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得无生法忍的人不是,他不需要特别勉强,他就能够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所以他的波罗蜜多很快地会圆满。
「此中有三颂:已圆满白法;及得利疾忍;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教;等觉唯分别,得无分别智;希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
这里有三颂。前面这一段是说有这个「清净增上意乐」,所以他能够「恒常无间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这以下这三个颂就是显示意乐的相貌,什么叫做清净增上意乐?说这件事。这里面有三个颂来介绍这个意乐的相貌。
「已圆满白法;及得利疾忍」,这一共有七个相貌,第一个就是「圆满白法」,这个是资粮的意思。就是这位菩萨他在胜解行地,在资粮位的时候,他已经「圆满白法」,已经做了很多的功德。「白」,是个清净的意思,他不做这些有罪过的事情-就是污染了。他已经圆满地做了很多的功德了,所以他能够成就清净的增上意乐,是这样子。
「及得利疾忍」,不但是圆满了很多的功德,而且还成就了「利疾忍」。这个「利」是锐利,很迅速的意思,不迟钝。这个「忍」呢,这个印顺老法师的解释就是那个四寻思、四如实智里边的忍。就是通达了一切法是唯识无义的,所以他能够做布施、持戒、忍辱种种的功德,能圆满白法,他有这样的智慧的关系。这个「忍」就是智慧,那么成就这样的智慧的关系,所以他能够得到清净的意乐。这个清净的意乐明白点说就是得无生法忍的圣道,叫做清净意乐。而这个「圆满白法」、「得利疾忍」,那是在资粮位的时候的功德,因为你有这样的功德,你才能成就这个清净的增上意乐。
「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教」,这是第三个相貌。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对于他自己所应该学习的佛法,这就是有小乘佛法、有大乘佛法,「自乘」就是属于大乘佛法。他对于大乘佛法努力地学习了,他要学习大乘佛法的。这个「甚深广大教」,就是这个大乘佛法里边宣说甚深的法性的道理,一切法无我的道理,这是大智慧境界。「广大」,宣说无量无边的禅定,甚深的三昧,那么叫做「广大」,也是广大的事情。或者说这个「甚深」就是指这个般若波罗蜜,其余的五波罗蜜名为「广大」,那也是可以。就是这个菩萨他对于大乘佛法的甚深广大的佛教,他努力地学习过,这也是获得清净增上意乐的一个条件,要这样子的。
「等觉唯分别,得无分别智」,这是这个作意,作意的相貌,也就是修止观了。他能够普遍地觉悟一切法都是内心的分别,一切法都是无义的,唯有内心的分别而已。他能这样子作意观察,就是修止观。「得无分别智」,所以他成就了无分别的智慧,才成就这个无分别的智慧的。这个「无分别智」这一句话呢,无性菩萨解释是对治的意思。「等觉唯分别」,所以成就了无分别智,成就了无分别智就能对治一切的执着,执着心,能对治有所得的执着心,那么你才能成就这个清净的增上意乐,是这样意思。
「希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这一句话就是正式地说明清净意乐的相貌。清净意乐,这个意乐是什么?就是「希求」和「胜解」这两个意思。「希求」,就是要求得无上菩提,这个求。而这个求呢,这个希求心是由信心来的,有了信心才有希求的意思。譬如说你相信作生意能发财,你就去作生意去求财去,是这样意思。我相信能得无上菩提,那么你就会有希求心,我想要得无上菩提,这个「希求」就是欲的意思。这个因为有信心,所以你会有希求圣道的愿,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是「胜解」,「胜解」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有胜解,所以你才有信心。这样子呢,「胜解」是信心的因,「希求」是信心的果,所以清净意乐就是信,当然这个信不是我们凡夫的人,这是圣人对于佛法的信心。这个「胜解」,就是对于佛法、对于第一义谛有深刻有力量的通达的智慧,叫做胜解。
那么这样说呢,由胜解而有信心,所以佛法的这个信从胜解而来的,由胜解而有信,因信而有希求,因为有信心才会有希求。所以既然说到有希求心,有了胜解,那就表示里边已经有了信心了。而这下面这个「净」就是信,是清净的信心,当然这是因为已经得无生法忍了,已经得无生法忍,他有无分别智了,而他有希求,有胜解,有清净的信心,他是与无分别的智慧相应的。「故意乐清净」,所以他这个清净的意乐,他这个意乐是特别清净的,没有染污,没有烦恼的污染,这叫做清净增上意乐。这个清净增上意乐在胜解行地的时候已圆满白法,圆满白法就是做种种功德,做种种功德要有「利疾忍」,不然这个功德做不成,不然这功德做不成。你说你要举办一个佛教的集会,不管是什么样的佛教里面什么样的法会,譬如说做一个青少年的佛学班的话,你也要有忍,不然这件事你做不成;说我要做一个禅七,你也要有忍。只要是要集会很多人来成就这件功德的时候,你一定要有忍,不然这件事做不成,因为你要所利益的人不是法身菩萨,不是佛,是凡夫,是利益这些凡夫的时候,很难说像你理想的那样子,所以你一定要有忍。所以「圆满白法」,表示你一定要有忍,不然的话这个白法不能圆满。可是这里边要有「于自乘,甚深广大教」,要学习佛法作基础的,说我要去做种种功德,你要有学习佛法的智慧,你才知道什么是功德,什么是罪过,不然不知道,不知道这件事已经做错了,自己不知道,你要学习佛法。「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教」,要经过一番的学习,你才能圆满白法,你才能知道这个忍是一切功德成就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个清净意乐要有这样的基础,而且还要「等觉唯分别,得无分别智」,这才能成就这个清净增上意乐。什么叫做清净增上意乐呢?「希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这是清净增上意乐的相貌,可见这个清净意乐可是不简单的事情。
