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P16

  ..续本文上一页佛法那个信是由智慧建立的,是智慧建立的,这个信心从智慧建立的,不然不能说是相信佛法,这个问题在这里。那么这地方有什么问题呢?为大众僧做事福德太大了,福德太大了。譬如说我们打禅七,他到街上去买米、买面、买菜,回来就把菜烧好好的供养修行人,这个人的功德太大了。将来因为他对于佛法没有信心的关系,将来在人世间可能是大福德人,大福德人,这个事情因为贪瞋痴没有变动,他没有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贪瞋痴原来多少还是那么多,一点也不会受到影响的,还是那么多的贪瞋痴。他的福德大,他的贪瞋痴也是大,他若想做皇帝就是做皇帝,因为别人的福德没有他大,你斗不过他的,他做了皇帝的时候还是一样不信佛,不信佛。那个朱元彰他还出过家,他做了皇帝的时候杀死一个出家人,对于这个出家人当然他们还是有点感情的,他常找他充充壳子谈话的,这个出家人是有学问的人,不是平常人,就立刻写出一句诗来赞叹这个朱元彰。而朱元彰一看这个诗,就有了疑惑心了,立刻下令把他杀死,杀死他,就会有这种事。所以我们出家人,我没有这种根性,我不是这种根性,我就是修福,我不修慧,那就还是有问题,你就有问题。所以我们用功修行,在禅堂里面「念佛是谁」,「谁」,「谁」,你对于这个文字的佛法你不用心,你在这个修行人的境界里边栽培了一点福德,加上一点定力,将来这个人就是不得了,这个人将来有可能会弘扬佛法,有可能他破坏佛法,就是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个「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所以要修福德也要修智慧,修智慧也要修福德,然后你才能够悟无生法忍,才能入唯识性的,这样子。「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这样你才能入圣道,没有福德也不行,没有智慧也不行。

  我们看那个优波掬多尊者的传记会看出来,有一个比丘执僧事,老是造房子,为大众僧造房子,造了很多僧房,今天也造明天也造,常常地做这些执僧事,做得厌烦了,听说优波掬多尊者教人修禅,唉,我不要这么辛苦,我去修禅,就到优波掬多尊者这里来。优波掬多尊者问他:「你到我这来做什么?」说:「我跟你老人家学禅。」「那么,好!」优波掬多尊者说:「我有个条件,你到这来学禅要听我话,我叫你怎么地你就怎么地,要听我话才能教你禅。如果你不听我话,那你就离开这里,我不教你禅。」那么这个比丘说:「好!我听你的话。」好!就住下来。住下来,这个优波掬多尊者就问他:「你以前在大众僧,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说:「我就是执僧事,给他们造房子,造了很多僧房,这些事情。」「好!你再给我造房子。」当然这个优波掬多尊者有很多的大护法,说是:「你去到某某大长者家去说,你要给我在什么什么地方造房子,叫他供给你所需的材料,怎么怎么地」,他心里变得很烦这件事,还叫我做,但是已经说好了要听话,还是要做,那么只好照办了,就做这个事。做这个事的时候,优波掬多尊者说:「好,现在不要做了,到此为止」,然后教他禅,一下子得阿罗汉。其实优波掬多尊者是大阿罗汉了,六种神通都具足的,知道他不高兴执僧事,不高兴再做这种事,但是还要做,怎么地?就是你的福德资粮不够,福德资粮不够,所以你还是要再栽培。

  这个罗侯罗尊者,佛在世的时候,他也是有一天看人家得阿罗汉果了,得禅定了,得初果,「啊!我也可以修行。」然后到佛那儿去就请求佛,请佛来教我修四念处,教我修现观。佛说:「你没有给人讲这个五蕴?有居士来给他讲什么叫色受想行识,有没有给他们讲?」说:「没有!」说:「你去给他们讲,讲这个色受想行识。」那么他就给人讲,过一个时期又来请求佛为他说现观,佛说:「你有没有给人讲十二处?」就是这样子讲五蕴、讲十二处、讲十八界,讲了很多,为在家居士讲解佛法,然后再请求佛给他说现观,佛就为他解释,说这修行的法门,这时候他是得阿罗汉。但是初开始得阿罗汉是慧解脱阿罗汉,没有神通。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智慧资粮不够,智慧的资粮不够,这个法的资粮不够。这个通常说从这个《阿含经》,你读这个《阿含经》的时候、读这个《显扬圣教论》、读这个《瑜伽师地论》,你会知道一件事:这个五蕴是什么?是无我的意思。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没有我的,意思是这样,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这个意思。你去从这个文,这个蕴、处、界去思惟这个无我义,为人讲解,这也就是内心的分别,这样深入地思惟。你的智慧资粮够了才可以,这时候佛就为他说四念处,他就得阿罗汉。所以这个福德智慧资粮要准备,要准备这个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这样才能够,你才能得圣道。说我静坐的时候也不相应,修止观修的不相应,你的资粮不够,资粮不够你要准备为大众僧服务,为大众僧服务修福德资粮;你常常地读经去思惟,你准备智慧资粮,这个资粮圆满了就成功了,所以「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

