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遍计执不可得,就是遍计执毕竟空,遍计执的名、义、自性、差别不可得。那么现在这里面这个遍计执不可得这是空的意思,所以说「已入唯识」,就是这个时候这个遍计执不可得,就是所取义不可得。所取义不可得,是根据能取的识而去破除所取义的执着。所以这个能取的识,就是认为所有的名、义、自性、差别都是识的分别,都是内心的分别,你能够决定认知了这样的道理了,就叫做「入唯识」,悟入唯识,就是依他起,这就是依他起,所以叫「已入唯识」。由四种如实遍智的观察得到肯定了,决定了,「哦!是这样子」,那么你就契入了唯识的这个依他起性了。
「于无义中已得决定」,这个时候对于所取的义,这个义就是乱识的所缘境,也就是我们执着所取的一切法与能取识没有关系,与能分别的心是没有关系。说那里有个高山,那个高山与我的分别心没有关系,它是有它自己的体性的,那就叫做「义」。我们现在眼前所见到一切见闻觉知的境界都与我们的见闻觉知没有关系,那就叫做「义」。现在说「已入唯识,于无义」,没有这件事,不是与心没有关系,都是我们内心的变现。除了我们心的变现之外,另外没有所见闻觉知的境界的,都是毕竟空的,所以叫做「无义」。这「无义」的同时就是唯识,都是识的分别,就是他们是两句话但是一回事,是一回事。所以「已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已经决定了,不犹豫了。初开始的时候我们凡夫还不承认这件事,不承认于非义中起义颠倒,我不承认这件事,现在经过了一个时期的修行,「于无义中已得决定」,是我内心的分别,不是有真实的所分别境界可得的,所以决定了。因为是有这样的决定了,所以名之为「如实遍智」所以名之为唯识无义。
「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是谛顺忍依止」,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呢,这个所依止的三摩地的名字改变了,叫做「入真义一分三摩地」这个《成唯识论》叫做印顺,叫做印顺三摩地,这个《摄大乘论》上叫做「入真义一分三摩地」这个名字不同。这个「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怎么讲法呢?就是这个「入真义」,「真义」就是唯识性,唯识性就是圆成实性,也就是毕竟空,离一切相的境界,诸法空相的境界。这个诸法空相应该是所取境毕竟空,能取识也是不可得,应该是这样子。但是在这里只是所取的义不可得,这个能取的识还在,所以叫做「一分」,叫做「一分」。应该是两分的,应该是识也不可得,识所取的境也不可得,也是毕竟空,那就是全分的了,就是满分的了。现在没有到那个程度,所以只是「一分」,「入真义」的「一分」,这样的三摩地,这样的奢摩他的止。
「是谛顺忍依止」,这个「忍」在这个《成唯识论》上是分三品:下忍、中忍、上忍,分三品。这个下忍就是前面这个暖、顶,暖、顶是观察所取义不可得,那么到下忍的时候就是能印可所取义不可得,就是决定了是这样子。等到中忍就是观察能取分别心,能取一切义的分别心也是不可得的,也能这样观察。等到上忍呢,就是印可分别心也是不可得。所以这个上忍是一剎那就到世第一了,世第一这个时候双印二空,所取境不可得,能取心也是不可得。这个世第一也是一剎那就过去,就到见道了,就得极喜地了,这样意思。现在这里是说「已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这样的依止处,依止处这个时候呢,只是简单的说,说这个所取义不可得,对于这个能取义的识也观察他是不可得,但是还没有决定,所以叫「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是谛顺忍依止」。这个「谛顺忍」这个「谛」,就是诸法无我名之为「谛」。诸法无我,一切补特伽罗无我,一切法无我,那么这个无我义就叫做「谛」。这个「谛」是什么意思?不颠倒的意思,真实不虚的意思,叫做「谛」。这个一切法无我是真实不虚的,是没有错误的。这个「顺忍」,这个法无我的道理你能够「顺」,能亲近这个法无我义,你能够爱乐这个法无我义,所以叫做「忍」,可是还是没有证悟诸法实相,还没有到圣人的境界。这个「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是「谛顺忍」的依止处。
「从此无间伏唯识想,有无间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
从这个「谛顺忍」这里,「无间」,没有第三者的间隔,一剎那间就到世第一了。世第一这个时候也没有第三者的间隔,一剎那间入于见道了,这样子。「从此无间」隔,没有第三者的间隔,「伏唯识想」,就把那个能取的分别心也伏灭了,这里这个「伏」是灭的意思,灭除去这个分别心。因为所取的义不可得,能取的分别心没有办法生起了,所以自然地也就是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这个时候有「无间三摩地」。这里这个「无间」呢,就是这个世第一的一剎那过去了就到见道,没有第三者的间隔,这叫做「无间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这个「世第一」呢,就是这时候这个观察一切法不可得,心也不可得的这个智慧,是一切世间法里边最殊胜的,所以叫做「世第一」。这个「无间三摩地」是「世第一」的依止处,所以叫做「从此无间伏唯识想,有无间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
