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P9

  ..续本文上一页的事业,所以叫「生如来家」。

  「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这底下有三句。这个《华严经》上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正好是这个意思。「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这位菩萨入极喜地的时候,这是圣人了,不是凡夫了。那么「一切有情」是指凡夫说,凡圣是有染净的差别,但是心性是无差别的。心性就是真如,这个真如上面没有凡圣的差别,所以叫做「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

  「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这些大菩萨证悟平等法界的时候,他们都是有大悲心去广度众生的,而这位初得极喜地的菩萨呢,亦复如是,所以叫「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

  「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这个佛是圆满了,无量功德圆满的人。这位菩萨初得极喜地,功德还没有圆满,但是所证悟的法性是和佛所证悟的法性是平等的。这个「心性」,在这里就是法性。这个加起来说呢,「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有情平等心性」、「一切菩萨平等心性」是众生,加起来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得到这三种平等法性了的人,「此即名为菩萨见道」。前面胜解行地的用功修行,到这里的时候是见到圣道了,他得到无分别智是见到这个平等法性了;也就是平等心性,是名为「见道」。

  

  第八项、悟入义利

  「复次,为何义故入唯识性?」

  这是第八项「悟入义利」这悟入唯识性所得到的功德,是这样意思。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提出来这个问题,就是为了成就什么样的义利而需要悟入唯识性呢?这样解释这句话。

  

  「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由此后得种种相识智故。」

  在这一段文里面回答前面的问题,回答的这一段文里边,先提到根本智和后得智,由这两种智慧成就五种功德,就是悟入唯识的义利,这一段文是这样意思。

  「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悟入唯识的,先要成就这个根本智和后得智,什么叫做根本智呢?「由缘总法」,就是由于他观察一切法的总相,总缘一切法的真实相。这个真实相就是真如,真如是一切法的总相。每一法有个别的相貌,叫做别相,但是个别不同的体相的法,还有通于一切法的总相,就是真如。「缘总法」,就是观察这个真如义,叫做「总法」。「出世止观智故」,这里所说的「缘总法」的智慧不是属于世间的,是出世间的无分别智慧,无分别的智慧。这个智慧有属于有分别的、属于无分别的两种,现在这里是说的超越世间的出世智,所以是属于无分别的。这个无分别的智是「止观智故」,是在止观里面成就的智慧,长时期地修习奢摩他的止,长时期修习毗钵舍那的观,得了无生法忍以后,才成就了这个出世间的无分别智,这叫做「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这样意思。可是这个根本智是属于无分别的,是属于无分别,因为在真如理性上是没有一切相的,若有相就有分别了,他是无相的,所以缘无相的智慧是无分别的。

  「由此后得种种相识智故」,由此无分别的根本智以后,又成就了一种智慧,名之为「种种相识智故」。这个「种种相识智故」可以做两种解释:就是通达无量无边各式各样的法相的智慧,可以这样解释。另一个解释呢,就是通达一切法相都是识的智慧,一切相都是以识为自体的这种智慧,就是通达一切法都是唯识所现的智慧,都是如幻如化的,那么这就是后得智了。这个后得智是以无分别智为根本而出现的。这个后得智是有分别的,他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世间,什么是出世间,怎么叫做众生,怎么叫做佛,这一切法相都能通达的。但是通达这一切相皆是如幻如化,而并不是迷惑颠倒,没有颠倒分别的,所以叫做「种种相识智故」。这两种智慧当然是要成就了无生法忍以后才能有,以前还是没成就的。成就了这两种智慧之后呢,要继续地修学止观,就会得到下边的五种功德。

  

  「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为长能触法身种子,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为欲证得一切智智入唯识性。」

  「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这是一种功德,「为长能触法身种子」这是第二种功德,「为转所依」这是第三种,「为欲证得一切佛法」这是第四种,「为欲证得一切智智」这是第五种。

  第一种「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心得无生法忍就是得入初地,得入初极喜地,得入极喜地就是入了圣位,虽然是入了圣位,他还是有很多的烦恼,还有很多的功德没有成就,所以需要继续努力地修行。「为断及相」,就是为了断除去阿赖耶识的诸相的种子,这是一个事。「及相」,「相」者,因也。什么因呢?就是阿赖耶识的诸相种子的因。什么原因成就了阿赖耶识里面的杂染种子呢?就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心的执着,我们虚妄分别心在一切境界上起分别执着的时候,就熏习了阿赖耶识里面的杂染种子了,那就是杂染种子的因,杂染种子的因。所以要断杂染种子呢,也要断这个相,断这个杂染种子的因,那么杂染种子就是果。所以断杂染种子,同时也要断除去熏习杂染种子的因,就是不要执着,不要执着才可以。那么这样做这件事的时候呢,就是有这个根本智,根本智是观这个真如入于无分别三昧的时候,就有这种功能,就能灭除阿赖耶识里面的杂染种子,使令这个杂染种子逐渐地就消灭了,这是第一种功德。就是为了这件事而需要入唯识性。这里说唯识性也还就是真如,由根本智契入到真如理的时候,就会有这种作用。但是初开始得无生法忍入极喜地的时候,他并不是不间断地入于真如三昧的,就是有出入定的分别。