  

  「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

  我们凡夫,不要说是没有学习佛法的人,不相信佛教的人不提,就是来到佛法里边来,你不用心地去学习佛法,也还是一无所知。我们学习佛法之后,原来是这样子,那么我们就会欢欢喜喜地为大众僧服务。为大众僧服务,结果就是为自己服务,结果就是这样子。说我不愿意看经,不可以,我不愿意为大众僧服务,不可以,真的不容易有很多的出家人在一起用功,现在的佛教是这样子,不容易的!不容易,不容易有很多出家人在一起用功修行的,这正是自己栽培自己的好机会,要知道。

  「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这一段印顺老法师也把他划归这个资粮位里边。印老法师的意思,这五个颂,每一个颂就是一个位:第一个颂是资粮位,第二个颂就是加行位,第三个颂是见道位,第四个颂是修道位,第五个颂就是究竟道的位次,他是这样意思。「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就是在资粮位的时候,他修福德智慧资粮的时候,他也是学习佛法,所以「于法思量善决已」,他也是修止观的,也是修禅定的,这样意思。「于法思量」,这个名、义、自性,或者是思惟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经论上说的法、说的义,你静坐的时候在禅定里面,或者在欲界定里面这样思惟、观察。思惟观察呢,「善决」,就是能决定,没有疑问了,是无我的,这个法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内心的变现,能够这样决定。这是在禅定里边才能够这样子,如果不在禅定里面是不能决定的,散乱的分别心是不行的,散乱的分别心不能决定。心要静下来修奢摩他,你才可以。「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所以你就能够通达一切的义趣,一切的名、义、自性、差别都是意言。「唯言类」,唯是意言所安立的,这是内心的分别,就是唯识无义的意思。这个「类」这个字,印顺老法师说是生起的意思,唯是意言所生起的。一切义趣,就是种种的所分别的义相都是内心的分别所现起的,不是真实的,不是有真实自性的。那么这样说呢,就是在资粮位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修行了,就有这样修行了。如果说是「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这两句是资粮位;「于法思量善决已」,这以下是加行位,那也应该是可以。

  

  「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

  那么这还是解释加行位。你若能够通达这个似义显现,无量无边的似义显现的境界,「唯是言」,他决定,这个「唯」有个决定的意思,决定是意言的分别;一切的似义显现都是内心的分别。「即住似彼唯心理」那你就能安住在似彼义相显现唯是心性的正理,那么这就是悟入了依他起性的意思。安住在「似彼唯心」的道理,安住在就是唯识无义的道理上面了,这样就是在加行位的时候这样修行。

  

  「便出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

  印顺老法师的意思,这两句话也是属于加行位。属于加行位嘛,就是前面那个四依止,四种三摩地那个四依止,那个入真义一分三摩地。印顺老法师根据那句话叫做「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二相悉蠲除」,这一句话就勉强一点,因为入真义一分而不是「二相悉蠲除」,就勉强了。如果说这一句话是属于见道位,前面是加行位,那么这一句话「便能现证真法界」,若见道位呢,就从世第一那一剎那就是再进一步,这一剎那向前进一步就是「现证真法界」,就是成就了无分别智就证悟了一真法界了,就是圆成实性,诸法实相的真理了。「是故二相悉蠲除」,真法界是离一切相的,没有能所分别的,所以能取相、所取相就是全部地「蠲除」净尽,完全都弃舍了,没有能所的分别了。这若说是见道位就是很现成,如果说是加行就勉强了一点。

  

  「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

  这底下这一句是解释那个「二相悉蠲除」的。为什么在见道位的时候「二相悉蠲除」呢?「体知离心无别物」,这个体者达也,就是通达,就是那个「知」,「知」得意思。通达了离开了我们的分别心以外,更没有其他少法可得的,所以这个所取相蠲除了。「由此即会心非有」,由于所取相不可得,所以能取的分别心也不可得了,「由此即会心非有」。

  

  「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二无真法界。」

  这个「智者」是指菩萨说。菩萨通达了能取、所取这两种法都不可得了,就会平等地安住在「二无」的真法界,就是见到第一义谛了,离一切戏论相。那么这是一颂半,六句话,是见道位,这样子讲应该是可以。

  

