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P9

  ..續本文上一頁的事業,所以叫「生如來家」。

  「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這底下有叁句。這個《華嚴經》上說:「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正好是這個意思。「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這位菩薩入極喜地的時候,這是聖人了,不是凡夫了。那麼「一切有情」是指凡夫說,凡聖是有染淨的差別,但是心性是無差別的。心性就是真如,這個真如上面沒有凡聖的差別,所以叫做「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

  「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這些大菩薩證悟平等法界的時候,他們都是有大悲心去廣度衆生的,而這位初得極喜地的菩薩呢,亦複如是,所以叫「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

  「得一切佛平等心性」,這個佛是圓滿了,無量功德圓滿的人。這位菩薩初得極喜地,功德還沒有圓滿,但是所證悟的法性是和佛所證悟的法性是平等的。這個「心性」,在這裏就是法性。這個加起來說呢,「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有情平等心性」、「一切菩薩平等心性」是衆生,加起來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得到這叁種平等法性了的人,「此即名爲菩薩見道」。前面勝解行地的用功修行,到這裏的時候是見到聖道了,他得到無分別智是見到這個平等法性了;也就是平等心性,是名爲「見道」。

  

  第八項、悟入義利

  「複次,爲何義故入唯識性?」

  這是第八項「悟入義利」這悟入唯識性所得到的功德,是這樣意思。這一句話的意思是提出來這個問題,就是爲了成就什麼樣的義利而需要悟入唯識性呢?這樣解釋這句話。

  

  「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

  在這一段文裏面回答前面的問題,回答的這一段文裏邊,先提到根本智和後得智,由這兩種智慧成就五種功德,就是悟入唯識的義利,這一段文是這樣意思。

  「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悟入唯識的,先要成就這個根本智和後得智,什麼叫做根本智呢?「由緣總法」,就是由于他觀察一切法的總相,總緣一切法的真實相。這個真實相就是真如,真如是一切法的總相。每一法有個別的相貌,叫做別相,但是個別不同的體相的法,還有通于一切法的總相,就是真如。「緣總法」,就是觀察這個真如義,叫做「總法」。「出世止觀智故」,這裏所說的「緣總法」的智慧不是屬于世間的,是出世間的無分別智慧,無分別的智慧。這個智慧有屬于有分別的、屬于無分別的兩種,現在這裏是說的超越世間的出世智,所以是屬于無分別的。這個無分別的智是「止觀智故」,是在止觀裏面成就的智慧,長時期地修習奢摩他的止,長時期修習毗缽舍那的觀,得了無生法忍以後,才成就了這個出世間的無分別智,這叫做「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這樣意思。可是這個根本智是屬于無分別的,是屬于無分別,因爲在真如理性上是沒有一切相的,若有相就有分別了,他是無相的,所以緣無相的智慧是無分別的。

  「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由此無分別的根本智以後,又成就了一種智慧,名之爲「種種相識智故」。這個「種種相識智故」可以做兩種解釋:就是通達無量無邊各式各樣的法相的智慧,可以這樣解釋。另一個解釋呢,就是通達一切法相都是識的智慧,一切相都是以識爲自體的這種智慧,就是通達一切法都是唯識所現的智慧,都是如幻如化的,那麼這就是後得智了。這個後得智是以無分別智爲根本而出現的。這個後得智是有分別的,他能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世間,什麼是出世間,怎麼叫做衆生,怎麼叫做佛,這一切法相都能通達的。但是通達這一切相皆是如幻如化,而並不是迷惑顛倒,沒有顛倒分別的,所以叫做「種種相識智故」。這兩種智慧當然是要成就了無生法忍以後才能有,以前還是沒成就的。成就了這兩種智慧之後呢,要繼續地修學止觀,就會得到下邊的五種功德。

  

  「爲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爲長能觸法身種子,爲轉所依,爲欲證得一切佛法,爲欲證得一切智智入唯識性。」

  「爲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這是一種功德,「爲長能觸法身種子」這是第二種功德,「爲轉所依」這是第叁種,「爲欲證得一切佛法」這是第四種,「爲欲證得一切智智」這是第五種。

  第一種「爲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心得無生法忍就是得入初地,得入初極喜地,得入極喜地就是入了聖位,雖然是入了聖位,他還是有很多的煩惱,還有很多的功德沒有成就,所以需要繼續努力地修行。「爲斷及相」,就是爲了斷除去阿賴耶識的諸相的種子,這是一個事。「及相」,「相」者,因也。什麼因呢?就是阿賴耶識的諸相種子的因。什麼原因成就了阿賴耶識裏面的雜染種子呢?就是我們的虛妄分別心的執著,我們虛妄分別心在一切境界上起分別執著的時候,就熏習了阿賴耶識裏面的雜染種子了,那就是雜染種子的因,雜染種子的因。所以要斷雜染種子呢,也要斷這個相,斷這個雜染種子的因,那麼雜染種子就是果。所以斷雜染種子,同時也要斷除去熏習雜染種子的因,就是不要執著,不要執著才可以。那麼這樣做這件事的時候呢,就是有這個根本智,根本智是觀這個真如入于無分別叁昧的時候,就有這種功能,就能滅除阿賴耶識裏面的雜染種子,使令這個雜染種子逐漸地就消滅了,這是第一種功德。就是爲了這件事而需要入唯識性。這裏說唯識性也還就是真如,由根本智契入到真如理的時候,就會有這種作用。但是初開始得無生法忍入極喜地的時候,他並不是不間斷地入于真如叁昧的,就是有出入定的分別。

