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P10

  ..续本文上一页后得智的作用。这样说呢,这个根本无分别智他是与真如理相应,无分别的。对于通达一切法如幻如化这个有分别的境界是后得智的作用,是这样意思。

  

  「是故菩萨譬如幻师,于所幻事,于诸相中及说因果,常无颠倒。」

  所以菩萨是个怎么样的一个人呢?「譬如幻师」,譬如那个幻术师,对于他用幻术所变化出来的一切事情,他都知道他是幻化的,不会被这些幻化的事情所迷惑颠倒的。所以「于诸相中」,于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切的这些有为法相中,他也通达他都是如幻如化而不颠倒。「及说因果」,及为一切众生说法,说世间的因果、说出世间的因果,说种种的微妙佛法,都不会颠倒而转的。这样说呢,这个为一切众生说法是后得智的作用,是后得智的作用。这个在《金刚经》的无著菩萨的《般若论》上说呢,由于根本无分别智的力量,所以后得智不颠倒转。后得智是通达一切法如幻如化而不会迷惑颠倒,是由根本智的力量,所以后得智不颠倒转。那么后得智,这个为众生说法、通达一切法如幻如化这些事情是后得智的作用,在这里特别地提出来。就是得无生法忍之后,即成就了根本智和后得智,由这个根本智、后得智的修学止观,能够「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为长能触法身种子」,有这种种功德,是这样的情形,这就是入唯识性所得到的义利。

  

  第九项、悟入依止

  「于此悟入唯识性时,有四种三摩地,是四种顺抉择分依止。云何应知?」

   这底下是第九项,第九项是「悟入依止」,悟入的依止,就是悟入唯识性的时候,也就是在这个加行位的时候,由加行位再进一步就是到了见道位。那么在悟入的这个四加行位的时候呢,他不是单独由观察的智慧能悟入唯识性的,不是这样,不是单独一个智慧的,他还有一个依止处的。这个依止处就是「有四种三摩地」,四种定,这个四种定是这个毗钵舍那智慧的依止处。所以「于此悟入唯识性」的时候,悟入唯识性的这一段经过,有四种定,四种三昧,「是四种顺抉择分」的「依止」。这个「依止」,譬如说造这个楼房要以大地为依止才能造房子。就是这个智慧去观察唯识性,他要以三摩地为依止,或者说以三摩地为他的住处,或者再明白点说就在三摩地里边去观察唯识性的,这样意思,不是散乱心,是要在定里面去观察的。那么「云何应知」,这件事我怎么样才能明白呢?这样意思。

  这个「四种顺抉择分」,「四种顺抉择分」就是暖、顶、忍、世第一这四种,这四种他是顺于抉择分,他不是抉择分,但是他顺于抉择分,就是引发出来抉择分的,所以叫做「顺抉择分」。这个「抉择」是什么意思呢?「抉」就是决定,不犹豫了。这个「择」是拣择,就是譬如说这里面有米,米里面有沙子,这个米是可以吃的,可以有营养滋养我们的生命的存在的,但是这个沙子是不可以吃的,要把他拣出去,把他拣择出去。所以这个「择」就是观察的意思,观察决定了,没有一点疑问了,这是要圣人的智慧才可以。观察这个名、义、自性、差别都是唯心所现,都是毕竟空、不可得的,能够决定的时候那是圣人的智慧,而不是凡夫的智慧,所以这个「抉择」是圣人的智慧,就是见道的智慧。这个「抉择」的这种圣人的智慧通于见道、修道、无学道,分这么三部分。现在这个「抉择分」单指见道说的,所以是抉择中的一分,所以叫做「抉择分」。这个暖顶忍世第一还不是圣人的智慧,但是他能引发圣人的智慧,所以叫做「顺抉择分」。或者这个「顺」当作亲近讲,他最临近于圣人的智慧,所以叫做「顺抉择分」。

  「于此悟入唯识性时」,这个修行人于此名、义、自性、差别里边能悟入平等法界的这段过程里边,要有四种定,四种定是四种顺抉择分的依止处,这件事我还不大明白,「云何应知」,请你开示,这样意思。

  

  「应知由四寻思,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是暖顺抉择分依止。」

  这底下回答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分两大段:先说四寻思,第一段;第二段说四如实智。在四寻思里边,又分成两段:先说这个暖、顶、忍、世第一,先说这个暖和顶,这两个加行位是属于四寻思;忍、世第一是属于四如实智,这样分别。

  「应知由四寻思,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是暖顺抉择分依止」,这底下回答。「应知由四寻思」,这个前面讲过了名寻思、义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这四种寻思。「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这个「无义忍」,就是这个「义」是不可得的。名、义、自性、差别都是义,这个名、义、自性、差别都是唯心的分别,他没有真实性可得的,唯识无义。对于这样的事情,你能够认可于心,你能够同意这件事,同意他是唯心的分别;离开了心的分别,没有名、义、自性、差别可得,你能同意这件事。这个世亲菩萨解释这个「忍」,当个「爱乐」的意思讲,欢喜,欢喜的意思。对于这个「义」很欢喜,欢喜这个无义的境界。说是名是我内心的分别,义、自性、差别都是我内心的分别。这个名、义、自性、差别本身是无所有的,你对于这样的义、这个道理你能够认可于心,生欢喜心,那么这叫做「无义忍」。但这个「无义忍」是「下品」的,就是初开始成就,并不是有很大的智慧,这个智慧还不是很高深、很强力的,所以是初品的,所以叫做「下品无义忍中」。

