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遍計執不可得,就是遍計執畢竟空,遍計執的名、義、自性、差別不可得。那麼現在這裏面這個遍計執不可得這是空的意思,所以說「已入唯識」,就是這個時候這個遍計執不可得,就是所取義不可得。所取義不可得,是根據能取的識而去破除所取義的執著。所以這個能取的識,就是認爲所有的名、義、自性、差別都是識的分別,都是內心的分別,你能夠決定認知了這樣的道理了,就叫做「入唯識」,悟入唯識,就是依他起,這就是依他起,所以叫「已入唯識」。由四種如實遍智的觀察得到肯定了,決定了,「哦!是這樣子」,那麼你就契入了唯識的這個依他起性了。
「于無義中已得決定」,這個時候對于所取的義,這個義就是亂識的所緣境,也就是我們執著所取的一切法與能取識沒有關系,與能分別的心是沒有關系。說那裏有個高山,那個高山與我的分別心沒有關系,它是有它自己的體性的,那就叫做「義」。我們現在眼前所見到一切見聞覺知的境界都與我們的見聞覺知沒有關系,那就叫做「義」。現在說「已入唯識,于無義」,沒有這件事,不是與心沒有關系,都是我們內心的變現。除了我們心的變現之外,另外沒有所見聞覺知的境界的,都是畢竟空的,所以叫做「無義」。這「無義」的同時就是唯識,都是識的分別,就是他們是兩句話但是一回事,是一回事。所以「已入唯識,于無義中已得決定」,已經決定了,不猶豫了。初開始的時候我們凡夫還不承認這件事,不承認于非義中起義顛倒,我不承認這件事,現在經過了一個時期的修行,「于無義中已得決定」,是我內心的分別,不是有真實的所分別境界可得的,所以決定了。因爲是有這樣的決定了,所以名之爲「如實遍智」所以名之爲唯識無義。
「有入真義一分叁摩地,是谛順忍依止」,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呢,這個所依止的叁摩地的名字改變了,叫做「入真義一分叁摩地」這個《成唯識論》叫做印順,叫做印順叁摩地,這個《攝大乘論》上叫做「入真義一分叁摩地」這個名字不同。這個「入真義一分叁摩地」怎麼講法呢?就是這個「入真義」,「真義」就是唯識性,唯識性就是圓成實性,也就是畢竟空,離一切相的境界,諸法空相的境界。這個諸法空相應該是所取境畢竟空,能取識也是不可得,應該是這樣子。但是在這裏只是所取的義不可得,這個能取的識還在,所以叫做「一分」,叫做「一分」。應該是兩分的,應該是識也不可得,識所取的境也不可得,也是畢竟空,那就是全分的了,就是滿分的了。現在沒有到那個程度,所以只是「一分」,「入真義」的「一分」,這樣的叁摩地,這樣的奢摩他的止。
「是谛順忍依止」,這個「忍」在這個《成唯識論》上是分叁品:下忍、中忍、上忍,分叁品。這個下忍就是前面這個暖、頂,暖、頂是觀察所取義不可得,那麼到下忍的時候就是能印可所取義不可得,就是決定了是這樣子。等到中忍就是觀察能取分別心,能取一切義的分別心也是不可得的,也能這樣觀察。等到上忍呢,就是印可分別心也是不可得。所以這個上忍是一剎那就到世第一了,世第一這個時候雙印二空,所取境不可得,能取心也是不可得。這個世第一也是一剎那就過去,就到見道了,就得極喜地了,這樣意思。現在這裏是說「已入唯識,于無義中已得決定,有入真義一分叁摩地」,這樣的依止處,依止處這個時候呢,只是簡單的說,說這個所取義不可得,對于這個能取義的識也觀察他是不可得,但是還沒有決定,所以叫「有入真義一分叁摩地,是谛順忍依止」。這個「谛順忍」這個「谛」,就是諸法無我名之爲「谛」。諸法無我,一切補特伽羅無我,一切法無我,那麼這個無我義就叫做「谛」。這個「谛」是什麼意思?不顛倒的意思,真實不虛的意思,叫做「谛」。這個一切法無我是真實不虛的,是沒有錯誤的。這個「順忍」,這個法無我的道理你能夠「順」,能親近這個法無我義,你能夠愛樂這個法無我義,所以叫做「忍」,可是還是沒有證悟諸法實相,還沒有到聖人的境界。這個「入真義一分叁摩地」,是「谛順忍」的依止處。
「從此無間伏唯識想,有無間叁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
從這個「谛順忍」這裏,「無間」,沒有第叁者的間隔,一剎那間就到世第一了。世第一這個時候也沒有第叁者的間隔,一剎那間入于見道了,這樣子。「從此無間」隔,沒有第叁者的間隔,「伏唯識想」,就把那個能取的分別心也伏滅了,這裏這個「伏」是滅的意思,滅除去這個分別心。因爲所取的義不可得,能取的分別心沒有辦法生起了,所以自然地也就是入于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個時候有「無間叁摩地」。這裏這個「無間」呢,就是這個世第一的一剎那過去了就到見道,沒有第叁者的間隔,這叫做「無間叁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這個「世第一」呢,就是這時候這個觀察一切法不可得,心也不可得的這個智慧,是一切世間法裏邊最殊勝的,所以叫做「世第一」。這個「無間叁摩地」是「世第一」的依止處,所以叫做「從此無間伏唯識想,有無間叁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