「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这个清净增上意乐还有一个相貌,什么呢?「前」,这个「前」是站在无生忍这个地方说话,就是得无生忍之前。得无生忍之前,就是那个加行位,得这个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叫做「前」。「此法流」就是现在在这个得无生忍这个时候,得无生法忍这个见道位,见到圣道的这个时候。「皆得见诸佛」,这个「此法流」世亲菩萨解释是在三摩地里面,在三摩地里面,就是在禅定里头。在禅定里边也就是见第一义谛的时候,你见第一义谛是在定里边,而不是在散乱心里面能见圣道的。这个其他的经论上说,这个「流」这个字,「流」者圣道也,是圣道。譬如这个初果须陀洹就叫入流,那个流就是圣道。这个「法流」,就是第一义谛的圣境,也是在三昧里边的境界。「皆得见诸佛」,这可见在加行位的时候是能见到十方诸佛的,这个得无生法忍的时候也是能见到十方诸佛的,也能见到佛的。我们在《高僧传》上也看见有这种事情。所以一个人自己学习佛法,用功修行,「我开悟了,我得圣道了」,你见到佛没有?这上面有这样意思。就是得圣道一开始的时候,十方诸佛在三昧里面出现,在《楞伽经》也有这个话,那么这叫瑞相,就是你成就了清净增上意乐的时候有这样的瑞相,能见到十方佛的,有这个事情,「皆得见诸佛」。
「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这是第七个相貌,如果算那个无分别智单独算一相,那就是第八个相貌,就是得胜利的相貌。得什么胜利呢?「了知菩提近」,他得无生法忍,成就清净增上意乐,见到十方诸佛,见佛闻法了,他有这样的瑞相了,他自己就知道他得无上菩提不远了。「以无难得故」,他成就了清净增上意乐,对于修行六波罗蜜广度众生的事情不感觉到难,不感觉到难,他有这个殊胜的微妙方便得无上菩提不难,他有这种感觉,所以「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
这三个颂来赞叹这个清净增上意乐的相貌,也就是得无生法忍之后修行六波罗蜜多的相貌,这样意思。
「由此三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
前面是这个颂,这底下用长行来解释。由此三个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七个相貌,哪七个呢?
「谓资粮故,堪忍故,所缘故,作意故,自体故,瑞相故,胜利故。」
「谓资粮故」,就是「已圆满白法」,这是资粮,修学了很多很多的功德。「堪忍故」,就是那个「及得利疾忍」,有这个堪忍,你能够容忍,不管遇见什么境界你的心能忍得住,不冲动。「所缘故」,这个「所缘故」就是「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教」,这是「所缘」。这个「所缘」也就是所学习的,这样意思。「作意故」,这是第四个,第四个就是「等觉唯分别,得无分别智」,这个就是「作意故」,就是观察,就是修学止观了,这样意思。「自体故」,「自体故」就是「希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这个「自体」,就是清净增上意乐的自体,他本身的相貌。「瑞相故」,就是「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这是得清净增上意乐的瑞相。「胜利故」,「胜利故」就是「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你有这样殊胜的利益。
「如其次第,诸句伽他应知显示。」
如前面那个颂的次第,及这里边说到其相的次第,那么互相配合就知道了,就明白了。
这可见这个「彼入因果」的六波罗蜜多的相貌,可见我们若想要得无生法忍的话,不能只是静坐修止观。固然静坐修止观这个般若波罗蜜也是重要了,可是还要其他的波罗蜜的帮助。说是我有其他的波罗蜜的帮助,我不修禅定、不学习般若,也是不能悟入法性的,所以一定是六波罗蜜互相助成才能够悟入法性,这里面表示这样的意思。
第二节、十门分别2
第一项、长行10
甲、数
「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
前面是「总明因果」,这个就是入唯识性的因果,就是六波罗蜜。这以下的第二节「十门分别」,就是有十科来说明这个六波罗蜜多的相貌,…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五章、彼入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