  「为长能触法身种子」,前面说是断这个阿赖耶识里边的诸相种子,那是属于杂染法。这以下「为长能触法身种子」是清净的,为了增长这个清净的种子,这个清净的种子是「能触法身」,他是「能触」,「触」者证也,能证悟法身的真如理的,为了这件事也要入唯识性。这就是这个证入真如无分别三昧,入于真如无分别三昧的时候,有这么两种作用;同时能消灭阿赖耶识的杂染种子,同时也能增长清净法身的种子,有这种功德。

  这个在我们的中国古德的著作里边,有所谓真修和缘修的分别,这个真修和缘修的分别。这个在天台智者大师讲的《法华玄义》上提到这个名字,就是真修和缘修,由缘修而得真修。这个缘修,这个缘字就是有分别的,有分别的观察这个真如理,在奢摩他里面修毗钵舍那观,那就叫做缘修。证悟到真如理的时候呢,成就了无分别智的时候,无分别智与真如相应的时候,那叫做真修,那是离一切分别相的,那叫真修。真修是无功用道,那是无分别境界、不可思议境界,在这里正好是这样意思,就是这个根本无分别智契入了唯识性的时候,这就是真修的境界了。

  「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这个「诸相种子」就是各式各样的差别的种子。这个印顺老法师特别地强调这一点,这个世亲菩萨解释这个「相」的时候,就说是个所缘的意思,是所缘的意思。这个阿赖耶识的种子是所缘相,是所缘相嘛,那么就是说是第七识缘第八识的种子,那么叫做「相」,这样意思。这个意思,世亲菩萨他只是说他是所缘相,没有说出来是谁缘这个八识,缘这个种子,可是在经论上有两个说法:一个是阿赖耶识他缘这个根身器界种子,这是一个说法。那么印顺老法师把这个缘这个种子是指第七识说,那么又根据真谛三藏的说法呢,第七末那识就是阿陀那识,阿陀那识就是末那识,这样说就是末那识缘阿赖耶识的种子,这样解释了。「为长能触法身种子」,要入唯识性。

  「为转所依」,这是第三种功德。「为转所依」,所以要悟入唯识性,得到这样的功德。这个在杂染的流转生死的时候是阿赖耶识为依,为所知依;现在得无生法忍之后入真如三昧,能把阿赖耶识转变而成为法身清净的境界,所以叫「为转所依」。弃舍了杂染,得到清净的功德,就是弃舍遍计执性而成为圆成实性,那叫「为转所依」。

  「为欲证得一切佛法」,这是第四个。「为欲证得一切佛法」,就是成佛之后,佛所具足的一切功德,那叫做「一切佛法」,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佛的无量无边的三昧、神通道力,那都叫做「佛法」。「为欲证得一切佛法」,成就这么多的功德。

  「为欲证得一切智智」,这个「一切智智」本来可以包摄在「一切佛法」里边,但是这里把他特别地提出来。这个「一切智智」就是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佛的无量功德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功德。「为欲证得一切智智入唯识性」,或者说这一句话总结前面这么多的意义在里边。

  

  「又后得智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一切了别相中,见如幻等性无倒转,」

  这以下特别地说出来「后得智」的功德。前面是在世亲菩萨释上面只是提到根本智,可是印老法师说呢,其实这么多的功德不全是根本无分别智,其中也有后得智的功德,不全是根本智的。可是以下单独指后得智的功德。

  「又后得智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又这个入唯识性得无生法忍之后,不但是成就了无分别的根本智,也成就了后得智,后得智他有什么作用呢?前面这个无分别的根本智能断惑证真,那么后得智有什么作用呢?「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就是阿赖耶识所生的一切法,那么阿赖耶识就是因。他所生的一切法呢,在前面的所知相上看,就是一个相识和见识,一个相识一个见识。阿赖耶识为义识,这个义识就是为种子,现出来相识和见识。那么在这个「一切了别相中」呢,这个「了别」就是识,就是见识,所了别的就是相识,这个见相二识就是阿赖耶识所生。这个阿赖耶识所生的一切的了别相里边,「见如幻等」,就是后得智能通达这个相、见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不是真实的,如幻如化等。「性无倒转」,这个见到这个相识的体性的相貌、见识的体性相貌,他都能够通达是如幻如化,而不会执着他是真实而颠倒而转,不会这样子。就是通达这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这是…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