「應知如是諸叁摩地,是現觀邊。」
這是總結前面,前面這一共是暖、頂、忍、世第一,有「明得叁摩地」、「明增叁摩地」、「入真義一分叁摩地」,還有「無間叁摩地」,這四種叁摩地。這四種叁摩地「是現觀邊」,這個「現觀」就是見道,是見道的邊際,就是從這個邊再進一步就是見道,所以「是現觀邊」。這個「現觀」是什麼意思呢?「現觀」,就是無漏的智慧,他能夠通達了諸法實相的道理,叫做「現觀」。就是無漏的智慧現前了,明了地觀察諸法無我義,那麼就叫做「現觀」。或者能觀察的智慧與所觀察的真理,中間沒有乖違,沒有顛倒,能明了地觀察,就叫做「現觀」。
「應知如是諸叁摩地,是現觀邊」,這個「邊」就是這個世第一法和聖人的見道位最臨近的地方,所以叫做「邊」。就是接近了這個無漏的智慧的地方,但是他還不是無漏的智慧,但是他與無漏智慧爲鄰,所以叫做「邊」,是這樣意思。
第十項、雲何修道
「如是菩薩已入于地,已得見道,已入唯識,于修道中雲何修行?」
這是前面說到這個怎麼樣修四尋思、四如實智,又說到這四種如實智和四尋思的依止處的四種叁摩地,這是第九科。現在是第十項「雲何修道」,就是見道之後,他怎麼樣繼續地修行呢?說這件事。「如是菩薩已入于地」,這位修行的菩薩他已經入于初歡喜地了。「已得見道」,他已經成就了無分別的智慧,見到第一義谛的聖道了。「已入唯識」,他已經契入了唯識性了。「于修道中雲何修行」,他見道以後,他的功德還沒有圓滿嘛,他要繼續地修行,那麼應該怎麼樣修行呢?提出這個問題。
「于如所說安立十地,攝一切經皆現前中,由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故,經于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數修習故,而得轉依。爲欲證得叁種佛身,精勤修行。」
這底下說到修道的時候怎麼樣修行的事情。「于如所說」,你問我在修道中怎麼樣修行,這就是在佛所說的安立的十地的法門裏邊,佛的大智慧所安立的聖人的位次,這是發無上菩提心得無生法忍以後的位次分十個階級,「十地」。「攝一切經」,這個「十地」是說修道的位次,由淺而深,初歡喜地乃至最後法雲地。「攝一切經皆現前中」,這是說他所修的法門,他所修的法門是「一切經」,佛說的一切的法門,一切的修多羅,他能夠總攝佛所說的一切的法門。「皆現前中」,都在他的叁摩地裏面現前。這真是不可思議!我們能夠一部經在心裏面現前都不容易,當然我們《心經》當然能背下來,可以現前也是可以,若說是把《金剛經》在心裏面現前也有人能做到,若說是把其他的《華嚴經》、《大般若經》現前,那恐怕不容易!在這個《高僧傳》裏面看出來也有人把《華嚴經》能背下來。在《高僧傳》裏面看呢,把《大品般若經》背下來的人是有,有的人把《法華經》和《大品般若經》都背下來,那麼天天就是背經,天天在背,天天對著本子這麼讀,這是不容易!現在這裏面說這位聖人「攝一切經皆現前中」,都在他禅定裏面現出來,這是聖人的境界,這是不可思議!這個佛菩薩那個經論裏面若不說我們不知道,聖人怎麼修行呢?現在這裏告訴我們這樣子。聖人因爲他是得了禅定,他沒有欲,他心裏面清淨,這個記憶力不得了,這個陀羅尼的力量是不可思議,他能夠背誦無量的修多羅,在他的禅定裏面現出來。當然這個還很明白的是指文字的佛法,指文字的佛法的。
「由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故」,那麼他內心裏面用這樣的法門,他學習這個法門,用這樣法門做他的所緣境,而能緣的智慧就是這個,也還是一個根本的無分別智加上一個後得智,還是這個。這個根本智也就是「由緣總法」,也應該和前面的意思也應該相同,就是總一切法,就是一切修多羅法裏面的真如義。「出世」,這個也是無分別智,還加上一個「後得止觀智」;一個出世的止觀智慧就是無分別智,還有一個後得的止觀智慧,就是有分別的智慧。那麼由這兩種智慧去觀「攝一切經皆現前」的這個法門,這樣修行。
「經于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數修習故」,他修行多少時間呢?修行不是叁年,而是「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這麼長的時間裏。「數修習故」,數數的修習,不是一次兩次,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不斷地重複地這麼樣修行。「而得轉依」,最後他成功了,得到大般涅槃了,「而得轉依」;就是斷了煩惱了,使令內心清淨,入于不思議境界了。那麼這若按本論上說呢,就是最後的那兩章,一個「斷果」,一個「智果」。這個斷德的果呢,就是涅槃;「爲欲證得叁種佛身,精勤修行」,就是那個智德的果報,智德果。因爲這個要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的這麼樣修行,他才能夠得轉依…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