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到清净真如的转依,得到清净的三种佛身,为此而「精勤」地修学、修行。
第十一项、现观差别
「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
这是第十一项「现观差别」。就是这个无漏智慧的修行,我们没有成就圣道的人,我们就是用这个有分别的、有执着的心去修行,而得了无生法忍以后的这些圣人,他是用无漏的智慧去修行的。但是这个声闻人,得初果的人他也是圣人,他也是用无漏的智慧现观修行,菩萨也是,这样这两种圣人他们的「现观」有什么不同呢?
「谓菩萨现观与声闻异,由十一种差别应知:」
「谓菩萨现观与声闻异」,和声闻是不一样的,有几种不同呢?「由十一种差别应知」道,有十一种不同。在这个十一种不同里面,也就会看出来大乘菩萨的现观的殊胜。
「一、由所缘差别,以大乘法为所缘故。」
第一个不同,「由所缘」的不同。这个「所缘」在这里实在就是学习的意思,所学习的佛法有一点不同。这个菩萨的现观,就是菩萨这个无漏的智慧他还要继续地要亲近十方无量诸佛的。得了无生法忍以后,他有大悲心,当然他可能会在众生的世界去广度众生,但是有智增上的菩萨他要到十方佛世界去见佛闻法的,所以他要学习无量无边的修多罗,所以「以大乘法为所缘故」。我们读了《华严经》、读《法华经》、读这个《大般若经》,我们会知道十方诸佛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些大菩萨他们还要继续地要学习的。是「由所缘」的不同,什么不同呢?这个菩萨的现观「以大乘法为所缘故」,是不同于小乘学者,小乘佛教的学者,就是所学的佛法就是一部份。这是有广略的不同。
「二、由资持差别,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
这个「资持」怎么讲呢?这个「资」就是资粮,也可以说是财富,或者说是饮食。我们这个生命你要天天常常有营养来资持他,他才有力量,才能发生作用,那就叫做「资持」。现在这里边说呢,不是说一天吃饭的事情,是说你要多多的栽培福德智慧来资持你得圣道,是这样叫做「资持」。说是菩萨能得圣道,他是有福德智慧的资持的关系,而这个二乘人,这个小乘人学习佛法,他也是能得圣道,他也是要有资持,就是宿世栽培过善根的,也是福德智慧的资粮来资持他,使令他见佛闻法的时候能得圣道。就是一个人能肯出家也是有资持的关系,也是有善根的资持,他才能在这个清淡的生活里边不怕辛苦修四念处,能耐得住,不然的话这不行,不然他就是办不到。所以这里面说的意思就是这样子,「由资持」的差别,「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这个菩萨若从三大阿僧祇劫来看呢,得无生法忍之前,有一大阿僧祇劫的栽培资粮才能够得无生法忍的,还有这种事情,那个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来资持他。若是阿罗汉,小乘佛教学者得初果圣人,虽然他是有资持,但是没有这么多,他比较少,就是少少的栽培了厌离生死的善根、欣求涅槃的善根就可以了,就可以得初果,由初果慢慢就会得阿罗汉果的,所以这个「资持」还是不一样的。
但是其中有一个地方应该说是不同的,就是虽然栽培的福德智慧资粮没有那么多,但是他也发无上菩提心了,他也是菩萨。那么小乘佛教的人说是资粮不是很多,可以得初果;那么大乘的发菩提心的菩萨资粮不多的时候,也应该能得无生法忍。但是就是这个菩萨的福德智慧还不是很大,他得了圣道以后,用无所得的智慧继续地修六波罗蜜栽培福德智慧资粮的,也应该有这种情形。所以这样看呢,简单地说有两种情形:就是已经栽培了大福德、大智慧的资粮,然后得无生法忍,这是一种。第二种呢,他栽培的福德资粮,这两种资粮不是很多,先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之后再栽培,也应该有这种情形。
「三、由通达差别,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
声闻人的现观和菩萨的现观在「通达」这一方面也是不同的,怎么不同呢?「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菩萨也一样像阿罗汉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但是又能够通达一切法无我,那就不是阿罗汉所能及的了,所以也有差别,也是不一样的。
「四、由涅槃差别,摄受无住大涅槃故。」
第四个不同呢,就是所得的「涅槃」不一样。这个阿罗汉也是得涅槃了,先得有余涅槃,而后得无余依涅槃。得无余依涅槃以后呢,这个阿罗汉就住在那里不动了,他不再和众生世界有关系,他不管了,众生在那里流转生死他都不管了。那么菩萨不是,他能「摄受无住大涅槃故」,他能够成就,「摄受」就是成就,成就了「无住大涅槃故」,他得了大涅槃呢,他不住在涅槃那个无生无灭离一切相那里,他还回到有生有灭有一切相的凡夫世界这里来度化众生。但是在他的心里面,就是大涅槃;在有生有灭有一切相的境界上,就是无生无灭离一切相的大涅槃,所以也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这种无住涅槃上面去广度众生的,所以这又不同于阿罗汉,不同于小乘声闻人的现观。
