜」裏邊也有六種意樂,「欣樂」裏邊也有六種意樂的,就是這樣子,這叫做「作意修」。這個「六種意樂」是什麼呢?

  

  「一、廣大意樂,二、長時意樂,叁、歡喜意樂,四、荷恩意樂,五、大志意樂,六、純善意樂。」

  這六種,這個名字標出來。這底下就解釋,解釋這個叁種作意的六種意樂。先說這個愛重作意,先從布施說。

  

  「若諸菩薩,乃至若幹無數大劫現證無上正等菩提,經爾所時,一一剎那,假使頓舍一切身命,」

  這用這個布施波羅蜜來說這個意樂,意樂嘛,第一個是「廣大意樂」,也就是愛重意樂的「廣大意樂」。若是諸菩薩他們發無上菩提心去修學六波羅蜜多,修學多少時間呢?「若幹無數大劫」那麼多,「無數」,不可計數的,就是阿僧祇劫叫「無數」,「大劫」,要那麼多的劫才能「現證無上正等菩提」,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經爾所時」,經過「若幹無數大劫」,「一一剎那,假使頓舍一切身命」,這個世親菩薩釋上面解釋,「無數大劫」合起來爲「一剎那」,這樣一剎那一剎那成爲「無數大劫」。這麼多的大劫裏邊,「一一剎那」,世親菩薩這麼解釋。「一一剎那,假使頓舍一切身命」,假使這個菩薩他能夠「頓舍」,好象《金剛經》說那個,就是這一剎那裏面他就能「頓舍」無量無邊的身命去饒益衆生去,那麼用這個身命布施給一切衆生,那麼這叫做內施,身命叫做內。

  

  「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

  「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這是外施。用「殑伽河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恒河,這個恒河沙數一粒沙算是一個世界,那麼恒河沙數世界太廣大了。這麼多的世界裏面,「盛滿七寶奉施如來」,供養佛,這樣子一一剎那,「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就是最後得無上菩提那個金剛道,金剛道後那個時候成佛,在菩提樹下成佛。「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他這麼長久的時間內,他能夠這麼多的供養,內布施、外布施,他那個布施的意樂的心情還沒有滿足,還沒有厭足,那麼這就是「廣大意樂」。這個看見佛菩薩這個布施的心情是這麼殊勝。

  

  「經爾所時,一一剎那,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于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衆具,」

  前面說布施的愛重意樂,也就是「廣大意樂」,這底下解釋這個持戒以下的那五度。「經爾所時」,經那麼多的「若幹無數大劫」的剎那剎那的,「一一剎那,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都是熾烈的猛火,就是在那個熾烈的猛火裏邊,那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所處的環境是那麼痛苦。「于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衆具」,行住坐臥四威儀,常是缺少資生的衆具,生活特別的艱苦,那是不容易修行的。

  

  「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心恒現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是名菩薩廣大意樂。」

  「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心恒現行」,而這個菩薩那個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的學習的心情他還是常能現起來的,在這麼苦惱的境界裏面他還要學習波羅蜜的心情還不斷。「乃至安坐妙菩提座」,乃至到得無上菩提。「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他還沒有滿足,「是名菩薩廣大意樂」,這就是這位菩薩修學六波羅蜜多的廣大意樂是這樣的。

  

  「又諸菩薩,即于此中無厭意樂,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無間息,是名菩薩長時意樂。」

  第一個是「廣大意樂」,現在解釋這個「長時意樂」。「又諸菩薩,即于此中」,就是六波羅蜜,修學六波羅蜜像上面說過的那麼多的「若幹無數大劫」,一剎那剎那的這樣,乃至到「安坐妙菩提座」得無上菩提,「常無間息」,這麼長的時間內不間斷、不休息,「是名菩薩長時意樂」,修六波羅蜜就是這樣子。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歡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

  這麼多的菩薩他的六種波羅蜜多的修學的功德來利益一切衆生的,「由此所作深生歡喜」,他這樣做六波羅蜜去度化衆生、利益衆生,他心裏面深深地生起歡喜心。「蒙益有情所不能及」,蒙受菩薩利益的衆生心情也是歡喜,但是那個歡喜不及菩薩心情的歡喜,菩薩的心情的歡喜還超過了「蒙益有情」的歡喜。這個印順老法師舉一個例子,說是母親買一個玩具給他的兒,給他的女,他兒女是發歡喜心了,但是母親看兒女歡喜,母親的心情歡喜更歡喜,比兒女生的歡喜心還要強烈,這也是很合適的譬喻。

  

  「是名菩薩歡喜意樂。」

  這麼講。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見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見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薩荷恩意樂。」

  又諸多的菩薩他「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特別多的利益衆生,「見彼于己有大恩德」,菩薩看見受他利益的有情有大恩德;說那個衆生對菩薩有恩德,菩薩這樣感覺。「不見自身于彼有恩」,菩薩不看見自己對衆生有恩德,菩薩是這樣心情的。這個如果說是久遠以來,無量劫來一切衆生都曾經爲我做過父母,做過師長,做過我的兄弟姊妹,我們做過同學、善友,所以對我有恩德,那這樣也是可以這麼解釋。或者你用這麼多的六波羅蜜多利益衆生,衆生于我有恩德,是因爲有衆生你才能行六波羅蜜,你才能得無上菩提的。如果沒有衆生,你不能修六波羅蜜,怎麼成佛呢?所以衆生于菩薩有恩德。「是名菩薩荷恩意樂」,這個菩薩感謝一切衆生的。

  

  「又諸菩薩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愛勝果異熟,是名菩薩大志意樂。」

  這是第五章「彼入因果」的第二科「十門分別」,「十門分別」裏邊甲乙丙了戊,「修習」,屬于「修習」這一科,「修習」這一科裏邊有兩段:第一是「總辨五種修」,說過了,第二段是「別辨作意修」。「別辨作意修」,作意裏邊有愛重作意、隨喜作意、欣樂作意,這叁種作意裏邊都有六種意樂:第一個是廣大意樂,第二長時意樂,第叁歡喜意樂,第四荷恩意樂,這四種意樂也說過了,現在是第五大志意樂。

  「又諸菩薩即以如是六到彼岸」,這些大菩薩應該是屬于已入聖位的大菩薩,「即以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所集善根」,所集成的功德,「深心回施一切有情」。這個「深心」,印老法師說是懇切的意思,懇切地「回施一切有情」。若是讀這個《大般若經》上的說法呢,從事相上回施一切衆生,就是懇切地把…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