  「慧者无分别智力,周遍平等常顺行,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消众毒。」

  这一个颂是修道位。「慧者无分别智力」,前面说智者,这里说「慧者」,还是这位菩萨,已经见道的这位菩萨。这位菩萨他已经具足了无分别的根本智和后得智,都具足了,现在这个时候他入于真如三昧的时候,就是无分别智慧的力量,无分别智慧的功能。「周遍平等常顺行」,「周遍」就是遍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平等的,都是真如,一切法都是真如。不管色法也好,心法也好,内六根、外六处也好,乃至凡夫也好,圣人也好,都是平等的,遍一切法平等地观察他都是真如。「常顺行」,要常时地随顺这样修行,就是随顺真如法界这样修行,这就是所谓真修的境界,无分别的境界;无分别的境界,他能断惑证真,能有这种力量。

  「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消众毒」,这个前面说是无分别智周遍平等,这是这个修道的这位菩萨证真,证悟真如的意思。这底下是断惑,断烦恼的意思。「灭依榛梗」,灭除了这个所知依,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边的杂染种子譬如是「榛梗」。这个「榛」,就是这个草木丛集的样子,草木丛生的那个样子。这个「梗」是阻碍的意思,就是那个境界里边处处都是障碍。那么这个阿赖耶识里面的杂染种子,杂染种子就好象那个草木丛集的那个样子,这个杂染种子就使令我们有很多的苦恼境界,很多的苦恼境界都是杂染种子发生出来的作用。现在由于这个无分别智与真如相应的时候,就能灭除去阿赖耶识里面的「榛梗」,灭除这个杂染种子。「过失聚」,这个阿赖耶识里面的杂染种子是我们无始劫来这个执着心造出来种种的罪过的一个大总聚,这个聚会的地方,都是在阿赖耶识里面。现在由无分别智契会真如的时候,能够把他消灭了,剎那剎那地消灭这些种子,这样子我们才能得大自在、得大解脱。如果不消灭这个杂染的种子,也不消灭这个过患的熏习,我们没有办法得大解脱、得大自由的。一方面不能够再继续地熏习,一方面要消除过去所熏习的杂染种子,是这样意思,「灭依榛梗过失聚」。

  「如大良药消众毒」,就像人身体中毒了,你能够服这个阿伽陀药,这个最好的药,把身体里面所有的毒都消除了。说是你能够用这个无分别智入于真如三昧的时候,就像大良药消除这个阿赖耶识里面的杂染种子,就像消毒似的,那这要长时期地修行,不是短时期的事情。

  

  「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了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

  这是究竟道的位次,究竟道的位次。「佛说妙法善成立」,佛为我们所说的这个大乘的无上甚深微妙法,「善成立」,是佛的后得智善巧地成立的。因为根本智是无分别,但是佛的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智是不分离的,能并用。

  「安慧并根法界中」,我们这些修行人学习佛所说的这些妙法,得无生法忍之后,继续修学圣道的时候,「安慧并根法界中」,能够安立你的无分别慧在真如法界里面,安慧在法界之中。「并根」,不只是慧,并且还有根,「根」是什么呢?就是心,根本心。根本心前面说是……我们在流转生死的时候,阿赖耶识是所知依,就是根本的意思,根本识。现在修这个无分别智的真修,「如大良药消众毒」的时候,把所有的杂染种子都清出去了,阿赖耶识就是无垢识了,变成无垢识了。无垢识呢,他也是还是根本,他的一切功德。这个无垢识是心王,无分别智是心所,那么这个根就是这个无垢,没有污垢的清净的这个识,也住在法界中。这样说呢,就是三样事:一个无分别智,一个无垢识,一个清净法界,这三样融合一味,这叫做「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是这样意思。

  「了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这个「了知」,就是这位菩萨他有无分别智、有后得智,这个后得智,这是说后得智是有分别,他能够通达「念趣唯分别」,通达我们所念的种种的义趣,各式各样的分别,种种的义趣所分别的境界,都是能分别心,就是唯识无义。这个后得智是通达一切法是唯识无义的,都是如幻如化的。「勇猛疾归德海岸」,你因为有这样的无分别智断惑证真,有这个后得智通达一切法是内心的分别,如幻如化,所以你就能够勇猛精进地修学圣道,「疾归德海岸」,很迅速地就归到无量功德大海的彼岸,就是圆满无上菩提佛果了,这样意思。那么这是说由修道而到究竟位得无上菩提了,这个颂。

  这一共是五个颂,颂这五个位次,就是由修学现观,假设是由资粮位就开始修现观,一直到无上菩提现观圆满了,就是由始至终,现观的始终都包括在内了。

  现在这个「入所知相」讲完了。这个「入所知相」看印老法师那个科文就可知道他的纲要,就可以知道了。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