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P8

  ..續本文上一頁意言」,滅除了意言,就是以心爲一切法的體性,心是一切法的體性,一切法以心爲自性。「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想」,這一句話呢,「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想」,這個「唯識之想」是「聞法」的種類,多聞熏習的種類,是解釋這個「唯識之想」。或者把這句話不念,「若已滅除意言」「唯識之想」,這就悟入圓成實性了,可以這樣解釋。這個「唯識之想」是聞法熏習的種類,是聽聞佛的正法,和佛的正法是同一種類的,同一種,同一類的「唯識之想」。你若滅除這個「唯識之想」呢,「爾時菩薩已遣義想」,那個時候這位修止觀的菩薩已經滅除去遍計執的「義想」了,才能悟入「唯識之想」。可是「已遣義想」的時候呢,「一切似義無容得生」,這個時候這一切相似的,和我們遍計執的義相相似的境界「無容得生」,就是不能生起,是不能生起的。這個從這句話裏面看出一件事,你修這個一切法唯識無義的時候,就觀察遍計執的一切法是畢竟空的,應該這樣觀察。離開了我們的分別心,一切的根身世界都是畢竟空的。這個空的境界一現前了的時候呢,「一切似義無容得生」,這些虛妄、幻化的一切境界都不生,都不現前了。不現前了呢,「故似唯識亦不得生」,所以那個虛妄的分別心也就不能生起。

  前面的這個「所知相」裏面有一句話:「似義現時能作見識生依止事」,有這麼一句話。這個「似義」,就是一切虛妄的境界雖然是不真實,但是他若是現出來的時候他還是有作用的,有什麼作用呢?「能作見識生依止事」,能作我們的分別心生起來的依止。如果沒有這個似義,似義若不現的時候,我們的分別心不能活動,所以「似義現時能作見識生依止事」。所以「一切似義無容得生」的時候呢,「故似唯識亦不得生」,這個見識就不能生起。這個「似唯識」不生的時候呢,你就悟入圓成實性了,是這麼意思。所以從這一段文上看,這個修唯識想的時候,要觀察遍計執是畢竟空的,我們內心所現的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要觀察我們所執著的這一切法是無有少法可得的。無有少法可得的時候呢,就是「已遣義想」,「爾時菩薩已遣義想」,已經破除去離開了心的一切法的境界,離開了心一切法都是沒有的,就是畢竟空的。這個畢竟空這樣的理性一現前了的時候呢,「一切似義無容得生」似義不生的時候呢,「似唯識亦不得生」,那就是叫做「若已滅除意言」「唯識之想」,就悟入圓成實性了,這一段文是這樣意思。前面這個「所知相」文要熟,文若熟的時候,那麼這個「入所知相」的文就很順,就過去了。

  

  「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

  因爲你先破除去遍計執,觀察遍計執的一切法是畢竟空的,那麼用唯識的義來破遍計執,遍計執破除去了呢,那麼「一切似義無容得生」。「一切似義無容得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由是因緣」,因爲這樣的關系,「住一切義無分別名」,那你這位修行人這個無分別的智慧就現前了,就安住在平等法性上面了,這就叫「住一切義無分別名」。這個「住一切義」就是真如,就是平等法性,平等法性是無分別的,若有相就有分別,因爲無相故無分別。這個若有相也就有名,有名也就有分別,無名故無分別,所以叫做「住一切義無分別名」,沒有名所以就沒有分別,若有名就有分別,所以「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

  

  「于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

   這個時候「于」這個平等「法界」裏面你就能「現見」,這個「現見」,這個「現」是指無分別的智慧。這個無分別的智慧現前的時候呢,就是見這個平等法性了,與平等法性「相應而住」,是這樣。這是爲了我們容易明白有所見的平等法性、有能見的無分別智,這樣能所和合「相應而住」。因爲我們的這個知識,我們的這個意識習慣上呢就是這樣子,有一個所分別,還有個能分別;能分別的心在所分別的境界上活動,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境界。現在說聖人啊,得無生法忍的聖人也隨順我們這個格式去說明這件事,我們容易分別一點,這實在在那個覺悟了圓成實相、平等法性的那個人是沒有這件事的,是無分別境界。「于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前面說「住一切義無分別名」,我們也可以提出問題,你說「于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這不是分別嗎?的確是,這也是分別,但是不這樣分別我們還不大容易明白。「便得現見相應而住」。

  這個若是自己習慣了修止觀的話呢,也可以這樣想,在這個論文上這個次第,先是破遍計執,第一個階段破遍計執,就是一切境界是空的,心是有的,有心無境,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呢,悟入唯識性、悟入相見二性、悟入種種性這樣分別,然後再說悟入圓成實性。這樣子分幾個階段這樣去說明這件事,但是你若修止觀的時候,你也可以這叁個階段可以一下子連續地這樣觀察,你可以連續這樣觀察。連續這樣觀察的時候呢,也可以相似地滅除唯識之想,「爾時菩薩已遣義想,一切似義無容得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可以相似地出現這個境界,也是可以的。 「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