  「有明得三摩地」,这个「明」就是智慧,就这个「无义忍」就是智慧。这个「得」,就是初开始成就这个智慧,我以前没有,现在才成就。这就是先由文字的佛法的学习,然后也应该有多少信乐心,然后再奢摩他里面去修这个毗钵舍那的观,观察名、义、自性、差别都是不可得的。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的观察,有所悟入,「啊!是这样子,都是不可得的」,生欢喜心,所以叫做「明得」。「三摩地」就是定,这个定是这个智慧的依止处,这个「无义忍」的依止处。依止处,我们以前也说过,我们是这个初开始学习这个法门的时候,我们没有成就定,我们没有得定,没有得定但是我们也可以学习一心不乱,学习一心不乱这个时候能摄心,不要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散乱攀缘,这就开始可以名之为欲界定,一直到得三摩地都叫做欲界定。在欲界定里面,这欲界定随时可以成就,随时也就失掉了,是不牢固的;那么在这个定里面作如是的思惟,但是这个在这里还不能说「明得三摩地」。应该最起码是应该未到地定,未到地定这时因为有轻安乐了,欲界定没有轻安乐。那么在轻安乐的未到地定里面,也可以名之为「明得三摩地」了。如果进一步得到色界初禅是最好,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最好的;在这个禅定里边观察名、义、自性、差别不可得,生欢喜心,那就叫做「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是这样意思。

  「是暖顺抉择分依止」,这里边还就指这个「下品无义忍」叫做「暖顺抉择分依止」,是这样意思。这个「暖」就是温暖,不是冷的,是热呼的,这是一个譬喻。譬喻我们古代这个取火的时候,要钻燧取火,或者说钻木取火。取火的时候,你不断地钻,这个木头它忽然间就有了热气,有了热气以后才起火,所以这个热气还不是火,但是起火的前相,那么就叫做「暖」,这是说的譬喻。在修行的过程得到圣道的无分别智,那是叫做火,或者是太阳出来了,就譬喻这个火。但是这个智慧火出现之前先有暖气,就是先有这个下品的「无义忍」,所以称他为「暖」,称之为「暖」,是这样意思。这个「暖」也是热的,这个火也是热的,这个程度上的不同,但是他们是同一类的。现在这个下品的「无义忍」就叫做「暖顺抉择分」,这个「明得三摩地」就是「暖顺抉择分」的依止处,就是住在这个「明得三摩地」里边成就了下品的「无义忍」,名之为「暖」,是这样意思。

  

  「于上品无义忍中,有明增三摩地,是顶顺抉择分依止。」

  前面是暖,这是顶位,「顶顺抉择分」。这个「顶」也是个譬喻,就是譬喻你上高山,上到最高处了,上到顶了;上到顶的时候,远望四边都是清清楚楚的,很分明地现出来。就是你现在修这个「无义忍」,观察得很分明,这个智慧比以前是增长了,所以叫做「上品」。前面是「下品」,这不是分三品,而分两品。那个「下品无义忍」,因为你继续地努力修行,他增长到一个更高的程度了,所以名之为「上品」,还是名、义、自性、差别不可得,还是这样,但是智慧可是增长了。这个时候「明增三摩地」,因为你那个智慧增长了,那个无义忍的智慧增长了,所以叫做「明增」。智慧增长了呢,因为你不断地修毗钵舍那,当然也是不断地修奢摩他的,所以毗钵舍那增长了,奢摩他是增长了,但是这个奢摩他叫做「明增三摩地」。「是顶顺抉择分」的「依止」处,就是在这个「明增三摩地」里边成就了这个上品的无义忍,上品的无义忍就是「顶顺抉择分」成就了这个智慧。在这个《大毗婆沙论》上说,当然这个暖、顶、忍、世第一都是加行位,但是暖、顶两个位虽然说是到了顶了,还是有可能会退的,这个善根有可能会退,有可能会失掉的。但这个忍、世第一就是不退了,有这样差别。

  

  「复由四种如实遍智,已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是谛顺忍依止。」

  前面是四寻思,四寻思分配在暖、顶这两个位次里边。这下面是四如实智,四如实智是配这个忍和世第一这两个顺抉择分里边。

  「复由四种如实遍智」,这位修行人他由上品的无义忍继续地努力修行,就成就了四种如实遍智。四种如实遍智这个时候「已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他已经契入了唯识。这样讲呢,这个前面说是无义,那个下品也是无义忍,上品也是无义忍,这里边有什么意思呢?就是观所取义不可得,观所取的名、义、自性、差别不可得。还没有观察这个能取的识不可得,观所取义不可得,就是…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