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義,這是自性,這是差別,那是更微細了。如果我們先不要那麼樣微細地觀察,就先觀察影也是可以,觀察一切法都是影,也是可以的。等到自己的定力,這個奢摩他定力深了一點,智慧高了一點,你就可以微細地觀察,也是可以。「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這是《分別瑜伽論》上所說的這個現觀的次第,現觀的次第。
這個我們從《攝大乘論》上看,我們發覺一件事,我們發現了一件事。假設你若歡喜讀禅師語錄的時候,你一讀這個《攝大乘論》的文,你發現一件事。這個讀了禅師語錄,他就重視無分別的境界,心裏面要離一切分別,你一有分別就是犯了祖師規矩,就不對了!現在《攝大乘論》告訴我們這個修行方法不是這樣子,他就是叫你如理作意,叫你分別,不過這個分別與其他的妄想分別不同,內容是改變了,還是分別,而且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去分別。這個是表示什麼意思呢?我們容易做到,我們容易做,你容易做。先觀察這個所觀境不可得,觀察都是心的分別,就是這樣修,這比較我們容易做得到的,不是難,不是那麼難。你若讀禅師語錄,我們一個生死凡夫,貪瞋癡活動的很厲害的人,一下子就無分別,這事情能做到嗎?我認爲不是那麼容易,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我們多學習經論,反倒使令我們知道怎麼修行,而且還是容易,不是難。說我不學習經論,我歡喜祖師禅,就光是看話頭,看話頭「念佛是誰」,也是可以。但是如果不學習經論,「念佛是誰」這樣參話頭,我看那個虛雲老和尚開示「念佛是誰」這句話的時候,開始念這個話頭的時候,「念佛是誰」,然後把「念佛」兩個字不要,「是誰」,最後這個「是」也不要,就是「誰」,心裏面是「誰,誰」這樣子。不需要思惟,不要去思惟,只是念這個字,提起你這個正念,避免一切雜念,這樣子用功的話是什麼境界呢?那我看就是心裏面,如果用功用得好,沒有一切妄想,只是心裏倒是清淨;心裏清淨呢,沒有妄想,心裏面清淨,就是這樣子,就是這樣子嘛,還怎麼的呢?
我好象也是講過,這個《維摩經》上〈入不二法門品〉有句話:「善不善爲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六祖壇經》上說那個道明禅師,道明禅師好象要去找六祖惠能禅師,離開了五祖向南邊來,那個人就追來了怎麼地,後來見面的時候,「我爲法來的」,六祖給他講這幾句話:「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上座本來面目」,我看這虛雲老和尚就解釋這一段文,就似乎是感覺這個話說得不圓滿,說得有點不圓滿,給他再圓滿一下。但是若讀這個《維摩诘經》:「善不善爲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就圓滿了,就圓滿了!那麼佛菩薩,維摩居士是法身菩薩,他也可以現居士身,也可以現比丘身,也可以現佛身,我們不能夠用其他的分別心去比量,這不應該的!那麼這樣子去觀察,觀察「善不善爲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這是要觀察思惟的,用觀察、去思惟。佛告訴你這樣是入平等法界,而這還是由有名言入于無名言的境界,這明明白白地就是得無生法忍了!說是:「不要,你不要想,不要思惟。念佛是誰,是誰,誰,誰。不要想」,那就是往好說就是修個止嘛!就是修個止而已,你怎麼能夠說是開悟了、通達第一義谛呢?怎麼能呢?就是我們學習經論,按經論上這麼修,我們能夠得到正見-出世間的正見都不容易,完全是不依據經論,就是誰、誰,能夠通達第一義谛啊?我認爲很難,很不容易。我們就學習還有世親菩薩的解釋,也有無性菩薩的解釋,也有印順菩薩的解釋,也有王恩洋菩薩的解釋,我們就是一遍又一遍的看還不是容易,還不容易通達這個「唯心無義」這個道理,還不容易,我們還用功了,用功的時候還不是容易。就是坐那裏誰誰,就能開悟?我認爲很難,我認爲很難。所以我認爲就是要學習經論,學習這個《攝大乘論》我認爲很好,他的確是,他給你一個次第,給你邁一步臺階,邁兩步,邁叁步,一直到最高的地方去。
你讀《大智度論》也是一樣,他也是告訴你怎麼是空,一切法是空無自性的,他也是從文字上叫你明白怎麼樣是空的,也告訴你怎麼樣思惟、正意念。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上你讀一讀,也是《大般若經》也是一樣,他告訴你如理作意、告訴你正意念,就是正思惟,明明白白地告訴你這樣的方法修行。我們讀這個《金剛經》呢,只是受持讀誦,鸠摩羅什法師翻的《金剛經》就是贊歎你受持讀誦、爲人解說,但是沒有「正意念」這叁個字,是不是?那麼誰背《金剛經》了?但實在是包括這叁個字的,是要正意念的。你讀《大智度論》、讀《大般若經》就知道,是有正意念的。我們用這樣明明白白地,釋迦牟尼佛出世了,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訴你怎麼樣修行,不說隱語。好象印順老法師也說過一句話:佛當初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時候就這麼講的嗎?說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就這麼講的嗎?