「五、由地差别,依于十地而出离故。」
这个「地差别」,「地差别」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是依止于「十地」,初欢喜地乃至法云地这个十地,而不断地修行,他能出离一切障,圆满无上菩提。这不同于这个声闻人就是四果四向,就是这一生中就可以得阿罗汉了,这一生中由得初果须陀洹就可以得阿罗汉果了。那菩萨不是,要多少个阿僧祇劫才可以成就的。
「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净佛土故。」
这个第六个差别、第七个差别合在一起说,名之为「清净差别」。这个「清净差别」,在「清净」上面也是不一样,是什么呢?「断烦恼习,净佛土故」,这个菩萨他能断除去烦恼,断除爱烦恼、见烦恼,他又能断除爱烦恼、见烦恼的习气,这又和阿罗汉不同。阿罗汉能断烦恼,而没能断烦恼的习,烦恼习气还没断。这个烦恼习气是什么呢?就是他心里面是清净,但是表现出来的好象有烦恼,他心里是清净的。那么这个菩萨能断这个习气清净就成佛了,这是一个不同,「清净」的不同。第二个「清净」不同呢,这个菩萨能有清「净」的「佛土」他能庄严一个广大的清净的世界,能集会无量无边有缘的众生到这来修行,到这个清净世界来修行。像阿弥陀佛国,能积集十方世界里面有缘的众生菩萨,都可以到那里去修学圣道,他能做这件事。因为菩萨到佛,他们尽未来际的度化众生,他不入无余涅槃,他就会有个长远的计划,他也到凡夫世界来度众生,同时也在佛世界度化众生,因为凡夫世界有很多的问题,度众生也很困难,众生本身有很多的障碍,所以佛菩萨自己创造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这个凡夫众生的障碍,所以在那里去修行,这也是非常合道理的事情。但是在小乘佛法里面没有说这件事,因为小乘佛法呢,他就是积极地得涅槃,寿命在的时候也有可能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等到是寿命到了的时候入无余涅槃了就不度众生了,所以不需要有净佛国土这件事。所以净佛国土是大乘佛法特有的一个法门,小乘佛法就是没有的,所以这又是一个不同。这个「断烦恼习」是菩萨自己的境界,自己特别清净,究竟清净道这个境界;由净佛国土呢,又普度一切众生,大家都能够清净庄严。
「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成熟有情加行无休息故。」
这是第八种的差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就是菩萨他的现观,他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都是一样的,对待他人就像对待自己这样子,对待自己也像对待他人那样子,他没有自他的差别,有这种平等的慈悲心、智慧心,有这样的关系。若阿罗汉他就不是这样子,阿罗汉就是有差别,所以别的众生流转生死,在那里受苦,他不管了,他就入无余涅槃了,所以这一件事呢,就是他的慈悲心不够,所以他还自他还是有差别的。你自己了了生死得安乐了,还有很多众生没了生死嘛,还有很多苦嘛,但是他也知道这件事,但是他不管,这就看见自他有差别,是有差别的。所以这个如果说「大乘非佛说」从这个地方来讲,这句话是错的。因为没有大乘,谁成佛呢?都入无余涅槃了,谁来度化众生呢?这个问题就在这里,没有人来度化众生了!这是不对的嘛!所以也就是还是慈悲心。所以若是多读大乘经论,你自然地会发现大乘是佛说,自然地会发现这件事。所以因为有这样平等的大悲心,所以他要「成熟有情」的「加行」,就是不断地去度化众生,使令众生的善根成就;这样的加行、这样的努力是「无休息故」,这个菩萨是不停止的,不停止这件事的。这个不停止这件事呢,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有什么问题?菩萨若不断烦恼,你很难有这样的忍力;长时期地度化众生,如果你没断烦恼办不到,你忍不住。忍个一年两年可以,忍一个月两个月可以,长时期的忍就受不了,非要断烦恼才行,要断烦恼才行的。
「九、由生差别,生如来家故。」
前面是第八个现观的差别,现在说第九个「由生差别」。这个「生」有什么不同呢?「生如来家故」,菩萨的现观他能够生到佛的家这里来。这个佛的家通常说佛是以真如为家,那么菩萨能生到真如这里来,得到无分别智,安住在真如里面就是「生如来家」,但是阿罗汉他虽然不能够像菩萨观一切法空那样,观我空,我空也是真如,也应该说「生如来家」,但是不说他是「生如来家」,就是因为他不能继承佛的事业。佛能够尽未来际地度化众生,做这种利益众生的事情,阿罗汉没有做,所以他不能算是「生如来家」,不是佛的真子,不是佛的嫡子,所以说阿罗汉是佛的婢子,以婢子来譬喻。
「十、由受生差别,常于诸佛大集会中摄受生故。」
这件事又是不同。「由受生」的不同,「受生」不同是怎么不同呢?「常于诸佛大集会中」,这个菩萨他常能够在诸佛大集会里面。这个「诸佛大集会」指什么说的呢?指受用土说的。这个天台…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