  「爲長能觸法身種子」,前面說是斷這個阿賴耶識裏邊的諸相種子,那是屬于雜染法。這以下「爲長能觸法身種子」是清淨的,爲了增長這個清淨的種子,這個清淨的種子是「能觸法身」,他是「能觸」,「觸」者證也,能證悟法身的真如理的,爲了這件事也要入唯識性。這就是這個證入真如無分別叁昧,入于真如無分別叁昧的時候,有這麼兩種作用;同時能消滅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同時也能增長清淨法身的種子,有這種功德。

  這個在我們的中國古德的著作裏邊,有所謂真修和緣修的分別,這個真修和緣修的分別。這個在天臺智者大師講的《法華玄義》上提到這個名字,就是真修和緣修,由緣修而得真修。這個緣修,這個緣字就是有分別的,有分別的觀察這個真如理,在奢摩他裏面修毗缽舍那觀,那就叫做緣修。證悟到真如理的時候呢,成就了無分別智的時候,無分別智與真如相應的時候,那叫做真修,那是離一切分別相的,那叫真修。真修是無功用道,那是無分別境界、不可思議境界,在這裏正好是這樣意思,就是這個根本無分別智契入了唯識性的時候,這就是真修的境界了。

  「爲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這個「諸相種子」就是各式各樣的差別的種子。這個印順老法師特別地強調這一點,這個世親菩薩解釋這個「相」的時候,就說是個所緣的意思,是所緣的意思。這個阿賴耶識的種子是所緣相,是所緣相嘛,那麼就是說是第七識緣第八識的種子,那麼叫做「相」,這樣意思。這個意思,世親菩薩他只是說他是所緣相,沒有說出來是誰緣這個八識,緣這個種子,可是在經論上有兩個說法:一個是阿賴耶識他緣這個根身器界種子,這是一個說法。那麼印順老法師把這個緣這個種子是指第七識說,那麼又根據真谛叁藏的說法呢,第七末那識就是阿陀那識,阿陀那識就是末那識,這樣說就是末那識緣阿賴耶識的種子,這樣解釋了。「爲長能觸法身種子」,要入唯識性。

  「爲轉所依」,這是第叁種功德。「爲轉所依」,所以要悟入唯識性,得到這樣的功德。這個在雜染的流轉生死的時候是阿賴耶識爲依,爲所知依;現在得無生法忍之後入真如叁昧,能把阿賴耶識轉變而成爲法身清淨的境界,所以叫「爲轉所依」。棄舍了雜染,得到清淨的功德,就是棄舍遍計執性而成爲圓成實性,那叫「爲轉所依」。

  「爲欲證得一切佛法」,這是第四個。「爲欲證得一切佛法」,就是成佛之後,佛所具足的一切功德,那叫做「一切佛法」,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佛的無量無邊的叁昧、神通道力,那都叫做「佛法」。「爲欲證得一切佛法」,成就這麼多的功德。

  「爲欲證得一切智智」,這個「一切智智」本來可以包攝在「一切佛法」裏邊,但是這裏把他特別地提出來。這個「一切智智」就是無上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麼佛的無量功德裏面最重要的一個功德。「爲欲證得一切智智入唯識性」,或者說這一句話總結前面這麼多的意義在裏邊。

  

  「又後得智于一切阿賴耶識所生一切了別相中,見如幻等性無倒轉,」

  這以下特別地說出來「後得智」的功德。前面是在世親菩薩釋上面只是提到根本智,可是印老法師說呢,其實這麼多的功德不全是根本無分別智,其中也有後得智的功德,不全是根本智的。可是以下單獨指後得智的功德。

  「又後得智于一切阿賴耶識所生」,又這個入唯識性得無生法忍之後,不但是成就了無分別的根本智,也成就了後得智,後得智他有什麼作用呢?前面這個無分別的根本智能斷惑證真,那麼後得智有什麼作用呢?「于一切阿賴耶識所生」,就是阿賴耶識所生的一切法,那麼阿賴耶識就是因。他所生的一切法呢,在前面的所知相上看,就是一個相識和見識,一個相識一個見識。阿賴耶識爲義識,這個義識就是爲種子,現出來相識和見識。那麼在這個「一切了別相中」呢,這個「了別」就是識,就是見識,所了別的就是相識,這個見相二識就是阿賴耶識所生。這個阿賴耶識所生的一切的了別相裏邊,「見如幻等」,就是後得智能通達這個相、見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不是真實的,如幻如化等。「性無倒轉」,這個見到這個相識的體性的相貌、見識的體性相貌,他都能夠通達是如幻如化,而不會執著他是真實而顛倒而轉,不會這樣子。就是通達這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這是…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