這樣講誰能聽得懂啊?就是這樣講嗎?我認爲這個問題提出來的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你若讀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呢,我就感覺到比讀《金剛經》更詳細了一點,使令你容易懂一點,容易懂。這個《阿含經》我以前也說過,孫陀羅難陀爲五百比丘尼說法,說了兩次,五百比丘尼得阿羅漢,這個經要讀,在《雜阿含經》裏面。他說的這個諸法空的義,你從他那話裏上看得懂,你能看得懂,能看明白。義都是一樣,但是有的那個話說出來你不容易懂,而那一段文你容易懂。經上說:「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用功修行,你心裏明白了,你依止他去學習、修行。那個經你讀不懂,不了義,不明白,不明白這個是不可以,不能作依止,這是一個解釋,這是一種解釋。
這一個頌我認爲說的很明白,就是「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但是「定位」這個地方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就是常常要修奢摩他,修奢摩他讓心裏面安住在所緣境,不要亂,不要妄想,明靜而住,這要是長時期地下功夫才可以,長時期下功夫。少數人呢,那是特別有善根,他靜坐時間並不多,他就成就了,也有這種人。「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義相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第叁項、引大乘莊嚴經論頌
「複有別五現觀伽陀,如大乘莊嚴經論說: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
這以下是第叁項「引」這個「大乘莊嚴經論頌」,引這裏。這部論我們藏經裏邊有,這個別行本不多見,但是在那個支那內學院他印的那個藏要裏面有,這個《大乘莊嚴經論》。「複有別」,除前面引的之外,還有「五現觀伽陀」,這是有五個頌,是頌的這個現觀的次第。這個「伽陀」就是頌,五個現觀頌。這個「現觀」,由開始修現觀,就是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道,一共五個位次,這裏有五個頌,是那五的呢?「如大乘莊嚴經論說」的,說這五個頌。《大乘莊嚴經論》,在《成唯識論述記》上,窺基大師說:這個論的名字應該是《莊嚴大乘經論》,這個名字應該這麼說。
「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于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這一個頌就是資糧位,也就是勝解行地。勝解行地,印順老法師的解釋,這一個頌就是資糧位,這樣解釋。但是有的解釋呢,就這兩句是資糧位。「福德智慧二資糧」,福德和智慧這兩種善法,他能幫助我們得入聖道,能幫助我們得入聖道,所以叫做資糧,這個資糧是這樣意思。六波羅蜜裏邊:布施、持戒、忍辱,這是福德資糧。精進,是通于福德、通于智慧的,你精進地修福、精進地修智慧,所以這個精進是通于兩種。這個禅波羅蜜也是通于兩種,如果你在禅定裏面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就是能得大福德,能得梵天王的福德,大福;若是在禅定裏面修毗缽舍那,觀一切法空,那就是屬于智慧了,所以禅也是通于兩種的。這般若波羅蜜,當然是屬于智慧資糧。
「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這個發菩提心的人,他能夠准備很多很多的福德智慧資糧,像「無邊際」那麼多。這個「無邊際」,實在來說是有邊際,准備的福德智慧資糧是有邊際,但是准備得很多就名之爲「無邊際」,是這樣意思。准備福德智慧資糧:一方面能不到叁惡道去,有這個好處。第二,在人間能幫助你得入聖道。若到天上去,就不容易入聖道,到天上不容易,因爲天上這個欲界天的欲樂太強,人都迷惑顛倒,他不能夠修學聖道。若是在人間,在佛法裏面有點栽培,你信仰叁寶,在人間栽培的時候,你對于佛法有興趣,有信心,那麼生到天上去,這個信心沒有失掉,還有可能入聖道,不然的話就很難。你若是說是我對于佛法我沒有興趣,但是我歡喜做善法,做醫院,或者辦學校,爲社會服務,做些好事,是佛教徒提倡的或者非佛教徒提倡的,他都能去隨喜功德,但佛法沒有興趣。這種人當然做善法就有善報,生到人間或者生到天上,生到天上他很難信佛的,不容易信佛。若是這個人歡喜修禅定,你讓我聽經聞法我頭疼,但是靜坐打禅七我歡喜參加靜坐,佛法不接受,這種人若生到色界天上去,他若成功了的話,生到色界天也不一定信佛,還是不信佛,還是不相信的。
所以我們在人世間,就是我們出家人也要注意這件事,說我這個人的根性不適合去學習教義,我就是做功德,執僧事,爲大衆僧做事,佛法沒有興趣學,這個地方有點問題,有什麼問題呢?你沒有興趣學,你對于佛法的信心很難建立,很難建立起來。但是可以在佛教裏也可能是出家人,也還可能是出家人,他這時候可能是不謗毀佛法,但是對于佛法不能說有信心。你沒有明白什麼是佛法,你能說你信佛嗎?佛教裏面說是相信…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