  「爾時」,就是這個「于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的這個時候,那個時候這位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就是「所緣」的真如和「能緣」的無分別智是「平等」的。怎麼「平等」呢?就是無分別。「能緣」的根本智也是無分別的,「所緣」的真如法性、平等法性也是無分別的,所以叫做「平等」。既然無分別,也就沒有能所的分別,不能分別這是能這是所,沒有這種分別,我們通常說能所雙亡正是這個意思了。「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已經現起了,已經現起了無分別智,才能「于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的,那麼這就是入初歡喜地的境界。

  

  「由此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

  由于這樣子,前面這個「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所以「此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了。悟入了「圓成實性」是無分別的,就是不可思議境界,不能用我們凡夫的心去想象的,說是那有能、有所的那種境界,不是的,他是沒有能、所分別的!

  

  「此中有頌:法,補特伽羅,法,義,略,廣,性,不淨,淨,究竟,名所行差別。」

  這是前面說到「住一切義無分別名」,所以在這裏就把它再說一說。這樣說這裏面一共是十個名字,一共是十個名字。第一個名字是「法」,這個「法」就是我們凡夫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一切法。這一切法呢,每一法都有名字的,這叫做「法」名。

  「補特伽羅」,「補特伽羅」就是流轉生死的衆生。這是約人說,人的名字,這是約人來說。我們說是有情、命者、壽者、衆生,或者是說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都可以這樣說是叫「補特伽羅」的名字。

  「法,義」,這個「法」指佛法說,指佛法說。佛的這一切教法;戒定慧、叁十七道品、六波羅蜜這一切法。這個「義」就是法裏面所诠顯的義,也是各式各樣的名字。

  「略,廣」,這個「略」就是總名,這一個名字通于一切的,那麼叫總名。「廣」就是別名,每一法每一法有他的別名字。

  「性」,這個「性」,有的本子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性」,也有是女字邊兒的「姓」。這個是指什麼說的呢?這是指那個字母說的。譬如說這個印度的梵文有四十二個字母,一切的文字都由這四十二個字母生出來的,所以那叫做「性」。英文似乎是也有字母,那這個「性」是指這個說的。

  「不淨」,「不淨」就指凡夫爲煩惱所染汙的這一切名字。這個「淨」就指一切聖人斷除一切煩惱清淨的名字。這就是約補特伽羅說。

   最後一個是「究竟」,就是諸法實相的名字,「究竟」的名字,也就是前面說那個「住一切義無分別名」。這個「無分別」是沒有名字,沒有名字還是要立一個名字,所以叫做真如,叫做法界,這是約「究竟」義說的。

  「名所行差別」,前面這麼多的名字約什麼說的呢?就是約這個「名」所活動的境界的差別安立的,安立這個不同的名字,是這樣意思。

  

  「如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極喜地,善達法界,生如來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爲菩薩見道。」

  這底下說到這個「入所知相」。「如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這位修止觀的菩薩他得無生法忍了,他覺悟了「唯識性故,悟入所知相」,這個若按這一大段文來說呢,「悟入唯識性」,只是悟入依他起叫做「悟入唯識性」。可是這一句話裏面不是這樣意思,是指悟入平等法性說的,悟入平等法性。因爲觀察遍計執是畢竟空的時候,這唯識想就不能存在了,所以就是契入了平等法性,這叫做「悟入所知相」。

  「悟入此故,入極喜地」,你經過長時期的修行六波羅蜜,你就悟入平等法性了,就「入極喜地」。入于菩薩的位次,第一個位次就是「極喜地」,有的翻譯叫歡喜地,這裏翻個「極喜地」。因爲長時期地用功修行也是很辛苦,在沒有成功的時候,心裏總是想:我什麼時候才能得無生法忍呢?現在忽然間成功了,心裏很歡喜,就是這樣意思,所以叫做「極喜地」。

  「善達法界,生如來家」,這裏解釋這個「極喜地」的境界。「善達法界」,這個「善」者,能也。他這時候有能力是通達了法界的真如相,什麼是真如他明白了!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只是記住個名字,什麼叫做真如,實在是不知道的。而他這位「極喜地」的菩薩,他是到達了這個境界了,他真實地證悟了,所以叫「善達法界」。「生如來家」,就是往生到佛的家裏面去,佛以什麼爲家呢?佛以真如爲家。而這位菩薩也到真如那裏去了,所以叫做「生如來家」。其次呢,這個佛是大慈大悲廣度衆生的,而這位菩薩也能夠繼承佛的事業,也能夠弘揚佛法廣度衆生,所以叫做「生如來家」。這是能繼承佛…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