「应知如是诸三摩地,是现观边。」
这是总结前面,前面这一共是暖、顶、忍、世第一,有「明得三摩地」、「明增三摩地」、「入真义一分三摩地」,还有「无间三摩地」,这四种三摩地。这四种三摩地「是现观边」,这个「现观」就是见道,是见道的边际,就是从这个边再进一步就是见道,所以「是现观边」。这个「现观」是什么意思呢?「现观」,就是无漏的智慧,他能够通达了诸法实相的道理,叫做「现观」。就是无漏的智慧现前了,明了地观察诸法无我义,那么就叫做「现观」。或者能观察的智慧与所观察的真理,中间没有乖违,没有颠倒,能明了地观察,就叫做「现观」。
「应知如是诸三摩地,是现观边」,这个「边」就是这个世第一法和圣人的见道位最临近的地方,所以叫做「边」。就是接近了这个无漏的智慧的地方,但是他还不是无漏的智慧,但是他与无漏智慧为邻,所以叫做「边」,是这样意思。
第十项、云何修道
「如是菩萨已入于地,已得见道,已入唯识,于修道中云何修行?」
这是前面说到这个怎么样修四寻思、四如实智,又说到这四种如实智和四寻思的依止处的四种三摩地,这是第九科。现在是第十项「云何修道」,就是见道之后,他怎么样继续地修行呢?说这件事。「如是菩萨已入于地」,这位修行的菩萨他已经入于初欢喜地了。「已得见道」,他已经成就了无分别的智慧,见到第一义谛的圣道了。「已入唯识」,他已经契入了唯识性了。「于修道中云何修行」,他见道以后,他的功德还没有圆满嘛,他要继续地修行,那么应该怎么样修行呢?提出这个问题。
「于如所说安立十地,摄一切经皆现前中,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观智故,经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数修习故,而得转依。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
这底下说到修道的时候怎么样修行的事情。「于如所说」,你问我在修道中怎么样修行,这就是在佛所说的安立的十地的法门里边,佛的大智慧所安立的圣人的位次,这是发无上菩提心得无生法忍以后的位次分十个阶级,「十地」。「摄一切经」,这个「十地」是说修道的位次,由浅而深,初欢喜地乃至最后法云地。「摄一切经皆现前中」,这是说他所修的法门,他所修的法门是「一切经」,佛说的一切的法门,一切的修多罗,他能够总摄佛所说的一切的法门。「皆现前中」,都在他的三摩地里面现前。这真是不可思议!我们能够一部经在心里面现前都不容易,当然我们《心经》当然能背下来,可以现前也是可以,若说是把《金刚经》在心里面现前也有人能做到,若说是把其他的《华严经》、《大般若经》现前,那恐怕不容易!在这个《高僧传》里面看出来也有人把《华严经》能背下来。在《高僧传》里面看呢,把《大品般若经》背下来的人是有,有的人把《法华经》和《大品般若经》都背下来,那么天天就是背经,天天在背,天天对着本子这么读,这是不容易!现在这里面说这位圣人「摄一切经皆现前中」,都在他禅定里面现出来,这是圣人的境界,这是不可思议!这个佛菩萨那个经论里面若不说我们不知道,圣人怎么修行呢?现在这里告诉我们这样子。圣人因为他是得了禅定,他没有欲,他心里面清净,这个记忆力不得了,这个陀罗尼的力量是不可思议,他能够背诵无量的修多罗,在他的禅定里面现出来。当然这个还很明白的是指文字的佛法,指文字的佛法的。
「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观智故」,那么他内心里面用这样的法门,他学习这个法门,用这样法门做他的所缘境,而能缘的智慧就是这个,也还是一个根本的无分别智加上一个后得智,还是这个。这个根本智也就是「由缘总法」,也应该和前面的意思也应该相同,就是总一切法,就是一切修多罗法里面的真如义。「出世」,这个也是无分别智,还加上一个「后得止观智」;一个出世的止观智慧就是无分别智,还有一个后得的止观智慧,就是有分别的智慧。那么由这两种智慧去观「摄一切经皆现前」的这个法门,这样修行。
「经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数修习故」,他修行多少时间呢?修行不是三年,而是「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这么长的时间里。「数修习故」,数数的修习,不是一次两次,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不断地重复地这么样修行。「而得转依」,最后他成功了,得到大般涅槃了,「而得转依」;就是断了烦恼了,使令内心清净,入于不思议境界了。那么这若按本论上说呢,就是最后的那两章,一个「断果」,一个「智果」。这个断德的果呢,就是涅槃;「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就是那个智德的果报,智德果。因为这个要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的这么样修行,他才能够得转依…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