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解釋這個六波羅蜜多。這裏面有長行、有偈頌,長行裏面第一段就是「數」,十門的第一門就是「數」,這個六波羅蜜多這個六是個數目。爲什麼不是五,或者是七呢?解釋這個六的原因。
「何因緣故波羅蜜多」唯獨有六個數目?在《大毗婆沙論》上說到四個波羅蜜多,說到四個波羅蜜多。四波羅蜜多就是布施波羅蜜多、戒波羅蜜多。這個戒波羅蜜多裏面包括忍波羅蜜多的,看《大毗婆沙論》上的解釋,但是沒有把忍波羅蜜多標出來。施波羅蜜多、戒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裏面包括禅波羅蜜,所以四波羅蜜也就是六波羅蜜。那麼也有說十個波羅蜜的,在這個下文有提到,這裏就是單獨的解釋什麼原因只有六個波羅蜜多。這個在經論裏邊談六波羅蜜多的地方特別多,談四個、談十個的地方也是有,但是比較少。說六個數呢,這裏邊無著菩薩說出叁個理由,所以是六個波羅蜜多。
「成立對治所治障故。證諸佛法所依處故,隨順成熟諸有情故。」
這是叁個理由,所以說六個波羅蜜多,不多不少,就是這樣。「成立對治所治障故」,這個所治的障,譬如說布施波羅蜜多就是對治這個悭吝的障礙,悭吝;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能對治這個愚癡邪知邪見,都有障。那麼六個波羅蜜多能對治這麼多的障礙,所以「成立對治所治障故」,就是六個波羅蜜多就夠了,這樣意思。
「證諸佛法所依處故」,「證諸佛法」,證悟,證悟諸法實相,這是佛的境界,成就了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都是佛法。「所依處故」,就是六波羅蜜多是成就佛法的一個因緣。你修學六波羅蜜多,你就能成就佛的功德,那麼在這一個立場上來說呢,也是六個就好了。
「隨順成熟諸有情故」,這是這個大悲心要去度化衆生。這個「隨順成熟諸有情故」,這個「隨順」應該說是隨順佛法去教導衆生,去化導衆生,隨順佛法的真義去化導衆生,使令衆生善根成熟,得大解脫,這又是一個立場。這個立場就是慈悲心,大悲心,那麼就是在衆生于菩薩于佛這一方面來說,這就是恩德,佛菩薩于衆生有恩,這是一個。
「證諸佛法所依處」,當然主要是覺悟諸法實相,那就是大智慧境界,那麼就是智德。「成立對治所治障」,就是斷德。這個斷德、智德這兩個功德是自己成就的,對于自己有利益的功德。「隨順成熟諸有情」,是利益一切衆生,對衆生有利益的功德,就是化他;自利利他。叁德圓滿就是佛了,叁德圓滿就是佛;最初就是這樣修行,乃至最後功德圓滿,所以這個叁種功德、兩種利益,包括了由最初的開始到最後的功德圓滿。那麼約這叁種義來解釋六波羅蜜多的「六」數,這個無著菩薩真是大智慧,解釋得非常好。
「爲欲對治不發趣因故,立施戒波羅蜜多。不發趣因,謂著財位及著室家。」
這底下就解釋這個「成立對治所治障故」,解釋這一句話。「爲欲對治不發趣因故」,這個「對治」就是消滅的意思,消滅,爲了想要消滅障礙。消滅什麼障礙呢?「不發趣因」。這個「發趣」怎麼講呢?就是發出離心,想要出離生死,發心出離生死,趣向涅槃。「趣」者向也,想要到另一個地方去叫做趣。到什麼地方呢?到涅槃那裏去,叫做「趣」。那麼這表示現在這個地方不是涅槃,現在這是生死流轉的地方,很苦啊!我想要從這個苦惱的地方跳出來,到涅槃的安樂的地方去,叫做「發趣」。我想要成聖人,想要得涅槃,這是一個願,這是一個願望。這個「不發趣」,我不想要了脫生死得涅槃,這就是「不發趣」。發趣,不發趣。現在這是說「爲欲對治不發趣因」,爲了消滅我不發心了脫生死得涅槃的這個因緣,那就是障礙我發心修學聖道的因緣,把這個障礙消滅了他,叫做「對治不發趣因」。「故立施戒波羅蜜多」,所以要成立布施波羅蜜多、成立戒波羅蜜多,成立這兩個波羅蜜多。成立了這兩個波羅蜜多,就對治「不發趣因」了。
什麼叫做「不發趣因」呢?「謂著財位及著室家」。其實人的煩惱是無量無邊的,但是在這裏主要的說出兩件事:一個是財富,財位;一個是著室家,就是這兩個。這個施波羅蜜來對治「著財位」,戒波羅蜜來對治「著室家」,就是對治這兩件事。這個「著財位」,當然就是五欲,色聲香味觸的五欲。這個「位」,剛才我們說過就是爵位,在社會上的地位,總是希望高一點好,那麼這個就是「位」。「位」,其實也就是財,愛著財富、地位,也就是愛著五欲,愛著五欲所以不能夠發出離心,不想要修學聖道,就是這麼回事,就是這樣子。那麼這個發出離心是要放下才可以,現在這裏「著財位」就是自己放不下的地方,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是「著室家」,「著室家」明白一點說就是男女的欲,就是著這個欲,著這個欲就不能修學聖道。那麼現在用這個戒波羅蜜多來對治這件事,來對治這個「室家」的事;用這個施波羅蜜來對治這個「著財位」,這樣子這個「不發趣因」就消滅了,那麼就能夠發趣了,就能夠願意修學聖道,放下塵勞的事情,所以成立施波羅蜜多和戒波羅蜜多,是這樣意思。這個其實世間上的事情都是無常的,雖然有可能一個人前生有一點栽培,今生也可能有些如意的事情,終究是要無常的。所以從無常的這個智慧去觀察呢,應該是能放下,這個「施戒波羅蜜多」也就成就了。
「爲欲對治雖已發趣複退還因故,立忍進波羅密多。」
這是前面解釋這個施戒波羅蜜多所對治的這個相貌是這樣子,現在說到這個忍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所對治的障礙,是什麼呢?「雖已發趣複退還因」,說這個人他是發心要了脫生死,有這種願,想要得涅槃、想要得聖道,我不願意做生死凡夫了,我想要做聖人,是發心了!發了心以後又「退還因」,又不發心了。爲了對治這件事,就是立這個忍波羅蜜和精進波羅蜜。「退還因」,這個「退還因」是什麼呢?
「退還因者,謂處生死有情違犯所生衆苦,」
發了無上菩提心的菩薩,那麼他就是要廣度衆生,和衆生要有來往的時候也不容易,就是「處生死有情」,在凡夫的世界,流轉生死的這些衆生。「違犯」,他觸惱菩薩,觸惱菩薩的時候,菩薩心裏面就有苦了,「所生衆苦」,這個苦若忍受得了還好,受不了的時候,「我不發菩提心了」,就退了,退心了。「處生死有情違犯所生」起的很多的苦惱,這個生了很多的苦自己忍受不住了,就退了道心,我不發趣了,我不想了生死了。
「及于長時善品加行所生疲怠。」
這個「及于長時善品加行」,這個「長時善品加行」,這個菩薩若想要弘揚佛法廣度衆生,一方面要廣度衆生,一方面也要充實自己修學聖道,這都不是短時期能畢業的,要長時期地修學善法,長時期地修學善法的。乃至奢摩他、毗缽舍那也不是一天就成就了,要長時期地用功修行,長時期用功修行就有一個問題,「所生疲怠」,自然的就會有疲勞。譬如說要打般舟七,九十天不睡覺,也不臥下來,在那裏老是……立一會兒可以,經行念佛,這是很辛苦的。說是要打禅七,打一個禅七可以,兩個禅七就是會辛苦了,若打七個禅七也不算多,若打叁年的禅七可能辛苦,可能是辛苦了!我在香港的時候,有個老法師說是打禅七,一天就是坐了七支香,坐了八支香。那老法師說:只坐八支香,那幾時才能了生死呢?哎呀!這個話說出來不得了!看得出老法師的道力是很高,所以會說出這句話來。若是我們發心,一天坐八支香,坐那麼多,坐叁支香就好了!這就是因爲就是怕辛苦,「疲怠」,就是疲勞懈怠,疲勞了自然就是要懈怠,所以「長時善品加行」就會懈怠,這是一件事。
「謂處生死有情違犯所生衆苦」菩薩爲衆生說法的時候呢,初開始也可能會用慈悲心說法,但是看到衆生有很多的罪過的時候,就用瞋心說法了,就會有這種事情。說是你是我徒弟,我是你師父,我呵斥你,似乎是也還能講得過去;如果彼此間是同學的時候,你若說法的時候用瞋心,你呵斥人家就是有問題,就是容易引起問題。所以這裏面包括菩薩爲衆生說法的時候,看衆生「違犯所生衆苦」,如果你這個菩薩抓不住這個慈悲心的時候,有的時候用瞋心說法就會有反應。如果菩薩還不能夠警覺自己,菩薩這個慈悲心就沒有了。「處生死有情違犯所生衆苦」,這是說一個大概的相貌,其實裏邊的情形就是各式各樣的情形。我們說古代的時候,天臺宗智者大師的師父慧思禅師就是有這個問題,那個道士、其他的人下毒藥要毒死他,有這種事情,但是因爲他本身有道行,所以毒不死他,很多很多的問題。所以「謂處生死有情違犯所生衆苦,及于長時善品加行所生疲怠」,發無上菩提心做菩薩這是一句話,真實做起來的時候有很多問題。
爲欲對治所生疲怠,「退還因」是什麼呢?就是這兩種原因。一個你自己受到衆生的觸惱的時候,打擊你,那麼這時候你容易退還,退失道心。如果你自己修學聖道的時候辛苦,也容易退失道心。爲了這個原因,要成立這個忍波羅蜜和精進波羅蜜,衆生「處生死有情違犯所生衆苦」的時候,你要加強你的忍波羅蜜。「長時善品加行所生疲怠」,其實也是忍波羅蜜,就是要精進不可以懈怠。這個「所生疲怠」要精進波羅蜜,這個精進這裏面也是忍,你若不能忍也就不能精進了。這個經論上常常地說到如理作意、正意念,這個你能成就忍波羅蜜、能成就精進波羅蜜要靠你自己的如理作意。你有如理作意的時候,你就能調整自己,我不可以不忍,我不可以不忍。若懈怠了的時候,他辛苦了就要懈怠,我不來坐禅了,要告假了;你若有如理作意呢,就能加強自己的精進。所以用如理作意來成就自己的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施波羅蜜,乃至戒波羅蜜,若沒有如理作意就不行,一辛苦了的時候就容易退,就退下來。
「爲欲對治雖已發趣不複退還而失壞因故…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